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丝绸之路吹管乐器分类探究

2021-02-18 13:46文/王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乐器日本音乐

文/王 鹤

一、边棱类吹管乐器

南北朝时期,横吹出现了新的方式,在云冈石窟就有义觜篪、义觜笛、横吹等雕塑。而横吹就成了这个时期的笛属乐器的代名词。《古今注》中:“横吹,胡乐也。”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后传入了横笛,亦称“横吹”。“横笛”①一词最早出现在《隋书 卷十四 志第九音乐中》②。据《新唐书》《旧唐书》《通典》等史料记载,横笛在多部乐、西凉乐、龟兹乐等西域乐舞中被广泛使用。唐代的横笛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我们无从得知,盛唐时期,日本受到中国音乐文化与佛教东传的影响,保留了唐代的“无膜孔笛”③。用于日本雅乐的的唐代横吹分为三类:龍笛、高丽笛、神乐笛,④现存于日本的奈良东大寺仍保留我国唐代横笛的形制:“龙笛”,由龙笛演变而来的日本横吹乐器还有篠笛、龍管。

唐李勣墓乐伎图,左图是排箫乐伎,右图是左向持横笛乐伎。

李勣墓横吹有“膜孔”吗?从日本保留的中国横吹来看,唐代尚没有膜孔。《辞源》⑤成书于清代,其中记录了竹笛的“膜孔”,笔者认为膜孔或可到清代出现,但在唐代到清代这段时间,笛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笛子是否源于中国?是否西来?源自中国的学说缺乏一个充分合理的证明,理由如下:河南骨笛证明笛子源于中国的“重要证据”⑥,但是竖吹与横吹有很大的区别,况且从汉代一直到南北朝,宫廷乐器没有双手相向而拿的乐器,因此,无法证明这个时代有中国的笛子,到了唐代突然就有了,这又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大约公元1-2世纪卢浮宫的雕塑《年轻的萨提尔在吹笛子》⑦,笔者认为横笛很可能在公元1-2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中国,通过与我国本土的横吹交融结合,演变成为中国的横笛,甘肃居延甲渠候官羌笛就是丝绸之路横笛流变的产物。

◎《正仓院的乐器》横笛

◎ 唐李·墓乐伎图⑧

唐李勣墓的排箫在明以前称之为“箫”,也是边棱音振动发音的乐器。《说文·竹部》:“箫,参差管乐。象凤翼。从竹,箫声。”(箫,长短不等的竹管乐器。像凤鸟的翅膀。从竹,肃声。)”⑨东汉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考究字源的辞书,笔者认为通过文献可证明“排箫”⑩最早源于中国。

单管的竖吹在唐代称之为“尺八”,“尺八”⑪一名源于唐朝,根据《旧唐书》⑫记载了一种类边棱音震动的乐器“尺八”⑬,现在日本仍有存留。“唐李爽墓——男乐竖吹彩绘壁画图”⑭中显示了唐代的竖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视死如生”⑮的理念,该图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状态,通过该壁画乐人的演奏状态,笔者推测该乐人吹奏的竖吹应是“尺八”。日本尺八与唐尺八有所不同,其音阶已经为日本的传统音阶、吹口与选材以及形制也有明显的区别。现在的日本尺八以竹管根部为制作材料,与唐尺八选材不同,其开孔前四后一,主要用于僧人修禅、或者用于演奏雅乐。

据《日本书记》记载:“尺八于唐代(约公元735年)传入日本。”⑯《通典》卷146,乐六,燕乐的条目中载:“贞观中,景云见,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燕乐。奏之管,为诸乐之首。”⑰笔者认为吕才根据律笛中的黄钟笛一尺八寸为标准,将其称之为“尺八”,该乐器被应用于唐乐舞中,从唐代遗存的壁画合乐图中经常能看到尺八的身影。尺八的吹口是一个斜切面,其管身形状类似今之南音尺八,区别在吹口的形制不同。尺八与今人的箫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现在的箫吹孔为内挖式,类似U型的开口,更像是竹笛吹孔的截开面。在演奏法上尺八与洞箫类似,其音量大于洞箫。唐代的尺八为六孔尺八(正面五个指孔,背面一个指孔)。可以参考唐代刻雕尺八图(日本奈良正仓院院藏),而现代尺八则为五孔(正面四个指孔,背面一个指孔)可以参考现代尺八图。

