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劳动育人资源论析

2021-02-13 07:01樊新华李北东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劳动

樊新华 李北东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体现的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总和(1)王炳林、房正《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第4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凝结了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劳动本色,甘当公仆、无私奉献的奋斗与追求,体现着鲜明的劳动品质和深厚的劳动情怀,是新时代劳动育人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宝贵精神财富。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积淀孕育了劳动的基因与精神品质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劳动为逻辑之源、以奋斗为精神底色,不断淬炼造就内含无产阶级劳动基因及其精神品质的革命精神形态。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锻造于党领导人民的劳动奋斗史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劳动(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劳动的精神基因正是在党领导人民救国、兴国、强国的奋斗实践中得以孕育、积淀与发展的。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生产积累服务战事、支援前线,通过“大生产运动”、“劳模运动”、“新劳动者运动”等形式推动革命根据地建设,铸就了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为主要特征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围绕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改造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主人翁姿态,拿出做“老黄牛”、啃“硬骨头”的干劲,恢复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凝聚了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伟大革命”中,一大批实干家、改革先锋勇立潮头,锐意进取,用敬业精神和劳动创造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篇章,焕发出尊重劳动、崇尚知识、鼓励创造的蓬勃生机。进入新时代,丰厚社会财富背后的革命精神依然传递着“劳动最美、创造伟大”的时代热度。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组织领导劳动群众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适时引导精神生产,鼓舞劳动热情、凝聚劳动力量、引领劳动风尚,劳动基因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优良作风和崇高信仰渗透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血液中,是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持续发展的巨大思想力量和精神资源,值得永远珍视和传承。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含了劳动的精神品质

劳动的精神品质是劳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动规范和精神状态等要素的总括,具体体现为劳动意志、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信念、劳动境界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从真实的劳动实践中孕育生成、升华发展,内含了劳动的精神品质要素,展现出跨越时代的革命斗志与劳动本色。

坚定信念、自力更生的顽强斗志。党干事创业,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屠刀面前紧握枪杆、燎原革命火种的井冈山精神;“宁可少活20年,誓死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大庆精神;发愤图强创造自主研制原子弹奇迹的邓稼先;历经无数失败仍心怀“苍生皆温饱”的袁隆平,等等。凭借劳动的信念与斗志,中国人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越是艰难困苦,越要汇聚人民力量、闯难关办大事。长征精神冲破重重险阻,实现革命历史性转折;延安精神节俭务实,成为维系红色政权的“脐带”;抗战精神饱含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家国信念;红旗渠精神展现几十万当代愚公风貌;战洪涝、防非典、历地震、抗新冠,等等。危难时刻的举国同心,创造出一个个不可战胜的奇迹。

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奉献“小我”成就“大我”,是劳动道德境界和共产主义情怀的体现。雷锋公而忘私、乐于助人;时传祥以苦为乐、任劳任怨;焦裕禄抱病操劳、一生清廉;钱学森、黄旭华潜心研究、功勋卓著,却坚守初心、从不居功自傲;张桂梅于淡泊与清贫中心怀感恩、执着教育,等等。无数英雄模范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敬业精业是劳动积极态度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申纪兰恪尽职守、安贫乐道;徐虎十余年义务维修解居民水电之难;许振超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邓建军破解多项重大电气技术难题,等等。无论身居高位,还是立足平凡,几十年如一日的岗位坚守成就劳动神圣光荣的人格载体。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担当气概。只有具备“闯”的精神、“冒”的劲头,才能走出新路子、拼出好日子。见证革命事业开创源头的红船精神;敢闯新路、星火燎原的井冈山精神;善于归零、除旧立新的西柏坡精神;冲破帝国主义垄断的“两弹一星”精神;果敢抉择、求真务实的“小岗精神”、“特区精神”,等等。革故鼎新、自我革命的担当气魄,延伸和发展了劳动的精神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是劳动精神的生动呈现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是由红色区域、具体事件、典型人物呈现出的一系列丰富表现形式(3)时玉柱《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第124页。,是整体革命精神序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的精神品质通过革命精神具体形态中的历史事件、故事细节和人物形象不断升华显现,成为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精神密码。

