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建设路径探索
——以重庆广阳岛为例

2021-02-17 06:52赵文斌
风景园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区间共同体要素

赵文斌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愈发重要且迫切。面对生态系统内部要素、过程、结构、功能的复杂性,传统单一部门管理下、围绕单一目标的治理方式已经难以解决系统化、综合化的生态环境问题。“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为当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宝贵思路,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的研究焦点[1-3]。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生命共同体的研究多偏向思想论证性研究,如何将生命共同体理念理论化、实践化,探索理论落地的方法和路径,指导实际工作,是国内外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工作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重庆广阳岛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从理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探索机会。

1 生命共同体内涵与特性

1.1 生命共同体理念发展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论述是对生命共同体的最初诠释。在2017年7月19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习总书记进一步将“草”纳入生命共同体,并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至此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系趋于完整[1-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命共同体理念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1-3]。

1.2 生命共同体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生命共同体的明确定义,但基于现有相关论述,以及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可初步总结出生命共同体的一般定义:生命共同体是指特定区域内,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各种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互依互存、互强互弱、共荣共辱,甚至互为存在条件的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1-5](图1)。

1 生命共同体要素关系[1-10]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s in the life community[1-10]

本研究对生命共同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针对传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应对不同要素的局部、单项工作方法,以及实践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力图在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路径。因此本研究探讨的生命共同体内涵有2点:1)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即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平衡、统一的生命系统;2)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即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

1.3 生命共同体的特性

基于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及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本研究所述生命共同体的内涵框架下,生命共同体具有整体系统性、区域条件性、价值性、有限容量性、迁移性、可持续性六大特性。

1)整体系统性。整体系统性是生命共同体最显著特征之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及土、动物和人等各种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并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下表现出复杂的结构与功能变化[4]。不同要素在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每一类要素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他要素,继而引起整个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2)区域条件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空间类型不同,形成的生命共同体结构与功能也不同。从自然条件来看,气候、纬度、海拔等环境条件影响着生命共同体的本底条件,如降雨量直接影响着植物分布,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多林地而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多草地,差异巨大;从空间类型来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差异较大,其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3)价值性。价值性是衡量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尺。评价一个生命共同体的价值高低主要有2个核心指标:一是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可持续的种群数量;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括人民对于优质生态产品的物质需要,也包括人民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精神需要。

4)有限容量性。一定条件下的生命共同体,其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这一有限环境容量可以用生态区间来界定。生态区间两端的临界点可称之为生态区间极点,生态区间极点界定了环境容量的限度(图2)。

2 生态区间Ecological interval

5)迁移性。当外界干扰或压力超出生命共同体的环境容量,生态区间极点被突破后,生命共同体将由一个生态区间跃变迁移到另一个生态区间,可称之为生态迁移。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质上是人类的干扰强度突破了生态区间极点,从而使生命共同体向低价值生态区间迁移(图3);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维护生命共同体的既有价值生态区间;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就是促进生命共同体向高价值生态区间迁移(图4)。

3 破坏生态迁移Disrupted ecological migration

4 保护生态迁移Protected ecological migration

6)可持续性。在生态区间内,生命共同体的结构、功能与价值是可以持续维持的,即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性。维护高价值生命共同体可持续的关键是要控制人类的负面影响,避免突破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区间极点。

综上所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一要全面统筹考虑生命共同体的所有构成要素;二要因地制宜,立足建设区域的生命共同体本底条件来确立建设方案;三要以是否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和是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评价生命共同体价值的两个核心指标;四要把人对生命共同体的影响控制在其环境容量的生态区间内;五要通过保护、修复和建设生态,保护生命共同体的自然价值、增值其自然资本;六要通过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科技支撑,维护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从而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生命共同体六大特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生命共同体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建设的切入点,也指明了生命共同体建设的三方面工作:一是保护生态,维护既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区间;二是修复生态,促进生命共同体从既有价值生态区间向高价值生态区间迁移,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三是建设生态,在生命共同体高价值生态区间内谋求最优价值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 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基于跨学科的思考

