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铁流后卫”
——董振堂的故事

2021-02-14 10:46王宗志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蒋介石敌人红军

特约撰稿:王宗志

董振堂生于1895年,河北新河人。1931年12月14日率部举行宁都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 军团,他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 军军长,后任军团长。在赣州、龙岩、南雄、水口等战役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中立下卓著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6月任红五军军长。长征中,所部担任全军后卫,多次出色完成阻击任务,被誉为“铁流后卫”。1937年1月20日牺牲,时年42 岁。

高举义旗弃暗投明

董振堂,字绍仲,1895年12月20日生于河北省新河县西李家庄一个中等农民家庭。幼年时期正值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他的家乡地处海河水系滏阳河流域,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其祖辈自耕自食,辛勤劳作,但每到收获季节,就遭到天主教堂的抢掠,往往一年的辛苦化为乌有。目睹这不平等的黑暗社会,在他幼小的心中立志要打倒那些欺压中国人的外国侵略者和土豪劣绅。他发奋学习,刻苦读书。农忙时,帮家里干活;农闲时,练毛笔字,拜师学武。由于家中经济困难,无钱买笔墨纸张,他就用麻刷子蘸水在墙上练字;没有灯油,他就借黄昏时天空中微弱的光线读书。19 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冀县中学,毕业时又获得“优秀模范学生”的称号。校长在他的语文试卷上写下“鹤立鸡群”的评语。

1917年,董振堂考入保定军官学校预科——新河预备学校。1922年春,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炮科,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在冯玉祥的陆军第十一师当见习军官。他曾随冯玉祥参加了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打倒直系军阀吴佩孚、驱逐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出宫的斗争和欢迎孙中山先生到北京等活动。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五原易旗誓师,接受三民主义,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委任共产党人刘伯坚为国民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从此,董振堂受到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由于他刻苦实干,战功显著,待人诚恳和善,士兵爱戴,因而深得冯玉祥将军的重视和赞赏,从1922年到1927年,5年的时间里,他便由一个见习军官提升为排长、连长、曹长、团长、旅长、师长。正当董振堂踌躇满志,为救国救民准备进一步大显身手的时候,蒋介石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冯玉祥与蒋介石合作,驱逐西北军中的共产党员。他对于共产党人的被逐深感惋惜,曾对刘振亚(地下党员)说“像刘伯坚那样的共产党人,是为人的楷模,但却被逐出了西北军”。

1930年,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鏖战中原,冯、阎战败。冯玉祥宣告下野。冯部被蒋介石收编,董振堂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从此,西北军变成了蒋介石的杂牌军。1931年春,蒋介石下令调二十六路军南下江西进攻红军,企图让这支“杂牌军”在和红军相互拼杀中两败俱伤。鉴于以往“剿共”部队的失败教训,二十六路军广大官兵都不愿南下,董振堂的七十三旅的士兵甚至把铁路掀翻,拒绝前行,使部队滞留数日才走。部队到江西后,奉命参加了对红军和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三次“围剿”。在“围剿”中,董振堂捏造了一些假情报,不肯进“剿”,从而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第三次“围剿”失败后,二十六路军移驻被红色区域包围的宁都县城。部队伤亡惨重,加上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不少人相继死亡。面对恶劣的环境,广大官兵厌战情绪和对蒋介石的不满与日俱增,他们希望尽快返回北方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华北危急,二十六路军广大官兵纷纷要求北上,保卫自己的家乡。高级将领们联名通电蒋介石要求北上抗日,但遭到蒋介石的斥责和重兵阻拦。董振堂痛感救国有责,报效无门。在困守宁都的几个月中,面对周围红军的革命宣传和号召二十六路军倒戈参加红军的呼唤声,使他从红军的身上看到了希望的火光。他多次托刘振亚打听刘伯坚等共产党人的消息。我党在该军中的秘密组织针对这种状况,因势利导,对他进行启发教育。党组织决定起义时,他十分坚定地说:“只能走这条道路,就是把部队拉上去投红军!”起义时间定在1931年12月13日夜12 时举行。董振堂无比兴奋,配合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时,部队为了获取一批宝贵的军需物资,党组织临时决定把起义的时间改为12月14日举行。12月14日,董振堂在七十三旅旅部召集紧急会议,下达了“今晚要行动,到红军那边去”的命令。当天夜晚,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等的指挥下,按预定的目标行动起来。12月15日清晨,宁都战斗全部结束,起义部队1.7 万余人,携带2 万多件武器在董振堂和赵博生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奔赴苏区。宁都起义,打乱了蒋介石反共内战的反革命计划,壮大了革命武装,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赤胆忠心永跟党走

