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持守护只为“小小”草
——绵阳市极小种群距瓣尾囊草保护成效显著

2021-02-18 09:12李冬刘泓汐
绿色天府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种群物种

○文/李冬 刘泓汐

在位于绵阳江油的观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生长有一种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世界罕见珍稀濒危物种——距瓣尾囊草。从2011年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至今,该物种种群数量从2026株恢复至如今的4800余株,灭绝风险大大降低。

今年10月,距瓣尾囊草保护工作作为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案例在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进行展示,并被四川省电视台作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四川在行动”的范例加以宣传报道。

首次发现即轰动植物学界

距瓣尾囊草是毛茛科尾囊草属植物,因其蓝色花瓣上有“距”而得名,是迄今世界上仅存于我国极个别地区的十分罕见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1925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首次在江油市武都镇涪江边发现并采集到,在当时植物学界引起轰动,1929年被命名为距瓣尾囊草(学名:Urophysa rockiiUlbr.)。

它对研究尾囊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分布范围的关系以及类群的起源进化历史,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加之植株为夏枯型植物,冬季开花,花朵艳丽,叶片和花瓣随季节不断变化,在园林花卉开发方面也有较高的经济和观赏价值。

“消失”80年后再次被发现

1925年以后的80年里,国内外再无学者采集到距瓣尾囊草。这一神秘的植物就像昙花一现,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为寻找这种植物,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曾先后两次派出专家深入涪江峡谷,希望找到活体标本,但都未能如愿。

直到2005年3月,原江油市林业局协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春雨博士,在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内涪江上游的原北城乡大桑园再次发现了距瓣尾囊草,使得这一珍稀植物“重出江湖”。同年,距瓣尾囊草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特殊的生物学习性及生存环境导致其濒危

距瓣尾囊草对环境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土壤条件要求苛刻。喜阴,耐旱,多生长于陡峭崖壁上半风化的石灰岩裂隙内,半风化的石灰岩裂隙内泥土较少,保水性较差,土壤比较干燥。贮藏根被覆少量泥土,大部分裸露在外。

果实成熟时,果柄自然向岩石缝隙中弯曲生长,种子成熟后蓇葖果心皮开裂,种子散落在缝隙土壤中完成自然播种。散落在石缝贫瘠土壤中的种子如果不能及时吸收足够水分就不能萌发,导致繁殖失败。距瓣尾囊草种子的萌发率不高,幼苗存活率很低。这些特性是造成距瓣尾囊草不能大量繁殖,从而逐渐濒危的主要原因。

紧急行动 抢救性迁地保护

2010年,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水库建成,并计划于2011年上半年下闸蓄水,届时将淹没部分已发现的距瓣尾囊草。为使这一物种得以生存,绵阳市全面启动距瓣尾囊草保护工作。绵阳市政府、江油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绵阳市林业局、江油市林业局出台了系列文件,制定了保护措施。原省林业厅、省环保厅成立联合调查组,邀请中科院及高等院校专家对该物种进行专项科学考察。

经过专家组对江油全域近2个月的细致调查,查明距瓣尾囊草仅分布在江油四个区域,数量仅存2026株,其中武都镇北部涪江西岸大桑园是距瓣尾囊草种群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最大的自然分布种群,数量为1529株,占总数的75.47%。但该处位于武都引水工程水库设计淹没线以下,如不及时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该种群将被淹没而导致灭失。为此,武都水库推迟半年时间下闸蓄水。

2011年4月至6月,按照《四川江油距瓣尾囊草抢救性保护方案》,遵循“生境最相似、距离最短”原则,大桑园的1529株距瓣尾囊草种群被移植到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新春乡景台寺村(成功移栽1486株,损失43株),移植后存活率约75%。工作人员在抢救性保护工作中采集距瓣尾囊草种子9000粒,其中5000粒送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为基因保存,1000粒用于科学研究,3000粒用于人工繁育试验。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将移栽地周边1500余平方米设置为距瓣尾囊草重点保护区域,并在2012年建成人工育苗基地1处,标准化育苗大棚3个,占地约500平方米。

“选择新春乡景台寺村作为繁育基地,是因为这里生境与原生地相近。同时,为更好的保护距瓣尾囊草,使之不受到盗挖乱采等人为破坏,我们安排了专人进行日常管护”。江油市观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勇说。经多次监测,移栽后的植株生长正常,能够开花、结实。

回归试验 壮大野外种群

“距瓣尾囊草一般生长在海拔几百米到一千米的石灰岩绝壁上,生长环境十分苛刻,极大限制了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有限的个体弥足珍贵。从试验来看,风化岩石越多的种植盆里距瓣尾囊草存活率越大,生长也越快”。王勇说到,“这种植物有夏季休眠的特性,秋末萌芽,冬季开花,春季结实,夏季枝叶枯死,只留下根状茎进入休眠期”。

2012年以来,观雾山自然保护区每年持续开展距瓣尾囊草采种及人工繁育工作,年均育苗3000盆左右,存活率约10%。2016以来,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启动野外回归复壮试验工作,累计成功回归1070株,存活约730株,其中在武都镇北城村(原北城乡大桑园)距瓣尾囊草原生地附近、武引水库淹没线以上成功回归180株。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在迁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外回归等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如今,距瓣尾囊草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现存约4800株,其中野外约3410株,大棚内成苗约1390株。

声名远扬 吸引国外专家考察学习

2019年11月1日,IUNC(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副主席、IUNC红色名录主编Domitilla Raimondo在中科院植物所、省林草局、市林业局的陪同下专程对距瓣尾囊草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她对中国政府及其林业部门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从来没有看到过像这样成功的项目,该项目扭转了她对濒危植物只能就地保护的认识,认为迁地保护是一种新的保护途径,并希望通过距瓣尾囊草的拯救保护,向世界其他国家展示中国政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绵阳市林业局野保科副科长李冬向Domitilla Raimondo介绍:“我们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目的就是降低该物种灭绝的可能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距瓣尾囊草保护的成功,主要基于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了完善的自然保护制度,以及保护区工作人员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辛勤工作”。

景台寺村一位村民在回答Domitilla Raimondo的提问时说:“这种草非常稀有,政府专门设置了保护点,而且经常宣传,我们也不会对它们进行乱采滥挖”。

未来

观雾山自然保护区还将扩大距瓣尾囊草人工繁育基地规模,并选择适宜的生境开启新一轮野外回归试验工作,增加距瓣尾囊草人工繁育和野外种群数量,降低该物种灭绝的风险,为四川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守护生态安全作出绵阳贡献。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种群物种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分析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