以延安精神为例。为克服延安经济困难,党领导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劳动竞赛和劳模运动中,毛泽东亲自下菜地干活,周恩来右臂受伤也练成纺线能手,锅炉工赵占魁、农业劳模吴有满、妇女劳模马杏儿、“二流子”劳模刘生海等脱颖而出。诸多劳动事迹通过表彰奖励、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方式得到广泛宣传。党还特别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陕北公学和抗大学员开荒种地、养猪榨油,用枪杆子、笔杆子和锄把子支援前线、成功办学。劳模精神和“抗大作风”构成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中国共产党激发全民劳动意识、选树劳动模范、宣扬劳动事迹、培育劳动精神的脉络清晰可见。

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例。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页。,是当代中国取得根本性变革、开创历史性成就的力量源泉。从18位村民立下“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改革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4》,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页。到昔日小渔村推开沿海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从加入WTO到共建“一带一路”,从温饱堪虞到全面小康,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将改革进行到底,等等,每一次突破和跨越无不彰显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劳动奋斗底色。一大批改革先锋与时代楷模,与基层普通劳动者一道,用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为新时期劳动精神写下精彩注脚。

以抗疫精神为例。在抗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健康首位、生命至上为价值依托,广泛动员、组织和凝聚群众。从一线医务人员到社区志愿者、药物研发人员,亿万劳动者“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6)《习近平给郑州圆方集团职工回信勉励广大劳动群众 弘扬劳动精神 克服艰难险阻 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 向全国各族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人民日报》2020年5月1日,第1版。,“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还有甘于奉献的精神”(7)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微镜头 “武汉必将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人民日报》2020年3月11日,第1版。。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崭新形态,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动展现。

二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新时代劳动育人提供优质资源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精神文化成果,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劳动本质、蕴含的劳动精神品质,最能鼓舞奋斗热情、凝聚创造力量、塑造高尚人格,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优质教育资源。

(一)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鲜活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党引领、凝聚、指导民众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最高精神信仰和具体科学指南”(8)张莉、孙熙国《劳动群众本位: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根本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第29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灵魂。劳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居于核心与基础地位,对劳动的认识决定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理解和把握(9)田鹏颖《用实干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光明日报》2018年5月23日,第5版。。恩格斯曾指出,劳动和自然界“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0)弗·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988页。,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1)弗·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843年-1848年)》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12)卡·马克思《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7页。,个人如何表现生命、成为怎样的自己,同他们的生产劳动是一致的(13)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147页。。可见,劳动不仅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形成人的本质,还承载了提高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能力的教育功能,赋予中国共产党通过劳动观察时代、解释时代、引领时代的哲学智慧。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传承发展劳动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劳动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根本作用,始终坚持“劳动至上”、“劳动光荣”、“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等基本原则,把劳动与党的革命目标及民族未来相统一,对劳动和劳动者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有效祛除了“劳动下贱”等封建腐朽思想,“劳动英雄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14)《建立新的劳动观念》,《解放日报》1943年4月8日,第1版。转引自:孙云《典范教育与新人再造——抗战时期延安边区二流子改造运动再认识》,《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年第2期,第56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边区蔚然成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劳动者地位予以高度肯定,要求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一道,以主人翁精神参与生产劳动,消除官僚主义、密切群众联系,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勤劳致富、共同富裕,在尊重体力劳动的前提下,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将“爱劳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予以提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重申“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隆重表彰时代劳模、改革先锋,大力提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鼓励青年大学生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新时代的劳动与奋斗、实干、创新相联系,成为中国人民财富创造与幸福生活的特有精神符号,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的理论坚持与时代延伸,为新时代劳动育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价值资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承载了忠诚为民的劳动者立场

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先进性标志。既发挥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作用,又坚守普通劳动人民本色,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的实践原则。党带领人民玉汝于成、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凸显了劳动人民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价值立场,为新时代劳动育人提供精神指引与价值资源。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凝聚了发挥劳动人民主体作用的磅礴伟力。“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15)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第2页。,“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6)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以红船精神为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始终承载依靠人民、忠诚为民的奋斗初心。“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牺牲的苏区精神;“最后一份口粮是军粮,最后一尺布是军衣,最后一个儿子去当兵”的沂蒙精神;“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创造“人间奇迹”的改革开放精神,等等,都是发挥人民群众劳动积极性和历史主动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承载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17)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8年1月1日,第1版。的价值旨归。立足谁、代表谁、为谁服务是政党价值观的首要问题,也是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保持革命本色的根本标志。只有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事业奋斗的出发点,才能激发群众创造力,赢得人民真心拥戴。近代以来,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尽管创造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却难以摆脱工具性的劳动地位,尤其是在精神文化上成为被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操控的对象,无法拥有体现自身立场的精神形态。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才有了视剥削阶级为革命对象、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并广泛享有的革命精神形态。不论是炮火烽烟的革命年代,还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或是在翻天覆地的改革浪潮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己任,坚守唯民为大、为民解忧的价值初衷,倾听劳动者呼声、反映劳动者愿望、关心劳动者疾苦,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不断寻求实现美好生活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引导劳动价值选择、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引领。

