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地理教学设计

2021-02-14 05:13王仕平卢远江洁丽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王仕平 卢远 江洁丽

【摘 要】本文以《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为例,以小美的五一旅行为主线,提出将地理知识与小美旅行的主题情境相融合,并围绕旅行主题设置问题链和活动链,使知识点间的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式情境教学 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073-0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主题式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解读分析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分析与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情境学习活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融入学习情境中,选择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题情境,并设计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主题式情境教学能帮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认识与解释地理事物现象的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一课为例,创设一个基于主题式情境的“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以小美的五一旅行为主线,在真实的情境教学中落实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其中“运用示意图等”为行为条件,主要是强化学生对地图资料的使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说明”“解释”为行为动词,说明本节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水平,学生应学会运用地理工具,综合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常见的相关现象。认知内容为“热力环流原理”和“相关现象”,要求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为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可以将本节内容與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现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同时为后面学习水循环、大规模海水运动等知识作铺垫。另外,对比旧教材的编排,本节课的内容单独作为一节内容来编排,而且在内容上更加详细,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这不仅更加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使教师更好教,学生更愿意学、更容易学懂,并且能将所学知识内容运用于生活中。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方面来看,学生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热力环流涉及气压与等压面相关的物理知识,学生跨学科调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需要了解关于气压的基本知识,所以在正式讲解本节课内容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补充气压的概念,以及气压的特点和变化等知识。

从心理特点方面来看,热力环流知识对高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本节课可以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说出气压与等压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2.通过观察实验,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归纳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原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为等压面的判读。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法为实验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选择的学法为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六、教学思路及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乘景区热气球观景)→探究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北海海陆风、玉林城市风)→课后探究,能力提升(南宁大明山)。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在南宁的小美,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五一假期,小美和朋友一起到景区乘坐热气球(如图1)。

设计问题:热气球升入空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问题,通过情境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大气运动有关的现象,激发其探究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欲望。

(二)复习旧知,建构新知

[教师活动]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讲解气压概念,气压与海拔、气温的关系。讲解高低压概念,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讲解等压面概念等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历案,并利用学历案自主学习“基本概念”板块知识。

[设计意图]强调利用初中物理知识,体现地理学科与物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及交叉,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

(三)观察实验,原理探究

[教师活动1]播放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准备一个U型互通试管(如图2),在左边试管下面放一盏酒精灯,并在左右两边试管上方同时喷入红(左)蓝(右)两种颜色的墨水,让学生注意观察试管内的墨水是怎么运动的,红蓝墨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并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思考:结合实验,绘制红蓝墨水的运动轨迹(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动手绘制轨迹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师活動2]根据学生绘制的红蓝墨水运动轨迹图,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教师板书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并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适当做笔记。

[设计意图]板书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突出重点,化文为图,形象具体,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和用图的能力。

[教师活动3]根据热力环流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发生的变化,归纳利用等压面的凹凸来判断高低压的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深入思考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4]提出问题:热气球能升入空中,你能用热力环流知识解释热气球的原理吗?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代表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案例探究,迁移应用

[教师活动]设计情境:5月1日上午,小美跟朋友来到了北海,吃了各种海鲜,随后去了北海银滩。在海边,他们发现风很大,小美面朝大海,头发都被吹乱了。而到了晚上他们发现,风的方向明显改变了(如图3、图4)。

[学生活动]1.思考:如图所示,面朝大海,两幅图风向为何不同?2.结合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绘制海陆风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教师活动]设计情境:5月3日,小美从北海回玉林郊区老家(如图5),12点左右经过玉林市区(人民东路店),吃了一份玉林牛腩米粉,由于天气太热,吃完后便马上开车回老家(坡塘村)。途中发现有一个对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厂已被拆迁。到家下车后,小美明显感到家里的空气很清新,也特别凉快。

[学生活动]1.请画出城郊间的热力环流,并简述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小美回家途中发现有一个对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厂已被拆迁,根据城市热力环流的特点,请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树立人地协调观。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如图6)。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五)课后探究,能力提升

[教师活动]设计情境:前段时间小美在微博上看到南宁大明山的云雾图很美,于是5月5日一大早便出发前往南宁大明山,9点多到达目的地。大明山山花明艳,每年的4、5月,山上便会开满杜鹃花,颜色艳丽,姹紫嫣红,令人流连忘返,登山赏花是这个季节最好的选择。赏花人置身于花海当中,身边云雾缭绕,仿佛身处人间仙境。当日小美赏花、观云雾,玩得很开心。

[学生活动]1.请你利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明山出现这种云雾天气的原因。2.结合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请你尝试绘制山谷风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相关现象,以达到巩固知识、迁移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为:第一,以“小美的五一旅行”为主线,创设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的主题式情境;第二,在情境导入中,运用热气球升入空中这一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升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现象的能力;第三,通过创设北海白天与晚上的风向不同、玉林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南宁大明山云雾景观现象等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本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有:首先,山谷风的形成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比较大,因课时不够,将小美到南宁大明山观看云雾景观,引出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这个内容作为课后探究的任务学习。如果教学时间充足,可引导学生利用合作探究形式分析山谷风形成过程的原理。其次,红蓝墨水运动轨迹的实验存在一定的误差,在灯盏加热一边的红墨水除了出现上升运动,还存在下沉运动,实验的科学严谨性还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创设主题式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与主题情境相融合,并围绕主题设置问题链和活动链,使知识点间的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渊,刘恭祥.基于主题式情境的“褶皱山”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8(22).

[2]李雪莲,赵翠薇.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地球的历史”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3).

【作者简介】王仕平(1992—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地理方向);卢 远(1971— ),男,广西横县人,博士后,教授,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理教学论、GIS应用、环境遥感研究;江洁丽(1980— ),女,广西柳城人,学士学位,高级教师,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地理教师,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地理方向)。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