宁都起义后,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被任命为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在崭新的革命环境里,他积极配合党对部队进行组织整顿和政治教育。他以身作则,虚心向老红军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大官兵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作战能力有了极大提高。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无比兴奋和激动,决心要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党、献给人民。他认为共产党员不能有私产,把自己在旧军队中积蓄的2 000 多块银元拿来交了党费。他把自己的一条俄国军毯赠给了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非常珍惜。西安事变爆发后,党派周恩来去西安谈判,朱德又把这条毯子转赠给周恩来御寒。七七事变后,朱德奔赴抗战前线时,周恩来又把这条毛毯回赠给朱德,朱德一直带着它到全国解放,最后赠给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这条军毯记载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真挚友谊,也是董振堂对革命赤胆忠心的历史见证。董振堂对自己的部下和战士爱护备至,情同手足。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始终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红五军团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与敌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1932年初,在赣州战役中,董振堂率红五军团担任掩护红三军团撤退,阻击赣州城外增援敌人的任务。他一马当先,手拿马刀,赤着膀子,率部冲入敌阵,杀得敌人尸横遍野,狼狈逃窜。这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20 个团的兵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董振堂奉命率红五军团在水口圩迎战敌人。他亲率5 000 名手持大刀的红军战士,分作4 路,如猛虎下山一样冲向敌群。刹时间,红绸飞舞,刀光剑影,满山遍野响起震天动地的喊杀声。英勇的红军杀得敌人丢盔弃甲,死伤3 000 余人,我军大获全胜。由于他战绩卓著,1932年12月中旬,在中央苏区军民隆重纪念宁都起义胜利一周年大会上,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

长征路上屡建奇功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一方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红五军团担任着全军的后卫任务。

董振堂率领全体指战员,以英勇果敢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付出重大的牺牲,掩护大军突破敌人在赣南、粤北、湘南设下的三道封锁线。当红军行至湘江边时,蒋介石又急忙调40 万大军组成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之侧。在这万分危机的时刻,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以一夜行军140 里的速度,及时赶到湘江边,昼夜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可是,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却遭到敌人的合围未能渡过湘江,损失惨重。董振堂心情非常沉重,但对革命忠贞不二。长征路上,董振堂很少骑马,他的马经常让伤病员骑。他利用行军的时间和战士们谈心,关心战士们的身体,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自己背着枪、挺着胸,大踏步走在队伍前边,好像是一个永远累不垮的铁罗汉。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军事路线指引下,红五军团在阻击敌人的战斗中接连打了许多漂亮仗。在黔北,董振堂率红五军团奋战5 昼夜,顶住了四川军阀刘湘的整编师9 个团的进攻,使红军主力部队迅速渡过赤水河,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一举歼敌两个师,又乘胜追击敌人至乌江边,聚歼敌人一个师,直逼贵阳,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接着,他率领部队飞快地赶到金沙江畔,顽强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在阵地坚守9 天9 夜,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渡过金沙江。从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将红军消灭于川滇边境的反革命计划,取得了在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之后,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掩护主力部队斩关夺隘,抢险飞渡,顺利通过彝族区,跨过大渡河口,翻越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五军团也因此得名“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高台荣光壮烈殉职

1935年8月,党中央毛儿盖会议决定,红军组成左右两路军北进。红五军团担任左路军前卫。但张国焘分裂主义拒不执行中央指示,反对北上。董振堂对张国焘的倒行逆施和另立中央的阴谋进行了坚决抵制,维护了大局和一、四方面军的团结。

1936年1月上旬,红五军团同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合编为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同年6月,红二方面军历尽艰辛来到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一起北上。董振堂带领红五军第三次踏上过草地的艰难历程。在那险恶的战争环境里,饥饿严重威胁着红军战士。他和红军战士一起同甘共苦,吃野菜、草根和树皮。10月18日,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10月底,红三十军、九军、五军组成西路军渡黄河西征。红五军在西征中仍作后卫。由于西路军孤军深入,遭到强大敌人的围攻,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1937年1月初,董振堂率红五军的4 个团一举攻占了甘肃高台县城,消灭和俘虏敌军1 000 多人,生擒了县长和县政府的所有官吏,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进占高台后,董振堂带领红军指战员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和组织群众,斗争恶霸,没收豪绅店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抗日义勇军,吸收近千人参加红军队伍。军民革命热情十分高涨。

1月12日,敌马步芳派马彪、马禄、韩起功等率5 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和炮兵团、民团一部约2 万余人包围了高台,切断了红五军与临泽城的联系,企图消灭红五军。为了打退敌人的进攻,董振堂立刻动员全城军民加强城防,填土筑垒,泼水结冰,制造大长矛,以补充武器的不足。由于敌军比我军多出8倍至10 倍,连续7 昼夜的激战,敌我伤亡都很大。他被迫率部入城坚守。敌人的兵力不断增加,攻势越来越猛。红军将士多数已血洒疆场,城内被敌人的炮火轰得浓烟滚滚,战士们用大刀、长矛、石块和敌人拼杀。

战至19日上午,形势更加危急。董振堂率50 多名干部战士向党宣誓:“我们要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到底,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革命一定能成功,自由幸福的日子一定能够到来。”1月20日凌晨,敌人倾其全力,再次冲上城墙,董振堂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用最后的手榴弹和石头瓦块,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拼杀。在这人生最残酷的时刻,董振堂用坚定的语气号召将士们:英勇战斗吧,把尸首留给敌人,后人是会为我们报仇的!他带领两名警卫员和一名司号长,从东门以北的城墙上跳了下去,敌人围上来,他因左腿受伤,半跪在地上手举双枪轮番向敌人射击,直到身边的战士全部牺牲,他手中仅剩一颗子弹。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视死如归,用最后一颗子弹对准了自己的胸膛……

噩耗传来,红军广大战士悲痛万分。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参加了党中央在延安宝塔山下为他举行的追悼会。毛泽东赞誉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叶剑英在怀念董振堂的诗中赞叹他“猿鹤沙虫经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

2009年9月,董振堂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 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猜你喜欢
蒋介石敌人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敌人派(下)
十送红军
吸烟的礼节
倔强的小红军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