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自然教育探索

2021-02-18 07:59文图
绿色天府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什邡德阳动植物

○文图/梁 雪

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人融入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人对自然的有效感知、体验、思考,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应该是自然教育最早的尝试。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教育的需求快速扩大。2020年11月6日,省林草局印发的《关于推进全民自然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全民自然教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培育和传承生态文化,创造和提供质量更优、数量及形态更丰富的生态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格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地处岷山南段核心区域,是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过渡的重要地段,开展具有大熊猫特色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有助于促进公众形成珍爱自然、保护大熊猫的意识与行为,推动公民生态道德建设。

德阳片区自然教育的优势明显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德阳片区海拔高差大,垂直高差达4000m,保存的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的珍稀程度高,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基因库。

德阳片区共有高等植物199科,786属,2106种,占四川省种子植物数量的21.2%;脊椎动物5纲26目92科363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355种,占四川陆生脊椎动物1038种的34.2%。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44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数量355种的12.4%;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物种的4.1%;中国特有种53种,占14.6%。保护区共有国家、省级重点保护和特有有物种100种(剔除重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物种数量的27.5%;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计15科19种;其中野生植物14种,栽培植物5种。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也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是全世界瞩目的珍稀濒危动物,是世界动物保护上的旗帜,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世界性的代表意义。在大熊猫种群划分上,德阳片区的的大熊猫种群属岷山南段种群(B种群),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统计,有大熊猫数量5只,栖息地面积473.71km2。

九顶山风光

德阳片区丰厚的自然教育底蕴

德阳市山水交融、鸟语花香,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发源的绵远河流经市区的河段被称为旌湖,湖中上下游浅水滩涂为迁徙而来的水鸟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吸引大量水鸟飞来越冬,种类有雁形目、鹤形目、鹳形、鸻形目、鸥形目、鹈形目、佛法僧目等,是著名的“观鸟圣地”。林业相关部门多次举办观鸟活动和摄影大赛,引导市民走近野生动物,观察和了解野生动物。多次举办“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市民深入地认识、了解野生动植物生活习性,了解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大自然的理念,在活动中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联系。

雉鹑

德阳片区最高海拔4898米,最低海拔890米,高度差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依托自然资源创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园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园区)科普宣传教育中心,利用自然资源与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共建自然教育基地,探索出一系列以自然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的自然教育课程,培育出一批以巡护员为主的业余自然教育导师,传承、创新和弘扬生态文化。

德阳片区在自然教育上的探索创新

德阳分局始终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重视自然教育工作,从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教育课程上做好布局,加大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园区)、绵竹清平等被评为省级森林自然教育基地,多次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普及了生物多样性知识,引导公众深入地认识、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推动公众生态道德、生态行为建设。

2021年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什邡管理总站、什邡红白小学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入口社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科普宣教中心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自然教育第一课”。自然教育讲师对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的起源、生活习性及保护现状进行讲解,引导同学们感受不同场景身临其境的感知。引导同学们深入地认识、了解野生动植物生活习性,了解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且开展了森林草原防火知识讲座,把野外谨慎用火、安全避险、科学扑救等防灭火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融入自然教育第一课。

2021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清平入口社区举办“生物多样性大讲堂”。以专家大讲堂的方式,向同学们和群众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加强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激发了同学们对自然的兴趣和关注,树立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试点以来,群众已自发保护、救助野生动物170余只。

德阳片区自然教育的展望

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探索建立全民共享机制的重要内容。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展具有大熊猫特色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有助于促进公众形成珍爱自然、保护大熊猫的意识和行为,推动公众生态道德、生态行为建设,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一是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自然教育不仅是学生还有居民,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通过自然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尤为重要。加强生态环境法律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进农村,提升各类人群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科学素养。

二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方式。“走出去”即走进大自然中,用眼看,用耳听,切身感受大自然。观察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认识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种类。“请进来”即自然教育精品课程进校园、进社区。通过自然教育讲师的讲解、相关活动的举办,寓教于乐,引导民众树立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大自然,引领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打造以保护大熊猫为核心的自然教育课程。从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规划上做好布局,加大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利用自然资源与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共建自然教育基地、自然学校等,探索、研发并推出一系列以自然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的自然教育课程,培养自然教育人才队伍,打造一批自然教育品牌,传承、创新和弘扬生态文化。

四是发挥自然教育在林草工作上的作用。通过日常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对群众及相关工作人员关于生态文明理念、保护野生动植物观念的传播,能更好的帮助群众理解森林防火的概念和作用,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提升群众对野生动植物的认识和了解,对于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什邡德阳动植物
新时代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新格局的思考
什邡农商银行首发20个“红色信贷”项目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德阳散文》以散文的力量记录和歌时代
什邡板鸭
锋视觉
车祸
至臻至美的动植物印花开启春季自然美好的清新时尚
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