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在役检查项目实施过程规范管理

2021-02-10 12:37高鹤齐于景荣姜腾飞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年23期
关键词:规范检查人员

杨 越,高鹤齐,于景荣,姜腾飞

(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1 背景

在役检查是指在核电厂寿期内,对与核电厂安全相关的系统、部件及其整体附件进行的有计划的定期检验。在役检查项目作为核安全法规强制执行的项目,涉及核安全相关的重要系统设备,重大在役检查项目通常位于高剂量、高空、狭窄空间等区域,处于大修关键或次关键路径,人员与设备安全、质量安全和进度安全等风险较高。随着核电产业的发展,运行核电机组快速增加,机组大修时间重合成了常态化,由于在役检查实施核心资源有限,具备资质的在役检查实施人员的培养需一定周期,如何确保大修在役检查项目实施质量、安全和进度的有效管控成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重大考验。

在役检查项目通常为周期性项目,项目重复性强。通过制定检验规程、设备转运方案和作业指南等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的规范管控,在项目完成后复盘并制定行动项进行改进。在役检查项目的准备、实施、总结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有效,实现了在役检查项目的策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PDCA 循环),提升了技术和管理水平,规范了人员行为,固化了经验,有效保证了人员和设备安全、质量安全和进度目标,有利于在役检查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

2 在役检查项目实施管理规范

在役检查项目管理是指在役检查项目部从在役检查项目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准备、现场实施工作、现场收尾工作和项目总结5 个阶段的过程管理。从“时间”和“人员、设备、文件管理”两条基准线对项目整体工作梳理,编制在役检查项目现场实施管理规范,明确各环节的工作要求,指导、提醒和确认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过程管理,提升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条理性、全面性(图1)。

图1 某核电厂大修项目实施管理逻辑图

前期准备即项目准备阶段,涉及人员配备及培训、设备与耗材的准备、检验规程的修订等工作;现场实施准备即现场工作准备,主要包括人员授权办理、办公条件落实等,通过对相关工作的梳理、以表单的形式进行不同情况统筹管理,提升了工作的条理性、避免项目遗漏,确保准备工作的良好开展,为项目实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场工作实施是完成项目并确保项目质量的最关键步骤。现场工作实施包括重大项目设备转运、现场检查实施、缺陷处理及复检等工作,同时此阶段涉及相关会议参会、文件编制、工单操作等内容。规范对本阶段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切合实际罗列重点、明确分工、指出重点项目实施的工作要点,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对各项目的把控、监督,提高了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现场收尾工作主要是综合报告的编制、现场工完料尽的确认、人员及设备离厂和工作的总结、经验反馈等。

在役检查项目现场实施管理规范涵盖了在役检查项目管理全过程,使管理工作程序化、表单化,促进了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各检查项目先决条件的落实、在役检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在役检查项目作业指南

在役检查项目重复性强,检验规程仅规范了现场实施的相关技术要求,作业指南则明确项目各环节的工作要求,提高了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水平。指南包括项目检查人员和检查设备入厂、现场工作准备、检查实施、离厂的全过程,并将项目相关经验反馈有效补充到指南中,提升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规范水平,固化了经验反馈与良好实践。

作业指南明确了工作目的、适用范围、人员职责、先决条件及人员、设备入厂、设备调试、人员培训、工前会召开、设备转运进核岛、核岛内功能试验、检查实施、设备去污及装箱、检验报告编制、人员离厂、经验反馈等内容,即项目全过程,是在役检查项目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沉淀。作业指南与培训计划、检验规程、工单、工作票、应急作业方案等公司程序要求形成了项目闭环管理,规范了在役检查重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4 在役检查设备转运方案

在役检查项目通常具有检查精度要求高、检查作业空间小、周边薄弱设备仪器多、工作环境剂量高、工期紧及作业前后设备带放射性物质等特点。设备转运过程存在检查设备损坏、电厂设备损坏、人员安全、松散污染等风险。编制在役检查设备转运方案,规范转运过程、明确各环节的要求,以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保证检查设备合理、规范地转运。在役检查设备转运方案制定了设备转运路线,明确了设备转运资源需求,提示设备转运风险,规范装置的组装与拆除,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伤害、设备损坏的风险,明确了设备转运相关规范要求(图2)。

