影像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2-10 02:33王永奎李常宇柴桂欣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4期
关键词:栓塞病灶动脉

王永奎,李常宇,柴桂欣

(青岛市黄岛区第二中医医院介入科 山东 青岛 266400)

现代临床妇科中,子宫腺肌症的发生是因为子宫内膜侵袭子宫肌层所致,是一种普遍可见的病症,可导致患者经血量增多、生理周期时间延长、痛经、子宫体积增大、不孕不育,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子宫腺肌症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群体,近两年越来越低龄化、年轻化。既往保守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效果较差,创伤大且术后恢复慢[2]。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日益成熟,使得介入疗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子宫动脉栓塞术,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症患者的首选[3]。通过子宫栓塞,促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血氧缺失、坏死,吸收结缔组织,溶解增生细胞,最终缩小子宫体积,达到减轻病情的目的[4]。本研究特此以14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作为观察主体,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8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4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知情同意本试验;②无手术禁忌证者;③患者主要指标完整齐全;④通过MRI磁共振或者是超声证实为子宫腺肌症且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比如月经量过多、痛经不断加重等;⑤无心肺疾病。排除标准:①存在介入治疗禁忌者;②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不全者;③凝血机制异常者;④恶性肿瘤患者;⑤对造影剂容易过敏者;⑥哺乳或妊娠期患者;⑦有精神病史者;⑧既往有过数次盆腔手术病史;⑨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炎症病变者。以数字随机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课题观察对象划分为常规组、研究组,各71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6~41岁,平均(33.8±7.2)岁;痛经时间1~4年,平均(2.6±0.4)年。常规组患者年龄25~40岁,平均(33.5±7.1)岁;痛经时间1~5年,平均(2.8±0.6)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手术切除治疗,成功全麻后患者保持截石位,构建人工气腹,给予四孔法操作。10U催产素注入宫底部。应用单极电刀切开病灶凸起部位,将病灶去除;外缘梭形切开病灶累及的周围组织,然后给予单极电钩去除。若是患者为弥漫型子宫腺肌症,则切除子宫,单极电刀置于宫底部位的子宫角内侧,朝着子宫峡部方向操作,楔形切除子宫体,电极单钩清除干净病灶。经腹腔镜指导下观察有无残留,如果病灶清除干净且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弹性恢复,则电凝止血,对创面进行常规缝合处理,术后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研究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利用静脉泵帮助患者止痛,通过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于两侧子宫动脉处插入Cobra导管,明确观察子宫动脉走向、粗细、形态,合理调节导管所处位置,观察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变化,子宫造影剂大量滞留且浓度均匀不一,可见淡染区及病灶内新生血管。导管超选择至子宫动脉分别缓慢注入与造影剂混合的300~500 μm、700~900 μm聚乙烯醇无色栓塞微球,与此同时,使用氯化钠或者是0.9%氯化钠溶液清洁导管。待到患者子宫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或停止时,对导管进行冲刷,进行造影或减影,观察病灶有无造影剂进入,再一次撤退导管,一直到子宫动脉主干,实施造影观察,明确病灶区域无碘剂进入,髂内动脉前干进行造影观察可见子宫动脉部分支。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疗效:无痛经,子宫体积较术前缩小20%以上视为显效;痛经程度减轻,子宫体积较术前缩小20%以下,视为有效;未达显效与有效标准,视为无效。总体疗效=100%-无效率。②手术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性激素水平,包括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检验方法为电化学发光法,了解手术治疗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③手术前后观察患者子宫体积,评价患者痛经程度,VAS视觉模拟评分总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④手术前后采血测定患者HGB血红蛋白水平,并使用PBAC月经失血图评估患者月经量。⑤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宫腔粘连、腹痛、感染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常规组手术疗效对比

研究组手术治疗总体疗效高达95.7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3.10%(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手术疗效对比[n(%)]

2.2 研究组与常规组性激素水平对比

手术前研究组与常规组性激素指标雌二醇、卵泡刺激素以及黄体生成素等表达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性激素指标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常规组性激素水平对比( ±s)

表2 研究组与常规组性激素水平对比( ±s)

组别 例数 雌二醇/(pmol·L-1) 卵泡刺激素/(IU·L-1) 黄体生成素/(IU·L-1)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研究组 71 650.5±90.5 800.3±22.5 8.2±0.9 9.8±0.7 35.2±3.3 36.8±5.2常规组 71 650.6±90.9 279.5±44.8 8.3±0.7 9.1±0.2 35.5±3.7 25.5±2.1 t 0.185 12.997 0.067 9.403 0.079 5.71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研究组与常规组子宫体积、痛经VAS评分对比

手术前研究组与常规组子宫体积以及痛经VAS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子宫体积明显缩小,且痛经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常规组子宫体积、痛经VAS评分对比( ±s)