2.1 生命共同体与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系统科学

生态学相关理论诠释了生命共同体中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各子系统在不同尺度下的耦合机制[5]。新型生态系统理论进一步说明生态保护与修复难以将生命共同体完全恢复到自然状态,实践中应以提升其综合效益和价值为工作重点[6]。

风景园林学科为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落实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途径[7-8]。优化生态要素及人类活动干扰区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是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9],也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使命。

系统科学相关理论为生命共同体建设带来新的启发。生命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内部要素之间、内部要素与整体系统之间存在严密的因果关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要素和整个系统发生变化[10-11]。生命共同体系统的总体利益或价值有时要求其中部分的利益或价值做出让步,即局部目标与全局目标之间一般存在制约矛盾关系[4,11-12]。

2.2 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

根据当前生命共同体实践工作的经验与相关学科的思考,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具体工作应在恢复和维持高价值生态区间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全局价值最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根据生命共同体的六大特性及对现有生命共同体实践的研究,可将“高价值生命共同体”与“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定义如下:经过长时间自然恢复,或通过适当人工生态修复加速促进,由既有生态区间迁移到高价值区间,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生态价值高、自然资本高的生命共同体,可称之为“高价值生命共同体”;通过发挥设计对美学和意境追求的正向作用,优化生态资源配置,在高价值生态区间内,谋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优价值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价值生命共同体,可称之为“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

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分三步走,通过4个关键路径实现。第一步维护区间,以保护生态为主。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摸清本底,准确定位,并以自然恢复为主保护生态,维护生命共同体既有价值的生态区间。第二步促进迁移,以修复生态为主。基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聚焦生态,抓住“水和土”“林或草”核心要素,全面统筹考虑生命共同体所有构成要素,因地制宜确定生态修复策略,促进生命共同体从既有价值生态区间向高价值生态区间迁移,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这一目标的达成须通过2个关键路径实现:1)研判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素,高效促进生命共同体向更高价值生态区间迁移;2)统筹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优化策略,协调与配置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步谋求最优,以建设生态为主。基于“知行合一、大巧不工”的人文境界,聚焦风景,通过发挥设计师的正向作用,优化生态资源配置,在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高价值生态区间内,谋求最优价值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的达成须通过2个关键路径实现:1)耦合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关键指标,避免在谋求最优价值点的过程中因忽略要素横向耦合约束而导致局部价值损失;2)通过发挥设计的正向作用,全过程谋求生命共同体最优价值。

“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为当前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践思路与明确的工作目标,也为设计师探索更加系统的工作方法、技术与详细的工作步骤奠定了理论基础。

3 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建设路径探索——以重庆广阳岛为例

基于“生命共同体”概念与特性的分析以及对“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思考,重庆广阳岛生态修复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建设路径。广阳岛位于重庆主城铜锣山、明月山之间,枯水期面积约10 km2,三峡大坝175 m蓄水位线上面积约6 km2,是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江心绿岛。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广阳岛以“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为总体定位,展开生态修复工作。

广阳岛生态修复遵循陆桥岛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肌理,通过3个步骤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第一步,维护区间,保护广阳岛既有生态系统。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摸清广阳岛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发展建设三大本底,将其定位为城市主城区内的生态空间;以自然恢复为主,维护其生命共同体既有中价值的生态区间。第二步促进迁移,修复自然恢复以外的生态系统。基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聚焦生态,通过研判广阳岛生命共同体“水和土”“林和草”两大核心要素,全面统筹广阳岛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优化策略,促进广阳岛生命共同体由既有中价值生态区间向高价值生态区间迁移,建设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的高价值生命共同体;第三步谋求最优,建设符合人民审美需求的生态系统。基于“知行合一、大巧不工”的人文境界,聚焦风景,优化广阳岛生态资源配置,通过发挥设计的正向作用,在高价值生态区间内耦合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关键指标,全过程谋求广阳岛生命共同体全局最优价值点,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最终呈现出一个以生态为魂、以风景为象的广阳岛。