图2 设备转运方案

5 工作逻辑

项目各项工作步骤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客观上存在的先后顺序关系又称逻辑关系,利用正确的逻辑关系编制进度计划。逻辑关系分析的依据包括已生效的工作方案、项目已分解的工作、收集到的有关信息、专业工作经验和管理工作经验等。

在役检查实施期间,编制项目逻辑图明确项目步骤及各节点所需资源,便于项目控制、项目协调及项目支持资源的提前落实。在役检查项目逻辑图中标示了以下信息:①项目各主要工作步骤的逻辑关系,即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及进度安排;②项目各主要工作的风险识别与提示;③项目各主要工作与相关方配合情况;④项目里程碑节点情况等。

在役检查项目逻辑图是在役检查项目作业指导的简化和浓缩,是项目相关部门交流和信息确认的有效工具(图3)。

图3 某大修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役检查逻辑图(示例)

6 在役检查工前会标准化

工前会指在执行一项任务/工作前,由工作负责人组织召开的面对面的准备会,以使项目组成员清晰地理解任务目标、范围、风险、安全要点、防护措施、应急预案的活动,保证有效完成任务/工作。各电厂在役检查相似性强,在役检查实施人员在各电厂间工作实施频繁,难免出现在役检查工前会重复率高、效率低下的问题,使得在役检查工前会收效甚微。通过在役检查工前会的标准化,明确工前会召开前需落实的条件,固化工前会基本内容,提高项目组人员工前会的实际参与度,提高工前会效率。

在役检查工前会通常易混淆技术交底会、项目协调会、项目动员会等概念,存在以下问题:

(1)工前会未进行必要准备,需要在工前会召开前确定的条件未确认,需要在工前会前讨论的议题未讨论,需要在工前会前申请条件的未申请,需要在工前会前协调的事宜未落实,造成工前会时间长、未达到工前会不超过30 min 的交流时间要求。

(2)工前会项目组成员参与度低,工作负责人一言堂,工前会走过场,不能达到工前会的预期目标。

(3)工前会风险提醒笼统化,风险提醒不到位,仅要求注意安全、辐射防护风险,未明确项目中哪个工作步骤具有什么风险、哪个区域存在哪些风险。

(4)工前会重复内容多,工作负责人、安全员、项目工程师、项目经理、以及相关对口部门人员重复提醒安全、质量和进度等要求,不但没起到强调的作用,反而麻痹了风险意识。

针对以上不足,应从以下4 个方面规范工前会,有效使用此项防人因工具。

(1)实施在役检查工前会专项培训。

(2)落实项目经理、对口部门管理人员实施工前会观察指导,并对工前会进行点评。

(3)安排工作负责人和项目工程师共同探讨工前会内容、融合观点,并落实工前会前的各项条件准备。

(4)实施工前会技术比武,总结、讨论并固化各项目的工前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改进、提升,完成PDCA(Plan-Do-Check-Act,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循环。

通过以上改进,完成在役检查相关人员的工前会全员培训,完成工前会之前需要落实的各项任务,细化项目组成员的分工、明确其在工前会上承担的角色及在工前会上需完成的任务,提升工前会参与程度、提高工前会效率,形成一套在役检工前会标准规范,提高了在役检查各工作组召开工前会的工作技能。

7 项目复盘

在役检查项目实施复盘即在役检查工后回顾,指在一项任务/工作执行完成后,工作人员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总结会,以清楚地总结出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良好实践、经验教训、改进项及其他关注事项。回顾项目实施过程、罗列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可行性评估、制定行动项、落实责任人,跟踪确认改进工作的实施,确保项目的持续提高。

通过复盘行动总结项目执行过程,评估改进项的可行性。通过设备改造、技术改进、管理提升,来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现场作业风险、提高工作人员的现场舒适度、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接口效率从而提升工作进度。

大修在役检查项目实施复盘,通过有效总结,制定后续行动项,按照行动项时间节点要求推动改进、优化工作,在下次项目实施前,对以往行动项内容进行回顾、确认,可有效避免人员及设备偏差,实现下一次大修在役检查项目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全面提升。

8 数据库信息化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涉及核安全,核电机组在役检查项目对工作规范性、准确度要求高,且出于对机组大修实施工期的经济性考虑,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在核电在役检查项目管理中,构建在役检查数据库系统,实现在役检查信息化可从各方面有效提升在役检查工作的规范性、工作效率,促进各在役检查领域的发展。

