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思路

2021-02-14 18:57刘樊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后勤管理高校现状

刘樊

摘  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烦琐性,包括宿舍管理、校区活动、维修改造、装备计划以及服务保障等多项内容,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学院频繁沟通。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为广大师生生活、工作、学习提供安全保障的关键机构。高校后勤管理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和发展状况。基于此,文章结合高校后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可行的提升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现状;提升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6-0015-03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后勤部门作为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完善后勤管理体系,促进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趋势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一方面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促进高校更好地适应改革发展需求[1-3]。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一)为高校改革提供支撑

后勤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服务部门,承担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其管理水平能够直接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和發展状况。尤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大部分高校都认识到了后勤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高校改革创新的特色化管理体系。这也意味着,提高后勤管理力度和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学校和高水平学校的必要需求[4]。

(二)为高校科研教学提供基本保障

高校后勤能够为学校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改善高校师生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后顾之忧,使师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育科研活动中,通过整合学校物质资源,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后勤不仅能够为学校改革、科研教学提供服务,还能够改善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特点,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折射出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构建和谐学校,还能够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8]。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在招聘过程中面向社会大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四)能为高校构建第二教育基地

高校后勤不仅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还能够为高校构建第二教育基地。具体来说,后勤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健全制度、规范后勤职工行为举止以及积累实践经验等方式,影响师生的一言一行,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职能。由此可见,高校后勤也是学校教育平台的延伸和拓展。

二、高校后勤的管理现状

(一)逐渐向社会化趋势发展

近年来,高校由传统封闭教育逐渐转变为开放式教育,后勤工作也不断向社会化方向改革,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诸多社会机构与高校融合发展,使得学校商业网点及其经济活动大幅度增加,如超市、餐厅等。这些营业场所大多以盈利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全面履行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环境产生影响,使校园环境逐渐向社会化趋势发展[9]。

(二)高校发展和后勤管理存在矛盾

后勤管理主要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服务,即管理工作需要在和谐校园构建之上。从后勤管理角度进行分析,为了促进高校的经营发展,需要保证高校所有活动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需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和改革。但结合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管理与发展相互矛盾的问题,无法为高校稳定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三)后勤管理工作实施难度大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因此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管理体系相对复杂,后勤管理部门缺乏实质性的管理权利,这也使得部分管理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体制仍然沿用传统垄断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后勤部门优化和配置资源的优势,导致后勤服务水平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师生需求。

(四)部分管理人员创新意识落后

高校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后勤管理模式,但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统后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无法适应新环境下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一直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导致管理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高校后勤工作较为稳定、缺乏激烈竞争环境,使得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危机意识,不愿主动学习现代化后勤管理知识和技能[10-13]。

三、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育人于日常管理工作中

首先,从人文关怀方面给予广大师生生活指导。例如高校在宿舍调整过程中,除了校区统一规整宿舍外,日常零星的调宿学生凭借辅导员和学工副书记签字的调宿单即可申请调宿。每当遇到跨班级、跨年级、跨楼栋但手续齐全的学生,在办理前,后勤科分管宿舍老师会和学生单独沟通日常住宿情况,并与辅导员沟通该生情况。大部分学生的调宿理由都为宿舍关系紧张,难以融入其中,班级内的宿舍调整学校一般都予以批准。但涉及跨年级、跨学院的同学,后勤人员应特别和其辅导员沟通,探讨该生是否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意见,对于调宿事宜给予延缓办理,给学生融入宿舍的时间,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室友及同学关系会得到改善。这种与学生间的有效沟通,能给予学生生活交往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也为其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14]。

对于涉及道德、人品的问题,后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处理,例如,高校存在极少数同学心存侥幸冒领他人快递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通常由快递服务中心赔付丢失快递同学的损失,但后勤服务中心应坚持通过查监控等方式,锁定冒领快递的学生,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经过教育批评后,学生普遍会归还冒领的物品,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可见,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应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二)落实规范化后勤管理模式

