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注重教学立意

2021-02-14 05:13李剑云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教学设计为例,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立意,从而建构课程结构。该课例以整体史观为出发点,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形成“放眼世界,立足中国,聚焦上海”的教学立意,设计了背景分析、过程探索和理性反思环节,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运用和调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立意 课程结构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066-04

教学立意指一节课的主旨及其系統组织。一节好的历史课,教学立意应明确,“一课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个灵魂”。关注教学立意,既能帮助历史教师高屋建瓴地确立每堂历史课的教学主线和灵魂,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立意,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下面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教学为例,分析以教学立意建构课程结构的教学实施对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第一节,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国门洞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精读教材后可以发现,教材实则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列强发动系列军事侵略战争,抢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造成了我国领土主权的丧失,形成明面危机。暗线是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形成了不平等条约体系下我国的主权、经济和文化等暗面危机。因此,本课以整体史观为出发点,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形成“放眼世界,立足中国,聚焦上海”的教学立意,形成“风帆起,暗流涌——列强侵华的背景;风满楼,春愁来,山河破——列强侵华的史实;痛定思,话短长——对列强侵华的反思”的教学结构。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一:1633年10月22日,中荷料罗湾大战。

师:1633年10月22日,料罗湾。荷兰舰队停泊58艘军舰,而在东南方向150艘大明水师的战舰悄悄散开了阵型。东西方两大最强势力的海军在料罗湾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在明朝水师震天的喊杀声和100条船的火攻中,荷兰的一艘主力战舰被完全烧毁,一艘被击沉,一艘连同船上的100名官兵一起被明朝水师俘获,拱卫在周围的50艘荷兰军舰全军覆没。

中荷的料罗湾海战是一次明朝对荷兰殖民者的自卫反击战争,首开东方国家在海战中击败西方殖民国家的先河。

教师出示图二:1856年10月23日,英军攻击虎门炮台。

师:1856年10月23日,珠江口。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借口攻击虎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继而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逐步全面爆发。在这次战争中,清朝国都沦陷,皇家园林被劫掠一空、毁于一旦,战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清朝丧失了大量主权。

师(提问):时隔两百年后,中国和西方的对抗为什么会有不同,这两百年世事有什么轮回变化呢?好的,下面我们来学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类似事件的比较,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同时,促使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风帆起,暗流涌——列强侵华的背景

【设疑与探究一】

展示图三:17—19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17—19世纪的世界和中国。15世纪,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7世纪、18世纪,英、美、法等国先后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19世纪初工业革命不断扩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列强积极对外扩张。

师:西方列强的巨舰远道而来,他们船坚炮利,野心勃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防范西方列强的侵略。那么,清政府能阻挡列强在国门之外吗?

学生讨论回答。

师:从1840年开始,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设计意图: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分析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大背景。培养学生从长时段、远距离和宽视界的角度学习历史。

(二)风满楼,春愁来,山河破——列强侵华的史实

1.风满楼——国门洞开

【设疑与探究二】

教师出示晚清时期中国的地图,用动画形式依次展示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示意图,简单介绍这四次战争的基本状况。

设计意图:以地图空间转换形式呈现列强侵略战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国门洞开、领土沦丧,意在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

2.春愁来——主权沦丧

【设疑与探究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请学生归纳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

(1)从侵华原因上看: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

(2)从侵华方式上看:军事上,由各自为战变为联合行动;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由战争侵略到政治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3)从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呈现列强一方面进行军事侵略,另一方面进行政治侵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列强侵略的多样性。意在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能力。

【设疑与探究四】

教师出示全国地图,用动画的形式由远而近拉近上海,最后定格在上海,突出上海。

师:上海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城市之一,我们通过上海来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和影响,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加深的过程。

设计意图:上海作为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城市之一,是列强对华侵略活动的缩影。透过上海的“个体”呈现出多面的民族危机,也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加深的过程。

教师出示上海的外滩行政图。

师:我们先来观察地图,这幅地图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学生讨论、回答。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上海有许多的“租界”,有公共租界区、法新租界等。那么,什么是租界昵?下面,根据以下条约内容的记载来了解租界的来历,判断列强从中获取了哪些权益。

出示材料:

材料一 “自今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南京条约》

材料二 “……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虎门条约》

材料三 英国人以“华洋分居,避免纠纷”为诱饵,迫使上海地方官员,以告示形式,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规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变相攫取的最早的租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上册)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师:通过材料一我们知道《南京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寄居”在广州等五处港口,并可以“贸易通商无碍”,可知英国人获得了在通商口岸内居住并出入自由的权利。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华地方官和英国管事官议定租赁中国的房屋和基地,议定界址。材料三是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形成中国最早的租界。所以租界是“列强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列强在租界中获得了租住并自由出入的权利,及租赁和协定界址、划定租界的权利。