◎ 唐李爽墓东壁第四幅壁画⑱

◎唐代刻雕尺八(日本奈良正仓院院藏)⑲现代尺八

二、簧类吹管乐器

筚篥是一种竖吹类双簧气鸣乐器,其发音原理为簧片振动发声。关于筚篥的起源问题,《乐府杂录》载:“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胡笳。”⑳中唐敦煌第154 窟北壁西侧乐隊和乐組合中出现筚篥,其形制管径略细,管长较短,指孔位置准确,学界较为广泛认可的是其起源于龟兹,传入中原后逐渐汉化,同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种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筚篥又有不同的称谓,隋代称之为筚篥,唐代与隋代相同,但将筚篥双字改成单字篥称之,还出现汉化称谓笳管、雅管等,宋代因在鼓吹乐中占据众首志器的位置称谓头管,元明之际延顺承袭,清代改为管,今日有称之为管子。㉑根据筚篥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乐器名称的变化不仅说明了外来乐器筚篥的本土化,而且证明了筚篥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变化。

综上所述,筚篥在进入中原后,成为宫廷中重要的吹管乐器,参与到宫廷音乐以及仪仗乐队的演出中,其材质与名称的发展变化都有一条清晰地线索,而其作为唐宋宫廷合奏乐中的定音乐器,使得其社会功能与文化属性区别于笙、竽、唢呐等乐器,因此筚篥可以单独分为一类。

◎ 敦煌第154 窟北壁西㉒

另一类簧片乐器“笙”在敦煌第154 窟北壁西侧也有显示。笙的历史较为久远,《尔雅》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㉓“笙”㉔,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因其音色的特殊性,使得它的历史地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我国的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中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代笙斗木制,现代多用以铜制,敦煌第154 窟报恩经变㉕和乐图中第一排左边第一位乐伎演奏笙的簧管参差不齐、笙斗呈圆形,演奏状态清晰可见。关肇元先生认为:“笙在古代有多种形制,笙和竽的不同之处在于竽有36 簧,两者音位排列有所不同,笙为13 到19 簧。”㉖据杨荫浏先生研究,在汉代之前,竽被得到重用,隋唐时期笙与竽共存发展,其功能相对来说被弱化,直至宋以后,竽彻底消失,归于笙类。由此可见,笙与竽的差别仅是簧数量的不同,其制作材质相同,但是竽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而笙一直延续至今。笙与竽属于八音乐器中的“匏”类乐器,是历代的官方礼器,也是宗庙音乐不可缺少的演奏乐器其应用场合多是在宫廷礼乐中,在百戏、隋代九部乐、唐代十部乐中均被采用,在其他场合中也有它的身影。由此可见,笙与竽作为同样类型的乐器,运用场合也大抵相同,在日本正仓院有唐代笙的历史遗存。

综上所述,笙与竽的差别仅是簧数量的不同,其材质与运用场合等方面基本相同,虽然竽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淘汰,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自然可以分为一类。

三、角类吹管乐器

丝绸之路沿线还存在着其他的吹奏乐器,如角和贝,“角”㉗是一种闭管乐器,最初可能源自于动物天然的角,可吹奏单音且发音洪亮。莫高窟302 窟东壁门内天宫伎乐吹奏号角,角形制长、直,按音孔绘制清晰,关于角的发音原理,笔者认为角的发声方式是将气流吹进吹嘴之后造成唇振发声,这与欧洲的铜管类乐器相同,但是由于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乐器角的实物有限,我们不能轻易地对角的类别下结论,因此关于角的分类还需要再做讨论。