为了巩固后勤服务的保障,高校需要结合后勤服务需求和服务特点,采取合理措施提高整体后勤服务水平。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内容广泛、流程较多,要想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就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实施规范化管理模式。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现有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完善和优化,结合日常监管实际需求,要求后勤服务团队认真梳理管理制度,并对制度进行查缺补漏,全面提高后勤保障水平。为督促后勤管理人员严格落实相关制度,高校应明确划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内容[15-16],并细化到个人,优化管理流程、制定科学的服务指标,保证后勤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追责到个人,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员工相互推诿的现象,有效提高后勤管理的综合水平和服务质量。除此之外,高校后勤部门还可以启用人脸识别后勤管理、违规问责追究机制、标准化服务技能操作等,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合高校发展实际情况开展后勤管理工作

第一,选择科学的后勤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其中包括诸多技术类管理项目,如电梯管理、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具体来说,在电梯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保证管理内容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资金、经营等内容,为了满足学校治安管理需求,需要后勤管理部门结合高校发展需求,采用外包经营方式或自营方式。第二,制定长远的后勤管理规划,后勤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时间坚持。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以长远眼光看待问题,无论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还是人才引进方面,都要做好前瞻性工作,制定长远、可行的工作计划。高校后勤相关人员要明确服务对象,认识到高校后勤与企业后勤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并在制定长远规划过程中考虑自身的特殊性,从而保证长远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四)创新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高校后勤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线工作,需要与广大师生密切接触,这也意味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保证管理理念具备创新性、先进性特点。因此,改变高校后勤管理传统思维,已经成为后勤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需求的必要手段。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后勤管理人员主动学习现代化后勤服务理念,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使后勤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17],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如此才能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提供保障。针对上文提到的后勤服务存在的问题,高校需要委托管理服务队伍深入剖析,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持续整改,以有效此提高后勤服务综合水平。

(五)提高高校后勤部保障能力

经济责任制是提高后勤保障工作水平的基本准则,也是考核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关键指标。因此,高校后勤部门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学校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制定健全、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及细则,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要求实施成本控制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对经济责任制进行完善和优化。高校还应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和“质量为本”理念,通过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18-19]。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后勤管理工作内容复杂、流程较多,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专业性特点,需要与学生和教师频繁沟通,要想充分发挥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就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从而为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黎.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智慧化改革[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1(01):112.

[2] 陈飞. 后勤服务视角下“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研究[J]. 中国科技投资,2021(09):199-200.

[3] 冯淑娟. 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科技风,2021(14):145-146+150.

[4] 关德训. 浅谈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J]. 数码设计(上),2021,10(01):225.

[5] 李亮.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智能化后勤管理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3):252-253.

[6] 曾露娟. 民办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发展[J]. 青春岁月,2021(02):117.

[7] 石勇,高庆怀. 试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48+150.

[8] 冯树昌. 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资讯,2007(08):239-240.

[9] 顾来红,宋伟华,陶应勇,等.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分析与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79-82.

[10] 焦美莲. 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4):148-149.

[11] 李圣峰.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及措施分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10):118.

[12] 肖翔宇. 高校后勤管理的节约化、信息化实现路径探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116-117.

[13] 宋霞,张丽娟,赵恩平,等. 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化工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为例[J]. 高校后勤研究,2018(10):43-46.

[14] 洪晶波. 新形势下高校招生与就业信息化集成管理研究与实现[J]. 科技信息,2010(12):28-29.

[15] 李繼坤,张君. 高校后勤服务系统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新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07):151-152.

[16] 杨志强.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后勤部门构建水电与修缮管理系统的策略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2019(04):157.

[17] 金仁贵. 试论智慧校园视域下的高校后勤建设[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24.

[18] 王景琴.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 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304.

[19] 李宏穆,刘国,李玉霞. 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转变[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4):77-80.

(荐稿人:蒋伟中,常州大学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后勤管理高校现状
学校总务后勤管理工作之我见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