表3 研究组与常规组子宫体积、痛经VAS评分对比( ±s)

组别 病例 子宫体积/cm2 痛经VAS评分/分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研究组 71 112.3±30.480.5±22.3 5.5±0.8 3.2±0.7常规组 71 112.2±30.698.9±15.6 5.6±0.3 4.1±0.9 t 0.508 7.024 0.974 6.226 P>0.05 <0.05 >0.05 <0.05

2.4 研究组与常规组HGB水平与月经量PBAC评分对比

手术前研究组与常规组HGB水平与月经量PBAC评分无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HGB水平升高,而月经量PBAC评分显著降低,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研究组与常规组HGB水平与月经量PBAC评分对比( ±s)

表4 研究组与常规组HGB水平与月经量PBAC评分对比( ±s)

组别 病例 HGB/(g·L-1) 月经量PBAC评分/分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研究组 71 77.8±4.6135.6±8.5 122.2±6.8 44.8±3.6常规组 71 77.9±4.3130.4±8.8 122.5±6.3 76.5±4.2 t 0.546 8.295 0.761 4.322 P>0.05 <0.05 >0.05 <0.05

2.5 研究组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相比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68%而言,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3%显著更低,两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5。

表5 研究组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子宫切除术是既往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常用手段,但是由于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速度慢等原因,使其临床应用受限[5]。随着影像介入技术的日益成熟,子宫动脉栓塞术应运而生,为现代临床改善子宫腺肌症患者预后提供了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清除病灶,缓解患者疼痛,而且还可以满足患者生育要求,降低复发风险。

子宫动脉栓塞术实施期间,对病灶动脉血管进行栓塞,使其失去血氧支持,减少营养供给,便可以缩小病灶,甚至吸收、完全溶解,最终达到改善预后目的[6]。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期间,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内膜功能层,但是建立侧支循环或者是血管复通之后,可通过基底层移行生长,促使其内膜功能层逐步恢复正常,特别适合育龄期女性,满足其生育需要[7]。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坏死之后,在建立侧支循环、血管复通的状态下或者是血氧缺失状态得到纠正之后,也会因为没有基底层的支持而无法重新生长,使病灶不可逆坏死[8]。

本研究对照观察,结果研究组手术疗效、性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充分肯定了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可以改善患者性激素表达水平,减轻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使其日后良好妊娠。卵巢属于内分泌器官,对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具有重大影响,一旦卵巢功能受损,便有可能会诱发诸多妇科疾病[9]。由于子宫腺肌病的病灶血管特殊,对子宫动脉卵巢分支的依赖性较低,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术的安全性、可操作性[10]。术中栓塞子宫动脉时,尽量选取较大的供血血管,利用虹吸效应,在病灶内广泛分布栓塞剂,确保病灶被完全栓塞,以提高手术疗效[11]。与此同时,研究组痛经VAS评分、子宫体积均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子宫体积增大、痛经是子宫腺肌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通过子宫动脉栓塞,切断病灶供血的血管,便可以逐步吸收结缔组织、增生组织,缩小子宫体积,减轻患者痛经症状[12]。

研究组月经量PBAC评分低于常规组,HGB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创伤性相对而言较小,栓塞两侧子宫动脉,便可以阻断病灶供血血管,促使病灶组织血氧缺失、坏死,最后被溶解、被吸收,避免病灶组织产生前列腺素物质,从而减轻对宫缩的影响,减少月经量,达到预防贫血目的[13]。虽然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效果确切,但是术后依然有部分患者存在较多的并发症,比如术后早期高热不退、腹痛、呕吐以及恶心等栓塞综合征,近期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异位栓塞,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宫腔粘连等远期并发症,十分不利于患者手术疗效。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随着介入疗法不断发展以及微导管的广泛应用,宫腔粘连发生率已经逐步降低[14]。术后高热不退、恶心、腹痛等症状在术后比较多见,需引起高度重视,这就需要术中医师谨慎操作,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免受损伤;术中用药时严格控制用药速度、剂量,严格掌握病灶处理范围、深度,术后鼓励患者早日离床步行,循序渐进的自主活动,以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目的[15]。本研究观察对照,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2.68%(P<0.05)。充分肯定了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安全性。但是需提及的是,本研究由于观察时间有限,加之病例样本较少,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远期疗效如何还有待深入探讨,但是相对于保守用药以及子宫切除术而言,子宫动脉栓塞术还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相信未来会随着介入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得到不断发展,有望成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治疗首选。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腺肌症患者而言,子宫动脉栓塞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帮助患者保留子宫,使其日后良好妊娠,而且还可以缩小子宫体积,减轻痛经程度,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栓塞病灶动脉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能谱CT 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