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2021-02-14 05:13孟令宽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物理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方法,提出以问题启动实验教程、以猜想激发实验动能、以方案规划实验步骤、以实操凸显实验品质、以论证落实实验目标等做法,以期让学生在主动操作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性实验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047-02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做出系统性设计和规划,如对实验目标进行梳理、对实验程序步骤进行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提示、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对实验延伸进行规划,都能够为学生带来一些学法支持,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实验探索环节。提出问题、设定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证分析,这些是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实验环节,从而在实践体验中成长学科认知能力。

一、提出问题,启动实验教程

探究性实验有比较固定的步骤和程序,教师在具体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进行过渡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实验环节。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经历展开对应思考,为探究性实验教程的启动做好铺垫。探究性实验关涉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认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并在深入思考中形成主动性。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重力》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梳理重力定理、重力大小、重力方向等概念,然后推出一组小实验:“这里有一些砝码和弹簧秤,用弹簧秤测量这些砝码的质量,比较其大小。你能做出准确观察并推导出重力G与砝码质量m之间的关系吗?这里有小石头,如果让其从一定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其落下的方向会一直保持竖直下落吗?如何解释这个实验?”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展开观察和讨论,很快就达成了一些共识。为验证这些猜想和推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相关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研究,自然形成学习体验和认知: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系,m越大,則G越大,其关系式为G=mg(g=9.8N/kg);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的,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教师对学生的实验问题归结情况进行确认,鼓励学生多利用实验操作展开相关验证。

教师推出两个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其逐渐形成清晰而系统的学习认知。由于实验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操作,实验推演非常顺利,其认知归结也水到渠成。教师适时投放思考问题最为关键,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思考的机会,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设定猜想,激发实验动能

探究性实验需要制订明确的目标,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要适时引入猜想和假设环节,先让学生对实验目标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做出必要的猜想和预测,这样可以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参与实验猜想活动,也能够有效激发其参与热情,为实验操作注入丰富动力。实验结果如果验证了学生的猜想,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成就感,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学生对实验存在好奇心,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推出猜想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前期思考的机会,其激发效果会更为显著。学生有了更多探索期待,实验操作会充满悬念。如教学《静摩擦力》时,教师先拿出一些简单的实验材料:一个盛满米的纸杯子、一根筷子、一个玻璃杯、一个气球。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后,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往这个盛满米的纸杯子里插入一根筷子,用力向上提起筷子,会发生什么情况?在这个空玻璃杯子里放入气球,向气球内充气,然后提起气球,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开始猜想,课堂学习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有学生预测,一根筷子是不能提起盛满米的纸杯子的,而充气的气球则可以带起玻璃杯。也有学生给出不同的判断。教师要求学生来操作这个实验,对相关猜想进行验证。学生积极报名,验证实验顺利展开。经过多轮实验,结论出炉:一根筷子能够提起盛满米的纸杯子,充气的气球也能够带起玻璃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静摩擦力概念有了全新认知。

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演示实验,先让学生展开猜想,然后将演示实验改为验证实验,并且让学生亲自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学生有了猜想设定,自然对实验结果充满期待,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集体分析,顺利掌握相关认知,对静摩擦力相关概念形成深度理解。学生对实验有操作热情,其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方案,规划实验步骤

实验需要方案支持,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实验操作程序、实验材料搜集、实验操作环境、实验效果分析等环节和内容进行规划,确保实验顺利展开。化学实验大多对实验环境有较高要求,如果实验方案不完善,势必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不妨广泛吸收学生的意见,对探究性实验进行科学分析和设计,厘清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实验操作。

教学实验方案大多由教师来设计,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进入设计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如教学《力的合成》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例,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估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为激发学生实验思维,教师推出了探究性实验设计任务:“这里准备了木板、白纸、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子、图钉、三角板、刻度尺等实验材料。大家能够经过小组集体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对合力和分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吗?”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都能够快速组成学习小组,展开问题思考和交流,对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分工、实验记录等多个环节进行设计。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做出必要的指导,确保实验顺利推进。

在这个实验设计任务推出后,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说明教师的设计是比较合适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对实验设计任务有新鲜感,即便没有进行实验操作,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获得的学习认知也是极为丰富的。实验方案设计需要搜集更多信息和方法,教师以此作为教学引导,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和互动之中,其训练效果自然会更显著。

四、实验操作,凸显实验品质

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后,要对实验器具、材料、设备等进行检查,还要对操作步骤进行确认。探究性实验大多以团队形式来开展,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进行科学的分工,设定具体的操作规则,明确自身的责任,这样才能确保实验按部就班地展开。探究性实验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学生进入操作环节后,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设定,对探究性实验操作做出科学规划,以提升实验操作的品质。

教师推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实验,并对实验原理进行具体分析,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增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感受和体验。如教学《力的分解》时,教师在导学环节推出了一个趣味小实验:“这里有一根绳子,大家推荐两名力气最大的男生,让两个人进行拔河比赛,看谁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学生都以为老师要组织游戏,自然会积极响应。当两名学生进入拔河状态后,其他学生都在一旁加油助威。这时教师来到绳子中间,轻轻一拉绳子,就将这两名大力士拉了过来。学生都感觉很神奇,纷纷称赞老师才是真正的大力士。教师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理:“老师不是大力士,却能够将他们都拉过来,这里应用了力的分解原理。仔细观察这个操作过程,老师是如何成功分解一个力的?”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教师继续投放图片:“生活中,当汽车陷入泥潭后,我们用绳子直接拉是拉不动的,但借助大树进行辅助,就可以顺利拉出汽车,这就是应用了力的分解原理。”学生再度进入分析讨论之中。

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环节,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讨论,能自然形成实验认知。教师借助趣味小实验,给学生带来深度思考的机会。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实验设计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了深度思考环节,并在观察、分析、归结中建立了学科认知。

五、论证分析,落实实验目标

实验结论出炉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论证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实验数据,对实验效果进行确认和评估,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认知内化的机会。学生大多缺少实验总结的经验,教师要在学法运用上给出更多指导,帮助学生提供准确判断,以有效提高其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时,要给出具体的分析要求,让学生有准确的思考方向,这样才能提高讨论的效率。如教学《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教师利用小车、砝码、刻度尺、小桶、细绳、打点计时器等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实验操作,很快对加速度、力、质量三者的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教师继续设计实验分析任务:“实验操作中要研究一个量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需要用什么方法?”学生有实验操作的经历,自然都能够展开深入思考。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直接对话交流,对实验进行指导:“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先要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换一个不变的量,继续研究其他两个量。”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讨论,对几个物理量的关系进行梳理,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分析实验结论需要更多关联性思维,对物理原理进行理性推演,这样才能建立更为完善的学习认知基础。从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实验结论分析任务是比较准确的,能够成功促进学生学习内化。

探究性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具体组织时,要给予学生更多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教师利用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出周全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展开猜想和假设、主动展开实验操作、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分析,都能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和认知。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探究性实验环节,并给予他们更多技术与方法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钟时贵.探究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7).

[2]童巧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6).

[3]何国泉.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教师,2018(31).

【作者简介】孟令宽(1988— ),男,山东枣庄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級教师,现就职于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物理教学与研究。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探究性实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高中物理实验
利用多媒体促进物理教学的三点体现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