3.1 研判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素

根据生命共同体的区域条件性、整体系统性和生态学、系统科学相关理论,生命共同体中核心要素的改变在整个系统中的影响往往会放大,导致其他要素和整个系统发生显著改变。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既要统筹兼顾各种要素的作用,也要分清主要矛盾,研判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找准切入点。

对于多数生命共同体,水和土在整个生命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决定生命共同体价值高低的本底条件;林或草则是决定生命共同体价值高低的核心要素,广阳岛亦不例外。广阳岛的水资源主要依靠降雨补充,而原有雨水滞蓄系统遭到较大破坏,雨水的自然积存、净化、渗透力较弱;同时,广阳岛原有表土遭到破坏,土壤裸露、土层贫瘠、杂草丛生、生态效益差。全岛生态修复只有以“留水-固土”为第一切入点,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岛的生态基础条件。

广阳岛植被在垂直维度呈现“消落带植物群落-平坝植物群落-山地植物群落”3层分区的特点,其中消落带植物群落固坡护岸,提供生物觅食地;平坝植物群落提供生产服务和生物迁徙功能;山地植物群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地。可见全岛植被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营林”和“丰草”是广阳岛生态修复第二切入点。

3.2 统筹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优化策略

根据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性、迁移性和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相关理论,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建设需要在关键要素正向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优化策略。广阳岛生态修复针对全岛六大基本要素,提出了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六大策略进行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图5)。

5 广阳岛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建设六大策略Six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the optimal value life community in Guangyang Island

1)护山。针对广阳岛山体基本完整、局部裸露、边坡突兀的本底条件,采取保护山体、修补山体与“亲进”山体(充分利用现状道路让人亲近并走进山体,感受自然恢复的生态场景)3项措施护山,实现“山青”修复目标。

2)理水。针对广阳岛水体水脉不畅、蓄水不足、自净不良的本底条件,采取引表蓄流、海绵净化与自然修复3项措施理水。利用GIS技术模拟全岛地表径流方式,综合应用水生态技术,再现自然水循环过程,还原岛内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能力,实现“水秀”修复目标(图6)。

6 综合示范地理水策略Water management strategy in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site

3)营林。针对广阳岛林木次生为主、斑秃明显与林貌不佳的本底条件,采取山林保育、林木增量与林貌提质3项措施营林。保护岛内原生植物,留足植物自然恢复空间,通过近自然种植、林苗复壮、病虫害管控等技术,提高森林覆盖率,形成“大基质、多廊道、小斑块”交织的网络式森林格局,实现“林美”修复目标。

4)疏田。针对广阳岛田地道路围田、土壤贫瘠、半荒半作的本底条件,采取“适地适田、润土润田、耕地作田”3项措施疏田。梳理岛内农田结构,再现原有水田和小尺度梯田的肌理和生态条件;通过生态手段进行深耕、培肥、种植和管理,化荒地为良田,构建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实现“田良”修复目标(图7)。

7 综合示范地疏田策略Farml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in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site

5)清湖。针对广阳岛湖体湖底淤积、岸线杂乱、水质不佳的本底条件,采取湖底清理、湖岸修护与湖水净美3项措施清湖。通过清理湖底、生态防渗、驳岸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湖塘生态系统,改善湖塘水质,使湖塘具备积蓄雨水、农田灌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升湖塘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实现“湖清”修复目标。

6)丰草。针对广阳岛草地湿地丰茂、坡岸杂乱、坪坝斑驳的本底条件,采取适地适草、坡岸织草与平坝覆草3项措施丰草。对已经自然恢复良好的兔儿坪湿地和消落带部分湿地进行整体保护,对于部分裸露区域,按照自然恢复的方式,以乡土草本植物为主导,通过混播、再野化等方式,补植巴茅、五节芒、芦苇等乡土草本植物,连接群落,恢复草地与湿地,提升动物栖息地功能,实现“草绿”修复目标。