(三)内容资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包含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容要求

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1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精神特质和劳动者境界包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提供内容选择与精神滋养。

在劳动认知理念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包含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育人内容。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判断,直接决定劳动的情感取向、行为选择,是劳动育人的核心与关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肯定劳动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根本作用,饱含劳动的朴素情怀,引导实干创造的劳动风尚,其中蕴含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等劳动精神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道德标准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正确劳动价值观推进社会对劳动和劳动者认同的过程,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培养“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劳动情感,增强劳动责任与使命提供丰富素材。

在劳动实践行为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包含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加强实践锻炼等育人要求。劳动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早在井冈山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倡导干部只做“公仆”不做“官”,坚持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参加生产劳动,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作为一项制度正式确定下来。邓小平把干部参加劳动提高到反腐倡廉的有力举措来认识:“工业战线学大庆,农业战线学大寨……最大的特点是干部与群众密切联系,直接参加劳动和革命干劲加科学精神。”“干部参加劳动,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准。……有了劳动的习惯,就不会去贪污、浪费、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8-1829页。习近平也曾自述七年上山下乡劳动锻炼是最大收获,他在多个场合勉励广大青年“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因此,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从劳动实践中培养自食其力、服务社会的本领,是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

(四)方法资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合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智慧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1)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将其蕴含的劳动思想和劳动品格融入到人的教育培养中,把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凝结了革命精神力量转化为教育物质力量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方法指导。

榜样示范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样典型作为教育的人格载体,承担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引领者、传递者、诠释者的角色使命。劳模就是以有形正能量和鲜活价值观开展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劳模的选树、表扬、奖励、优待、宣传等,激发群众劳动意识、锻造新人、改造社会,逐步探索出一套劳模评选表彰、宣传推广的规范和办法,作为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政治动员和国家管理的特色制度和工作方式长期坚持下来。数以万计的劳动模范以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言传身教,生动诠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第4页。的劳模精神,鼓舞无数群众的劳动热情、影响着几代人的人生追求,成为国家跨步发展的经典记忆和凝聚稳定力量的优质品牌。党中央授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以国家最高荣誉礼赞人民创造、称颂劳动价值,召唤着更多劳动者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躬身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3)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版,第165页。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的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4)毛泽东《苏维埃区域的文化教育》(193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劳动精神的培育与根据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教育宣传、文艺创作等紧密结合,在农村、工厂、部队、机关、学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鼓励通过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方式参加生产劳作,接受劳动锻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结合,通过拓宽实践平台,抓好创新创业,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只有参与劳动、躬身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落地生根、薪火相传。

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资源的开发运用

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5)习近平《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人民日报》2014年5月1日,第1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资源既有一脉相承的革命传统,又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历史经验与现实逻辑、理论认知与实践选择的有机统一。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丰厚的劳动育人资源,是新时代实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教育资源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资源的价值认知

开发利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资源,必须首先解决认知问题,即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开展劳动育人资源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缘由。

倡导劳动精神之需。一方面,运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不是“生产劳动”、“上山下乡”的简单“回归”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械重复,而是为传承劳动理念、引领社会风气增添丰富“原料”。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知识、技术力量在经济中凸显,人们对劳动的理解容易出现崇尚资本、贬低劳动,期待少劳多得甚至不劳而获等认知偏差和不良心态。事实上,劳动形态结构的变化发展,人机共融、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趋向,更需彰显“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升华。

承载时代使命之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26)《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第1版。,亿万劳动者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以劳动托起中国梦”(27)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第14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劳动精神品质是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特有精神符号,承接好这份宝贵财富,理应赋予其创新奋斗的新时代内涵,激励引导大学生把握劳动奋斗的着力点,将个人理想与人生幸福融合统一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练就本领、锤炼品格、担当使命,做永久奋斗的继承者和新时代追梦人。

