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百合花》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021-02-14 19:22叶森茂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媳妇破洞通讯员

叶森茂

《百合花》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于1958 年 3 月在《延河》上发表。茅盾称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风格。《百合花》讲述了1946年的中秋节,部队要在夜里发起总攻,“我”被派到前沿的包扎所去工作,一位年轻的通讯员送我过去,又和“我”一起去借被子的故事,歌颂了战争年代纯洁的人际关系。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都安排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其中没有太多曲折、跌宕的情节,没有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塑造高大、勇猛的英雄形象,那么它是靠什么打动读者的呢?靠的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接下来,笔者就谈一谈《百合花》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1.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的。在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通讯员始终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在前面走,“我”跟在他的后面。“我”提出要休息一会儿,他答应了。他“远远”地坐在一块石头上,“背向着我”,好像“我”会吃了他。这一细节展现了通讯员不善于和女同志打交道,腼腆,内向的性格特征。后来,“我”故意坐在他的旁边,他立刻“局促不安”起来,脸红得像个关公。当“我”问他娶媳妇了没有,他更加“忸怩”了,两手摸索着腰带上的扣眼。

这一细节展现了他的老实和憨厚。 当“我”去动员新媳妇捐被子时,她忍住笑,“脸扭向里面”,“咬着嘴唇”一直乐,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咬着嘴唇”笑,这一细节刻画出一个刚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的形象,写出了她的羞涩和可爱。

2.細节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作者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当 “我”让通讯员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百合花被子时,他竟然“扬起脸”,假装没看见。等我开口让他拿时,他才绷着脸、垂着眼接过被子,转身就往门外走。这一细节说明通讯员对新媳妇有误解,认为她封建。这时的通讯员还在生闷气,所以才会有如此孩子气的表情。一出门就有老乡告诉“我”和通讯员:这是刚过门才三天的新媳妇,百合花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这个时候,“我”和通讯员才知道这床被子太珍贵了,人家刚开始不愿意借也是正常的。通讯员“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感到自己刚刚太鲁莽了,心里很过意不去。这一细节展现出通讯员由生气到谅解再到不安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包扎所,“我”请新媳妇替病号擦洗,她“红了脸”,半天不同意,最后只答应帮“我”打下手。等到通讯员被抬来后,新媳妇“轻轻移过一盏油灯”,开始帮通讯员擦拭血污,她这回没有不好意思,只是“庄严而虔诚”地做着擦洗的事情。由“红了脸”到“庄严而虔诚”的转变,反映出新媳妇的心理变化。此时的她对通讯员感到由衷的疼惜和敬佩。

二、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中反复出现通讯员的衣服上有破洞的细节,一共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通讯员去新媳妇家借被子,衣服被门钩挂下一片布,口子不小。“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第二次是通讯员要回团部了,很高兴,走路带着风,肩上的破布片一飘一飘的。第三次是通讯员被担架抬回包扎所,安详地闭着眼,肩头的衣服处露着一个大洞。第四次是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线地缝补那个破洞。第五次是新媳妇明知道通讯员已经牺牲了,还是执意在那儿补着破洞。这几处细节贯穿了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那个人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万分痛惜的心情,升华了人物的情感。

此外,关于馒头的细节也有两处。第一处是通讯员要回团部了,临走之前,他掏出两个馒头,将其递给了“我”。第二次是“我”正想告诉新媳妇不要再缝了,手无意中触碰到了身边干硬的东西,那是通讯员给的两个馒头。这两处细节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不仅体现了通讯员对“我”的关心,还展现出“我”面对已经牺牲的通讯员时的痛心疾首。

总之,作者擅长通过描写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些细节就如同电影中的快闪镜头一样,在读者的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放,每放一遍就让人感动一次。

(作者单位:广东省鹤山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新媳妇破洞通讯员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理财杂志社2019年度优秀通讯员
“微宣传”体系中通讯员队伍的建设
时髦新鲜“选”
破洞牛仔裤里装着一群佯装有故事的人
《上海企业 》编辑部召开通讯员工作会议
大埔县老促会召开老区通讯员座谈会
亡羊补牢
第一目击者
新媳妇不守旧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