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与实践指向

2021-02-14 09:37宁琳琳
知与行 2021年6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绿色发展

宁琳琳

[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进程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与“绿色”两个高频关键词紧密连接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为迈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坚实根基,指向实现人类的“双重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现绿色为民、绿色惠民、绿色靠民的实践指向,蕴含着深远的“红绿”变革意蕴,对于汇聚全国人民合力推进绿色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价值旨归;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6-0005-0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将“坚持人民至上”[1]66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并在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九)节”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进程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50-52。当前,站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改变,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2]9,在常态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唯物史观视域深入理解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深度融合,诠释为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与实践指向,对于已经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迈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坚实根基,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绿色为民、绿色惠民、绿色靠民的价值追求,指向实现人类的“双重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坚持绿色发展为人民的价值旨归

“绿色发展为了谁”是关涉绿色发展的基本立场、价值旨归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人民立场、绿色为民的基本原则作为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生态化转型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追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绿色向度的具体外化。

1.以人民视角将生态考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人民,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范畴。在当代中国,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3]17,马克思主义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实现人类自由解放[3]8的人间正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把自然-社会-人作为有机整体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剖析与批判的过程中,主张实现两大和解,即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坚持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保障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包括生态权益在内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最终走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认为“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5]11,强调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6]187。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主要需求指向和需求的层次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与所处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跨过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台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相应地呈现从“盼温饱”到“盼环保”、“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7]4,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人民”与“绿色”两个高频关键词紧密连接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潜在线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8]23,主张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树立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7]23统筹考虑,成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成为贯穿人民幸福、美丽中国、民族复兴的重要向度。以人民的视角强调生态环境的公共属性,作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4,“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8]7的战略判断。

2.以人民观点正视生态环境普惠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性,用之恣意不觉,失之痛悔难存。生态环境的好坏、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实现的如何,是关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抉择与现实选择问题,也是关乎中华民族发展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例如,全国雾霾污染天气在较大范围、较长时间对涉及几亿人民的生活与健康造成了严峻影响,群众反映强烈,表明了中国发展进程中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明确抓紧抓实生态问题治理具有紧迫性和长期性,主张理性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绿色发展态势还不稳固,客观现状、各种问题依然复杂的实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态需要的觉醒,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4的重要构成,其实质即为人民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稳定与平衡、外化形态的和谐优美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要,是健康生存、持续生产、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而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对清洁空气、纯净水源、安全食品、环保用品、宜居环境、通畅交通等多方面的生态期待与绿色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否则,至少从绿色维度就难以彰显制度优越性,人民也不买账。因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聚焦“民生之患、民心之痛”[8]11,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维审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关系民生福祉、关系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多重维度的复合叠加,若不能及时从根源上系统应对,会成为引起群众不满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

3.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要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出发点。理性分析我国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内在失衡、功能脆弱、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基本国情,与长期以来以“胡焕庸线”为分界,认为因自然禀赋、人口密度、发展水平、生态约束等多重差异造成两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累积叠加,加剧了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致使生态风险凸显[10]6。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是发展方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趋向于绿色化的转型升级。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融合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回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绿色需求的必然进路。以明晰的人民观点提出的“绿水青山”理念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物质保障、审美对象和情感寄托载体,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的综合体,明确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8]8的内在价值指向,体现出作为执政党积极回应人民所想所盼所急的宗旨担当,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9]12,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对于生态环境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需要等多维度多層面需要的充分满足。

西方的发展理论在资源、环境、生态和绿色发展问题上始终难以突破的“藩篱”在于,其认识上的最高点,也仍然是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其理论的先进性就在于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摆脱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承认和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及其资源是生产力的同时,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发展的目的纳入其中,形成手段和目的高度一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体系。

二、坚持绿色发展普惠人民的实践向度

绿色发展惠及谁是“为了谁”在实践过程的展开,即如何将绿色为民价值旨归融入实践的动态过程。从绿色向度深化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回应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凸显的生态束缚与资源瓶颈,破解现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统筹的矛盾与悖论,围绕如何使绿色惠民的价值实现过程与破解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辩证统一难题有机融合,在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转向上,在“种际、代际、代内”[10]498多维度层面上实现普惠性,为实现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文明延续有机统一提供坚实的绿色生产力根基,是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理念实践向度的关键。

1.以生态生产力破解经济社会需求持续增加和自然环境有限承载难题。以绿色为基本底色的大自然曾经繁衍了中华民族的先辈,给予当代人以生存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破与立中探究实现绿色惠民,思想解放是前提。马克思认为,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将其作为“人的无机身体”[11]161的实际效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的先在性、整体性,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注意“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通过“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有效控制,以最无愧于、最适合于联合生产者的类本性条件的物质交换方式,克服盲目力量带来的资源与能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12]928-929。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工业化传统发展方式视域下把自然作为人类改造创造生产力的“对象”或“客体”的主客二分发展理念的革新与超越,强调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力,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在充分肯定自然生产力的价值基础上,将自然生态环境由生产力要素、劳动对象的客体转化为生产力主体的构成要件,强调自然本身也是生产力产生发展的主体。坚持“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3]21,主张理性审思工业文明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工业化发展进程尽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9]2,以批判的思维指出“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起来的一堆东西,最后看都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8]3,明确指出走美欧“先发展、后治理”老路“不可持续”也“是走不通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8]6的生态智慧,以天地人统一起来的系统整体观和辩证思维反思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过度功利性,遵循“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发展伦理,跳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固有思维,从人-自然-社会作为发展的有机整体系统探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实现路径。在发展向度实现普惠的主体由“以人为中心”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向发展转向,为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对同一代际不同空间的人民及不同代际人民之间的普惠提供自然基础条件。