落实立德树人之径。“以劳树德”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作为未来劳动与创造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熟练的劳动知识技能,更须具备正确的劳动态度责任、坚定的劳动信念意志和务实的劳动奉献担当,这就需要把劳动精神弘扬与理想信念树立、价值观念引领、道德情操锤炼、情感态度培育等有机结合,阐发劳动之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荣辱观、劳动幸福观和人生观,不断夯实崇尚劳动价值、尊重劳动人民、追求劳动创造的认知基础。

(二)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资源的教研开发

加强教研开发就是将资源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融合贯穿于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过程,推进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实践运用。

融入课程教学。通过教学课程,使大学生懂得革命精神的劳动育人价值和精神实质。首先,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国共产党劳动史、劳模文化等内容融入“劳动科学概论”和“劳动与就业”等专门的劳育课程,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理解(28)穆恒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马克思著作影响力探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19页。。其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教学,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加入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丰富以劳育人案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历史维度领悟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劳动思想与劳动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劳动品质形成的理论逻辑,对社会主义劳动作出科学分析;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着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劳动、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新观点新论断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对当前劳动形态变化的分析以及弘扬劳动精神的现实意义教育。再次,融入专业课程及其他课程教学,增强专业课程的劳动导向。如在文科的新闻采访、文稿写作、艺术创作、田野调查,理科的数量统计和理化实验,工科的机械、电气、建筑、工艺等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创造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职业教育等课程中强化正确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的塑造。

加强理论研究。即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资源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育人资源。研究应集中回应大学生对劳动育人资源的需求状况及不同育人环节对资源运用的内在要求,聚焦解决劳动教育价值弱化、机制虚化、内容窄化、实践实习脱离劳育本质、教育资源挖掘不足等实践问题。同时,要透彻阐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资源的布局、分类、形态、特征、建设、质量以及与其他育人资源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并系统揭示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机制规律以及具体路径。还要以一手文献、传记、口述史料等为依托,深入挖掘体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故事,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主题设定,分门别类筛选出有价值的劳动育人资源,以案例形式建立系统动态的资源体系,整合民间“活态”传承的叙事资源以及红色场馆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实践效用。

(三)优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的载体运用

载体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劳动育人过程依托与借助的媒介形态或活动形式。适应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相关载体须不断整合优化,呈现更富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育人样态。

聚合传媒载体,讲好劳动故事。一方面,顺应“多网融合”趋势,打造立体多维的传媒矩阵。运用微博、微信、知乎等互动平台及抖音、秒拍等多元强传播形式,鼓励师生积极创作劳动主题的全媒体产品,构建契合大学生接受体验的全覆盖、立体式主流媒体传播格局。另一方面,以“讲好故事”推进传媒载体的内容创新。利用具体事件和典型形象等劳动教育情景化叙事的活教材,通过史料整理、影视回顾、口述采访等形式,选取劳动榜样、深挖故事价值,以真实具体的事例、生动鲜活的形象、清新活泼的话语,寓理于事,寓教于事,形成可触控、可体验、可交流的有影响力、震撼力、感染力的高品质育人内容。

拓宽活动载体,激发劳动担当。安排大学生参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性实践活动,将劳动锻炼与智能化结合,扎实掌握劳动技能,正确处理人与机器、技术的关系,培养吃苦耐劳、积极务实的劳动品质;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的生活性实践机制,开展寝室文化节、校园劳动日、生活技能达人秀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勤俭自立的劳动习惯;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志愿等服务性实践活动,增强劳动责任感与奉献意识;打造科创比赛、创业团队、开放性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创造性实践活动平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遭遇创新瓶颈时,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的关系,从党的领袖、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中汲取精神力量与智慧启迪。

丰富文化载体,厚植劳动情怀。首先,依托纪念场馆。如利用邓小平劳动旧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等,馆校合办专题展览、论坛研讨等活动,编辑出版有关史料、文集、画册等,为开展劳动育人提供空间场域和历史文化记忆。其次,融入文学艺术。将劳动元素通过电影(如《焦裕禄》)、电视剧(如《黄大年》)、报告文学(如《脚下有路》)等题材创作,再现革命场景、刻画劳动形象、展现劳动风貌,让大学生在情感共鸣与心灵激荡中获得教益。再次,注重节日仪式。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国庆节、劳动节、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等劳动育人符号,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形式,致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革命者、建设者;组织观看劳模表彰,用“文艺快闪”等形式讴歌劳动;在教师节、医师节等行业性节日,以“感念师恩”、“职业体验”等方式表达对特定劳动群体的尊重与关爱,塑造青年勇担使命、奋斗新时代的精神气质。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劳动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