3.3 耦合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关键指标

基于生命共同体的六大特性及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理论,实现生命共同体全局价值最优需要基于各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耦合约束,特别是自然与人的耦合关系,化解局部目标与全局目标之间的制约矛盾。在明确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生命共同体核心价值基础上,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关键建设指标和评价指标,有助于在建设和管理生命共同体时找到全局最优价值点,避免因突破某个子系统的阈值导致局部重大价值损失,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全局价值最优目标。

3.3.1 58项建设指标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则,遴选国内外已颁布官方文件中与生态建设相关且可操作性强的指标进行统一整合,整理出三级建设指标体系,指导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确保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协同优化(表1)。

表1 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建设指标体系表[13-21]Tab. 1 Construction index system of optimal value life community[13-21]

各个指标的取值应以现状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需求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综合价值,同时避免突破相关其他指标的阈值。以核心指标森林覆盖率为例,基于营建鸟类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固碳能力等价值需求,森林覆盖率应尽可能提高,然而过高的森林覆盖又会影响农田、湿地等其他生境的发育,也对人类活动造成不便,因此应基于现状森林覆盖基础,对未覆盖区域进行森林修复适宜性评价,仅在适宜森林发育且不影响其他生境发育和人类活动的区域进行森林修复。全岛现状森林覆盖率39.5%,通过对地形、土壤、生境、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可确定适宜森林修复区域的面积占比为65%~73%,即森林覆盖率指标高价值区间为65%~73%。

3.3.2 42项评价指标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则,遴选国内外已颁布官方文件中与生态评价相关且可操作性强的指标进行统一整合,形成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支撑现状价值评估和建成后的价值评价及长期监测,确保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得到准确的评测和持续的改善(表2)。

表2 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评价指标体系表[13-21]Tab.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optimal value life community[13-21]

3.4 全过程谋求生命共同体最优价值

依据生命共同体的六大特性及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相关理论,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需在协同优化各要素的框架之下,在规划、设计、实施、运维的全过程中谋求生命共同体的最优价值。广阳岛生态修复通过研透雨水、明辨乡苗、找准问题、核定区间、分类叠合、生态区划、系统设计、建设管控共八大步骤谋求生命共同体的最优价值。

1)研透雨水。根据生命共同体的区域条件性,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首先要在摸清现状特征的基础上,从区域的雨水径流过程入手,研透“水”这个本底要素。以区域降雨特征与地貌特征为基础,模拟分析降雨-径流过程,确定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和暴雨滞蓄、排放方式,统筹区域水系统整体布局与要素配置。

2)明辨乡苗。根据生命共同体的区域条件性,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要从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分析生态修复区典型地带植被类型和乡土植物品种,确定各类植被和植物品种的特点与习性,形成乡土苗木表,指导乔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在不同场地的科学合理搭配。

3)找准问题。根据生命共同体的区域条件性与有限容量性,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应依托地貌、生境等环境条件,整体提炼区域生态与景观特征,并基于生态与景观特征找准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与一般问题,进而评估现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推断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策略。

4)核定区间。根据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性,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应提前围绕生物多样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评估现状价值,明确向高价值生态区间迁移的潜力。通过模拟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森林覆盖率等核心指标,核定高价值生态区间,避免在寻找全局最优价值点的过程中突破高价值生态区间极点。以森林覆盖率为例,结合各类研究及重庆市森林覆盖率要求,通过造林空间潜力的分析与模拟,初步确定广阳岛维持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森林覆盖率生态区间为65%~73%,综合考虑人的活动空间与需求,确定广阳岛最优的森林覆盖率约为70%。

5)分类叠合。根据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性和价值性,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应基于不同维度的分析与计算结论,对所有要素和系统进行分类叠合,具体包括自然生态本底、历史人文本底、发展建设本底等。通过不同要素与系统之间的综合博弈,形成整体相对合理的生命共同体布局结构。