8.1 检查计划信息化

基于法规,各核电机组制定在役检查大纲,在役检查项目实施根据检查大纲要求按周期进行。在役检查数据库系统中构建平台,将检查大纲内容输入数据库中,依照检查大纲周期要求、结合机组大修准备工作计划,在规定节点触发检查计划,在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由人因所导致的检查计划遗漏的风险,从源头保障了检查满足核安全法规要求。

针对自主检查及经验反馈项目,可同理根据自主检查大纲内容及人员根据经验反馈内容添加检查计划等方式保证检查计划的完整性,有效满足检查计划的制定要求。

8.2 在役检查基础数据信息化

在役检查项目工作质量受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影响,检查人员、受检部件、检查设备、检验程序等基础数据信息化可实现在役检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在役检查工作追溯性、动态管理能力、规范运作水平。

8.2.1 检查人员信息化管理

检查人员是检查实施的主体,其人员资质、工作经验、技能水平等直接影响检查质量。在役检查数据库系统中人员管理模块在人员相关信息录入后,通过大修前等定期维护,实现检查人员信息的动态管理。在人员管理模块中,对人员持证情况、能力验证通过情况等信息通过上传支撑效力文件等形式实现有效的资质管理,可避免由于人员资质过期而导致的检查结果无效等颠覆性问题的发生。

8.2.2 受检部件信息化

受检部件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检查结果评判的有效性,影响核安全质量。在数据库系统中录入受检部件各项信息、图纸,并根据设备变更改造情况进行及时维护,以确保信息源头的正确性。

数据库系统可以记录受检部件的历次检查结果,实现各受检部件纵向质量趋势分析,为设备寿命评估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对不同机组同种设备的横向趋势进行比对,更易于分析设备劣化原因,相互借鉴管理模式及维护手段。

8.2.3 检查设备信息化

检查设备状态是影响检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设备故障不仅可导致工期延误,更具有导致受检部件损坏的风险。数据库系统中可对检查设备进行全寿期管理,记录设备出厂时间、使用记录、维护情况及故障情况,同时通过设置设备维保计划实现设备的维保提示,确保设备状态的有效保障。

8.2.4 检验程序信息化

检验程序信息化是保障规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检验程序编制及升版后应及时将相关文件录入系统,保障文件有效源引。

8.3 检查报告信息化

在役检查报告是检查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决定了检查质量的优劣,因此,确保检查报告的准确性是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法规要求,检查报告需包含检查时机、受检部件信息、检查设备信息等内容,确保检查报告的可追溯性。以往在检查报告出具过程中,由于人员需填写诸多基础数据信息,经常由于人因失误导致报告出现错误,大大影响检查报告的质量及可信度。在役检查数据库系统中,通过构建各种方法的检查报告模板,同时,当次大修项目开展前将检查设备、人员等信息通过一次性录入、核准的形式,保障了基础数据信息的正确性。检查人员在出具线上报告时,以选取的方式选择各项信息,有效避免了如设备编号等信息填写错误导致的报告降质问题,大大提升了检查报告出具的效率及准确度。

此外,通过线上出具检查报告的形式,可为各受检部件直接提供了历次检查数据,为受检部件建立了专属的“个人健康档案”,实现部件的全寿期检测信息化管理。

8.4 管理提升信息化

在役检查项目通过复盘、经验反馈共享等手段,不断总结经验、实现技术与管理提升。在役检查数据库系统中,可建立经验反馈等平台,实现行动项的跟踪、提醒,建立经验反馈及良好实践信息库,实现管理提升的信息化。

在役检查数据库信息化系统,可通过技术手段,与核电厂相关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及时源引电厂系统数据信息,通过实时更新确保数据有效性;同时,通过管理手段的创新,可不断开发新的系统功能,优化工作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同一集团内,可以通过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实现多台机组相关数据的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的共享可能性,实现高效交流、有效借鉴,更好地推动全范围内的技术与管理提升。

9 结束语

通过在役检查项目管理、作业指南、实施逻辑图、设备转运方案、工前会、项目复盘及数据库信息化8 个方面的规范,将相关管理要求补充到核电厂的管理体系和项目实施的行业规范中,实现在役检查项目实施过程规范管理,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效率,降低风险,优化进度,并固化了经验,实现在役检查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的有效管控。

猜你喜欢
规范检查人员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孕期X线检查,真的不能碰吗
备孕多年不成功,要做些什么检查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Playjng with ch &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