【设疑与探究五】

教师展示《上海的外滩行政图》,呈现近代上海特殊的司法机关——会审公廨,同时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四 1846年7月4日,英国商人康吞为一果贩的尖声叫卖所烦扰,冲出其寓所,踢翻水果摊,赶走了叫卖者。7月8日,一名叫邱奇的外国人也以同样的原因棒打一果贩,康吞也加入其中,把这一果贩打成重伤。数百名中国人为此而攻击英国商馆从而引起了一场风波,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即便如此,英国领事却以罚款的方式了结此案。——马士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师(提问):如何理解上述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师(总结):我们知道中国的果贩被打成了重伤,数百名中国人为此而攻击英国商馆从而引起了一场风波,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但最后是由英国领事以罚款的方式了结了此案。英国领事凭什么来了结此案?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五 《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师:从这个材料我们知道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教师出示“领事裁判权”的概念: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

师(提问):列强在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对,他们会得到列强的庇护,在中国的土地上为非作歹,而不受中国法律的束缚,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设计意图:以近代上海的外滩行政图切入,讲述租界的由来和在租界内列强攫取的领事裁判权,同时也是中国司法主权逐步丧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设疑与探究六】

教师展示《上海的外滩行政图》,由远而近拉近一栋建筑物——近代上海海关大楼,同时出示表格《1843年前后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的新旧税率比较》(见表1)。

师(提问):通过比较表格数据,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请分析其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师:通过比较,发现1843年后的新税率比1843年前降低了很多,为什么?这是因为《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国同中国商定税率,列强攫取关税主权的特权,关税主权的丧失,方便了英国的商品进入中国,大量倾销,达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设计意图:以上海海关大楼切入,通过对表格的分析比较得出关税税率降低的历史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攫取关税主权的特权,进一步分析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危害。

【设疑与探究七】

教师展示《上海的外滩行政图》,由远而近拉近一栋建筑物——怡和纱厂。

师(提问):189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投资创办怡和纱厂。与此同时,英商老公茂、美商鸿源、德商瑞记等三家棉纺织厂也先后在上海创办。为什么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纷纷在上海投资设厂?

学生讨论、回答。

师(提问):1895年的《马关条约》明确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现在问题来了,《马关条约》是日本和中国签订的条约,英、美、德等国为什么也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内开设工厂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師出示材料:

材料六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师: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列强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税收或法律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所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对话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能力。

3.山河破——瓜分危机

【设疑与探究八】

教师展示全国行政区域图,依次呈现鸦片战争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十一处通商口岸,以及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

师(提问):请说一说这些口岸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师:这些口岸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还有部分沿长江深入内地,这些口岸一方面方便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外国先进的技术和思想的传入。

接着,教师展示香港被割让的示意图,用动画的形式,边讲解边出示,呈现各国在华划分的“势力范围”。

师: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始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9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99年。与此同时,俄国趁火打劫,在1860—1890年期间侵占我国北方的大片领土。这些领土的割让,极其严重损害了我们国家的领土主权。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列强瓜分世界的野心,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设计意图:借助动态地图呈现的空间位移变化,认识列强对华侵略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租界到势力范围,加深对民族危机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凸显课魂。

(三)痛定思,话短长——对列强侵华的反思

【设疑与探究九】

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中沉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泱泱中华,为何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迅速沉沦呢?下面我们阅读学案的材料,探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总结):从材料得出,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原因有:(1)军事制度和管理制度落后。(2)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缺失,统治者视野格局受限。(3)中国依然处于自然经济时代。(4)中国人才严重缺乏,受控于西方,自主创新能力差,中国的经济工业化进程缓慢。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式学生活动,依据论从史出的学习原则,引导学生理性反思,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原因进行剖析:由外部转向内部,从军事制度和管理、工业化进程、国家主权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寻找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宽领域思考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危机加深的内部原因。培养学生理性客观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价值观。

三、教学总结与拓展

师(提问):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收获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总结):古往今来,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纵横中外,平等相待是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保障。同学们,以史为鉴,紧跟时代步伐,紧追世界潮流,我们有理由坚信,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必定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设计意图:思维拓展,用历史照亮现实,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再次突出主題。实现本课的历史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进行延伸拓展。

师: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何去何从?是从此沉沦还是奋起抗争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基于历史学科素养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关注教学立意,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课以整体史观为出发点,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形成“放眼世界,立足中国,聚焦上海”的教学立意,形成三个教学环节,前两个环节关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学习过程的调控,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第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促使学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

流程方面,从大到小,先从世界的角度论述列强侵华的背景和原因,形成全球史观,再到列强对华的侵略全景,最后聚焦上海。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利用地图,形成左图右史的学史习惯。

课程资源上利用了上海具有时代特点的建筑物,通过建筑物引入列强近代在中国获得的特权和侵略权益,利用地图展示列强在华侵略的空间结构,利用表格补充列强侵略的具体史实,以便于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历史,并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启示。

反思本课教学的得与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理解课标要求,树立以课标为教学依据的思想,注重教学立意建构教学结构,形成全课的教学主线,合理处理教材,适当删减、增加、替换、扩展,建构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要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养成。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要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陈志刚,于萍.也谈教学立意的理解与实施[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6(12).

[3]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4]陈旭麓.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剑云(1975— ),女,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兴业县高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田 青)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教学设计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