6)生态区划。根据生命共同体的迁移性和价值性,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应在整体统筹的分类叠合下,根据总体布局结构进行生态区划,明确自然恢复与生态修复的适宜范围。对自然生态本底条件良好的区域,划为自然恢复范围,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能力,以轻梳理、浅介入的方式进行自我恢复。对于其他需要生态修复的区域,按照微创修复、系统修复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其中“轻梳理”指保护现状地貌与植被,只进行轻微梳理和维护;“浅介入”指基本不改变地貌与植被,以基于自然的途径对局部关键要素进行优化;“微创修复”指在基本不改变地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问题与缺陷,主要通过优化植被等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修复;“系统修复”指针对问题较大的区域,通过调节关键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协调与配置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修复设计与综合治理。

7)系统设计。根据生命共同体的迁移性和价值性,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应在生态区划的基础上,对生态修复区内的各个系统进行生态修复设计。系统设计首先要抓住“留水”“固土”与“营林”“丰草”等关键内容,同时进一步兼顾山、田、湖等其他要素,按照“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六大策略,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的生态修复措施,在此基础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更高追求进行风景画面与场景意境的呈现(图8、9),最后植入生态设施与绿色建筑(图10),实现全局价值最优的目标。

9 广阳岛综合示范地清湖效果Lake cleaning effect of Guangyang Island

10 广阳岛综合示范地绿色建筑效果Green building effect of Guangyang Island

8)建设管控。根据生命共同体的迁移性、价值性和可持续性,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应在系统设计完成后,根据不同分区、不同要素的特征,以58项建设指标指导具体的实施建设,以42项评价指标支撑建成后的价值评价,创新集成生态领域“成熟、成套、低成本”的技术、产品、材料、工法,管控建设品质,确保低人工、低能耗、低损耗的运营维护,保障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性。

4 结语

传统单一部门管理下、围绕单一目标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难以解决复杂、系统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理论为此困境提供了出路,是未来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工作的指导性理论之一。“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理论在广阳岛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以下5点结论。

1)生命共同体具有区域条件性、有限容量性、迁移性、整体系统性、价值性、可持续性“六大特性”。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建设须遵循这六大特性。

2)高价值生命共同体是经过长时间自然恢复,或通过适当人工生态修复加速促进既有生态区间迁移到高价值生态区间,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生态价值高、自然资本高的生命共同体。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是在高价值生态区间内,通过设计对美学和意境追求的正向作用,优化生态资源配置,谋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优价值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价值生命共同体。

3)建设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分三步走,通过4个关键路径实现。第一步是维护区间(即保护生态),通过摸清本底和准确定位,以自然恢复为主整体保护生态,维护生命共同体既有价值的生态区间。第二步是促进迁移(即修复生态),通过人工生态修复,加速促进生命共同体从既有生态区间向高价值生态区间迁移,建设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的高价值生命共同体,通过研判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素、统筹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优化策略2个关键路径实现。第三步是谋求最优(即建设生态),在高价值生态区间内谋求最优价值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通过耦合生命共同体各子系统的关键指标、发挥设计正向作用全过程谋求生命共同体最优价值点2个关键路径实现。

4)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同一生命共同体的不同要素,在生命共同体中发挥不同作用,“水”和“土”是决定生命共同体价值高低的本底条件;“林”或“草”则是决定生命共同体价值高低的核心要素,也是决定生态区间极点的核心指标。

5)最优价值生命共同体的具体建设可通过“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六大策略,按照研透雨水、明辨乡苗、找准问题、核定区间、分类叠合、生态区划、系统设计、建设管控八大步骤,集成生态领域成熟、成套、低成本的技术、产品、材料、工法,用58项建设指标进行管控,42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致谢(Acknowledgments):

感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文兵董事长及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王岳书记对文章的指导,感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智慧生态研究所贺敏所长和任佰强对文章提供的帮助。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由作者根据文献[1-10]绘制;图2~7由作者绘制;图8~10由作者拍摄;表1~2由作者根据文献[13-21]绘制。

猜你喜欢
区间共同体要素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区间值序列与区间值函数列的收敛性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低速增长区间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单调区间能否求“并”
多个单调区间为何不宜写成“U”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