2.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13]8。2005年在安吉县余村调研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中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核心是“既要绿水青山”与“又要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键在于发展思路,要“善于选择,学会扬弃……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14]15。随后多次在不同地域、不同场合论述“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递进转化关系[8]23。明确“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8]28,目的是为了实现从根源上改变依赖资源消耗型、粗放型传统落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限度与环境容量总体协调,在尊重绿水青山规律的基础上收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4]8。坚持深化理论自觉,动态把握实现绿色发展必经的三个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要、二者矛盾凸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融合[14]18,立足当前中国绿色发展进程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开始凸显、绿色观念逐渐深化,推动发展观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确定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总基调[12]4,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意味着保护自然价值基础上促进自然资本的增值,意味着保护且朝着可持续趋势延伸发展空间、厚植内在潜力和发展后劲,通过生态补偿制度平衡不同空间内人民的绿色发展权益。

3.强调厚植绿色发展根基,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8]44。既能实现不同空间内当代人之间对绿色需求的有效供给,又能兼顾给子孙后代留下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留下蓝天碧水、青山优美的生态家园,是生态考量在衡量代际之间普惠性的重要指向。坚持“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6]330,围绕实现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向路径,分别明确了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的基线、底线、高线“三线”约束边界,通过构建有利于生态保护、节约能源、绿色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产业体系、制度体系、行动体系[6]355四个体系,着力推动“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10]15和绿生活五个层面转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强调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内在统一的发展原则,坚定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结构,按照开发先后区分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四层次主体功能定位[7]209。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倒逼机制双向发力,协同推进过剩产能“减法”与鼓励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加法”,将发展立足点聚焦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关键技术创新为基础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强化总量和强度双控制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7]131,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降低排污负荷双赢 。促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相结合[10]15,推进传统农业的绿色化改造与转型、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协同推进,发展绿色金融业[10]15。坚持牢固树立生产、分配、消费、再生产全链条绿色化转型的观念,以高质量的绿色发展逐步取代“唯GDP论”、崇尚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观、政绩观。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与实践养成,涵養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进程。

三、坚持绿色发展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绿色发展依靠谁”是关涉绿色发展的主体力量问题。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8]21、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绿色发展向度建构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融入绿色发展实践,汇聚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程的人民力量。

1.在党与人民这一对关系主体中强化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绿色担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为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合力作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发展行动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遵循。[15]1构建彰显制度优势与强化治理效能并重的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发展行动体系,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和政府的主导职能是先导,通过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使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性、整体性布局与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调动多元人民主体的积极性有机结合,促进合力机制建立健全和效能发挥。“十四五”期间要把重点放到厚植绿色发展根基上,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绿色发展战略定力,切实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摒弃损害甚至破坏局部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推进绿色发展向实里走、深里走。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不能为了克服恢复经济发展的困难,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期经济恢复的路径依赖,甚至松动铺摊子上项目、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念头。

2.坚持用最严密制度和最严格法治为推进绿色惠民保驾护航。积极探索发挥制度规约的刚性约束力与牵引激励的作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为生产与消费两端绿色化提供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化、法治化轨道,[8]109在公共自然生态资源公有制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向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改革要治理效能和推动绿色发展的牵引力与推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聚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为深度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制度体系支撑,鲜明指向围绕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四个子制度群进一步完善的具体方向,[16]31-33下一步应着力在统筹协调各项制度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明晰合力实现的路径、提高合力治理效能上的落实落细,结合疫情大考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生物安全、公共卫生等体系相互统筹提出的新要求深化对接,为确保自然生态资源公共属性不变质、从根本上为维护人民绿色权益提供制度保障。

3.发挥合力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人民群众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体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进程是人民群众体现主体性力量共建共享的事业,以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目标凝聚人民力量、汇聚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每个人都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其中,既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的力量来源,也是制度优势的鲜明体现。倡导全民自觉内化绿色发展向度的共建共享,发挥学者及智库、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实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自然、环保、低碳、节约、健康为引领契合点,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养成,让人民在充分享受绿色便利、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绿色义务。通过开展全民植树行动、“实行垃圾分类”试点、生态文明基层创建实践等,带动全民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影响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末端治理被动局面的根本性扭转,推进绿色发展实践自觉与普遍共识进一步凝聚,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时代之问面前,不同逻辑体系折射的是不同制度体系下的不同价值取向,意味着不同的绿色价值选择。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文明观最新理论成果在发展向度外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绿色向度的时代性阐释与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深度融合,自觉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群体需要,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向,为迈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坚实根基,指向实现人类的“双重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蕴含着深远的“红绿”变革意蕴[17]127-128,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为逻辑主导的绿色发展体系,其科学性、时代性将在实践中得到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是唯物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人民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实践中的集中体现与时代精华,是基于科学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领域历史性转变的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规律的历史性呈现。所以,进一步坚定并接续深化绿色发展的人民立场、人民观点和群众路线,也是保障继续成功建设以美丽中国为底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必要理论引领与实践遵循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在当代中国在绿色向度上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 习近平.论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10] 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7).

[14]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5] 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N]人民日报.2020-03-04(1).

[1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7] 郇庆治.21世纪以来的西方绿色左翼政治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责任编辑:杜 娟〕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绿色发展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