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

2021-02-13 06:40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造性中华中华民族

刘 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习、研究、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所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充分把握时代背景和应用着力点来渐进推动,确保文化转化最终结果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思想美德、节日习俗、史书典籍等精神观念和物质形态文明的汇聚总和,积累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为推动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身就存在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以及遵循的行为准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则是价值体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元素,在所有价值判断中处于主导地位。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社会从农耕时代步入工业文明,从自给自足到面向世界,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明确社会发展要求,依靠具有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但同时,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传承源远流长的伟大民族,其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决不能割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基因血脉和内涵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普遍追求和道德行为示范。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方可充分体现时代价值,并永续发展、保持活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国主要面临两个挑战:第一,多元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不同文明交锋日趋频繁,思想文化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价值日益提升;第二,我国的文化输出和话语权仍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国际舆论环境错综复杂,我国常常饱受西方无理围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的话语权优势,在不同的场合对我国进行着各种污名化、妖魔化的栽赃和污蔑。面对这样的国际舆论形势,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和文化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必须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行稳致远,强化文化软实力,提高话语权,予以理性回击。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2]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绝好材料,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宣传推广的闪亮招牌,是我们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来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基因是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作为一种非生物基因,它构成了文化系统的基本因素,表现为思想观念、行为风俗、价值标准等,是推动一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进步的深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民族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在建筑栖息家园、抵抗外来侵犯、繁荣族群生活的奋斗中凝聚形成的精神文化硕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衍生、发展、强大的丰厚养分。中国人的特殊鉴别标志,最根本的就是已经深入脑海、贯穿我们血脉的精神家园,是日常使用而不觉并视为理所应当的道德价值观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工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需要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必不可少并产生重要支撑作用的要素成分[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内涵丰富,既是综合性课题,又是宏大的思想工程,是基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实践。因此,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具有革故鼎新的胆识,还要有接续不断的支持动力,只有深刻把握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才能确保创造性转化的实现路径逻辑坚实、推动有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思维素养、观点主张、理念意识,不能直接照搬、机械套用于现代国家的政事管理,而是必须结合时代发展对其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和提炼。以儒学为例,儒家学说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精髓,可运用社会科学化理论提炼和加工,将精华融入现代知识框架和思想体系当中,从而为治国理政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依托现代社会科学的实证方法和分析技术,将现代学术逻辑缜密、论证充分的因子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文化鲜活蓬勃的发展,又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与世界学术圈的交流沟通中焕发出崭新的风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扩大文化影响的关键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久远,虽经千百年流变但仍历久弥新,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推动着国家进步和民族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其内容更好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动实践融合汇聚,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展现其影响力,并逐渐使人民群众在普遍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形成拥护、热爱的自觉,为实践注入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更广范围内形成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来源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在日益激烈的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话语主动权的程度,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提高文化软实力。因此,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一方面有益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为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精髓推向国际舞台,塑造文化强国的形象,提升在国际舞台上话语的分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现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促使它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的脚步而不断更新发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文明相匹配。

(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相融合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一种历史范畴,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历经不同时代不断淘汰、选择、积淀而成。同时,它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没有传承和沉积就不能称之为传统,没有创新和发展,也就会失去传统。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没有中断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正确、妥当地处理好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基础和时代条件,离开了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从谈起。传统文化能为我们带来具有价值的精神内容,但是不可能公式化照搬,直接用于当代中国建设发展问题的解决。在每个时代,文化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代主题相契合,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就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充实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思想内涵,从而孕育发展出新的文化形态。

(二)坚持挖掘和阐发相衔接

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活动、形成的思维方式、汇聚的文化果实,是古代先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和深沉文化积淀[4],其中形成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一以贯之、绵亘不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根本的文化核心。而从中吸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则需要在挖掘和阐发上下功夫、做好文章。因此,可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产生源头和脉络走向,扎实建构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术思想体系,明确解析传统思想文化的独具元素、思想理念和丰富内涵。从而探索阐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和而不同、修身克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重要思想,为人们的当代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发;探索阐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礼法合治、经世致用等重要理念,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探索阐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和为贵、民为天、诚实守信、崇尚正义的宝贵价值,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三)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

传统文化润物无声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我们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使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方法原则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根据时代特点和现实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参考作用的部分加以革新,丰富呈现方式,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工作抓手上,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加大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的传播力度,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和体现的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5]。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融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风度、民族性格、时代特色的思想架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围绕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到各个环节、融入多方场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纳入教材、融入课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代代相传。

(四)坚持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文明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发展、成熟壮大的伟大文明,也是和异域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独特文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结合时代和国情创新创造,还要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全世界发扬光大。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接续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有益养分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活力。加大力度推广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的文化土壤,讲清楚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渊源[6]。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提炼并推广,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作用、世界价值的文化内核梳理并传播,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产品和代表性文艺精品推向世界,全方位展现一个古老而又年轻、传统而又开放的中国。

中华文化是不舍昼夜、奔腾不息的精神江河,上下五千年沉淀的文化传统不仅滋养着今天的中国,也将让明天的中国焕发出更大的光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自身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千锤百炼,愈发彰显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也日益增添了中华儿女重塑中华文明灿烂繁荣的信心和勇气。中华民族正紧跟时代的步伐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使其彰显出全新的蓬勃生机,使其更好地发挥聚拢人心、聚拢共识、聚拢智慧的精神纽带作用,使其更加有力地发挥立心铸魂、固本强基的精神支撑作用,就一定能够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诗篇。

猜你喜欢
创造性中华中华民族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