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 异样精彩
——党史读本编写与课程开发初探

2021-02-13 02:47江门市农林小学黄永康林慧萍
师道(教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江门读本党史

文/江门市农林小学 黄永康 林慧萍

一、 红旗漫卷西风——党史读本编写与课程开发的背景

当前,部分青少年不了解党史国史,爱国主义精神缺失,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不良思潮不同程度的侵蚀,部分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不思进取,抗挫能力弱,盲目追星,崇洋媚外。

我校党支部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思政教材,百年党史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是滋养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养分。鉴于党史学习的重要意义,2019 年3 月,我校党支部结合蓬江区教育局党组总课题“构建学校党建‘多元融合,多彩发展’生态模式研究”,启动研究子课题“以党建引领未成年人党史教育实践研究”,开发党史校本课程,编写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党史读本,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校的党史读本编写与课程开发凸显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开启了学校党建工作的新态势。

二、 党史读本课程开发目标与编写原则

党史读本课程开发目标,是以党史读本为学习载体,让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的新时代人才,让党的千秋伟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党史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党史所产生的时代与学生存在一定的时间距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需求都存在差异,因此,我校党史读本编写除了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性原则外,还站在儿童的角度,遵循思想性、人本性、实践性、地域性等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我校的党史读本共分三册,对应低中高三个年段,每册12 讲,以党的发展历程为时间轴,介绍了百年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讲述革命先辈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此可见,党史读本就是要立足于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旗帜鲜明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与教育性。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从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人本性原则

前面提到,党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用一本成年人版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校党史读本编写坚持以生为本,经过一年的编写,最终呈现的是一套“儿童化”的校本教材:三个年段的编写内容、文字表述、配图等,尽可能关照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

读本的每一讲分别有三个教学环节:讲党史→小链接→活动园。第一环节分别由儿童团员、小红军、小八路、解放军、少先队员五个原创动漫形象讲党史。党史读本接地气,有温度,学生自然而然亲近党史,爱学党史。第二环节的“小链接”是第一环节的拓展延伸,例如:对第一环节的名词术语的解释、英雄人物简介、江门红色资源简介等。

(三)实践性原则

党史读本编写应该尽量选取与学生经验有联系的内容,同时将静态的教室小课堂搬到家庭、大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实践,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内驱力。

党史读本第三环节“活动园”,是学生学习完党史、小链接后的实践活动平台。低年级党史读本的活动园多以唱红歌、看红影、讲红色故事为主;中高年级的活动园主要是通过读后感、书信、演讲、中队活动等形式,对党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中高年级的“活动园”还设计了课后与父母参观江门革命遗址、到社区慰问老党员,以及家庭三代比童年的调查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无疑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大思政”育人环境,让学生沐浴在红色文化的海洋中,接受党史教育的浸染熏陶。

(四)地域性原则

党史文化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红色文化,如苏区红色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陕北红色文化等。江门是红色侨乡,据统计,江门共有革命遗址180 多处,数量居珠三角前列。因此,党史读本编写与课程开发要利用并挖掘本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注重地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的提炼,形成地域红色文化特色。我校的党史读本“小链接”就融入了江门革命基地、江门院士、江门优秀共产党员、江门抗疫英雄等侨乡红色因素,通过彰显地域革命风采,使读本更有亲和力,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强烈情感。

三、党史课程开发教学策略

党史读本编写完毕后,我校将党史课纳入课程体系,与班会课进行有机整合。在探讨党史课的教学策略上,教师们先后提炼出创设情境法、质疑导学法、民主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教法。学生在这些教法的指引下,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思维活了,学习氛围火了,学习效果实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一)创设情境法——唤醒学习热情

由于党史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课堂伊始,党员教师或巧设疑点,以悬念吸引学生;或巧讲革命故事,以激情感染学生;或巧借红歌,以情感诱发学生……创设情境法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民主讨论法——引发心灵共鸣

民主讨论法适用于高年级。教师创设讨论主题,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展开充分的讨论,在思维碰撞中完成“感知→明理→力行”的认知过程。例如讲授第32 讲《全国道德模范》,通过学习龚全珍从将军夫人到农村教师的感人事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开国将军甘祖昌和夫人回乡务农,你们认为这样做值得吗?通过民主的、激烈的讨论,学生自然而然地明辨是非,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三)实践操作法——促进思想内化

认知需要体验,体验需要实践操作。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有助于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飞跃。例如第33 讲《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学习完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领导机构职能后,主讲教师带着学生走进“小链接”,一起认识江门市人民代表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的感人事迹,然后组织学生在“活动园”中借鉴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领导机构职能,设计班级班干部职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

四、 党史读本编写与课程开发的成效

党史读本编写与课程开发的价值兼有红色文化和校本教材的双重价值,不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还具有丰富的教材价值。在党建课题引领下,农林小学党史教育异样精彩,党建之花处处绽放,红色育人硕果累累。

(一)学生发展——培养了核心素养,坚定了革命理想信念

将党史编写成小学生喜爱学习的教材,建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课程,就必须打通读本与生活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由此变得丰富、多元、立体,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与整合利用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精神信仰,坚定了学生的革命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传承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传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成为让党放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师发展——提升了专业素养,提高了思想政治站位

在党史读本编写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对校本教材编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锻造了一批具有过硬的科研素养的研究型教师,提升了全校教师队伍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也有了宏观整体感知,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在思想上“补钙”、在政治上“加油”,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将红色精神传递给学生。

(三)学校发展——铸造红色教育品牌,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将党史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改革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大胆尝试:一方面可以将党史与学校外在的硬件文化建设相结合,如建立党史长廊、办党史小报等;另一方面可以将党史与学校内涵发展相融合,如形成班风、学风、校风等,从而进一步夯实中国新时期学校的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让学校的办学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出彩,有利于打造红色名校品牌。

蓬江党旗别样红,课题引领铸辉煌。今后,农林小学党支部将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引领下,继续深入探讨党史学习教育新模式,让农林学子唱响新时代的红色强音,让党建之花在农林教育的春天里灿然绽放!

猜你喜欢
江门读本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燃情单车江门骑士 168公里骑行活动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