“贝”㉘是一种吹奏乐器,又称法螺、蠡、海螺。目前贝的存在仅限于石窟壁画中,可见的实物也并非是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贝,而是海螺,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些海螺与贝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不能仅依靠图像中的吹奏方式等线索对贝进行分类。根据文献分析,笔者认为法螺有佛教法器与乐器两种功用,初唐敦煌石窟第220 窟、榆林25 窟等绘有法螺图像,隋唐时期被纳

入宫廷燕乐中的西凉、龟兹、天竺、等诸乐之中,因印度佛教的传入,法螺遍布龟兹、高昌等地,丝绸之路上的乐器法螺由佛教传入本土即是不争的事实。综上所述,现存于国内与海外的

文献、图像与历史遗存,为我们研究

◎ 莫高窟302 窟东壁门上方㉙

◎ 榆林25 窟观无量寿经变之伎乐㉚演奏法螺

唐代丝绸之路吹管乐器的流变与发展,提供了文献与实物参考。唐代的尺八经佛教文化交流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主要的竖吹管乐器,排箫存于公元前433年,到公元8世纪依旧存在且得到广泛使用。唐代的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中心,文学艺术、音乐文化和大量的乐器西去,西方的文学艺术、音乐文化和大量的乐器东来,如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痕迹依然存在,任何时代乐器的产生,无论现存与否,都是有所关联的,各种范畴的乐器都会发生逐步的改造和发展,通过唐代丝绸之路吹管乐器的分类研究,能够给丝绸之路沿线的乐器考证以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注 释:

① 随着中国笛“横吹”概念定位的逐渐确立,笛逐渐脱离篴的称谓,由于笛为横吹乐器,箫为竖吹乐器,他们在演奏方式有区别,又在后期历史过程中,在称谓上得到进一步变迁。

② 高祖既受命,定令,宫悬四面各二虡,通十二镈钟,为二十虡。虡各一人。建鼓四人,祝敔各一人。歌、琴、瑟、箫、筑、筝、掐筝、卧箜篌、小琵琶,四面各十人,在编磬下。笙、竽、长笛、横笛、箫、筚篥、篪、壎,四面各八人,在编钟下,舞各八佾。魏征.(隋唐).《隋书》正文·卷十四志第九音乐中.中华书局.1997年.

③ 唐代传入的没有笛膜孔,吹孔与指孔在同一平面,指孔为七孔的竹制横吹笛。

④ 韩.金富释.(1145年).《三国史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10

⑤ 根据《辞源》记载:“笛,竹制左一孔为吹口,次孔加竹膜,右六孔皆上出,又谓之横吹。”

⑥ 证据是我国八千年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骨笛是竖吹而我们现代的竹笛是横吹。

⑦ 雕塑《年轻的萨提尔在吹笛子》是罗马人模仿希腊三大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斯科帕斯Scopas、留西波斯Lysippos)的风格创作的,雕塑中的萨提尔是个孩子,高度为1.32 米,1907年购入。萨提尔是古希腊神话中居于森林与大山中的一种半人半兽且地位稍低的神,也被称为森林之神,他们的容颜并不漂亮,但是吹奏牧笛的技艺无人能敌。公元1-2世纪是我国的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为前汉。笔者认为,秦汉以前,笛与箫统称为篴,韦勇军在其文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制横吹乐管器名三考》中通过对音乐考古发现的有关汉时笛(“篴”)的乐俑、壁画的参考统计,发现汉时竖吹的笛(篴)已经十分普遍,因此“篴”的吹奏形式是竖吹。汉代时笛亦作竖吹。秦汉以后,笛子成为竖吹的笛和横吹的笛的统称。

⑧ 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46。

⑨ 张章主,说文解字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第606 页。

⑩ 根据“篴”的记载出自《周礼》:“师笙,掌教歙竽、笙、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裓乐。”排箫,古时被单称为“箫”,是中国古老的多管乐器之一,中国古代把编管边棱乐器称为箫。与笛的发音原理一样都是通过空气柱激发边棱发音。而“排箫”一词最早记载于《元史·礼乐志》:“架以木为之,高尺有二寸,亦号排箫,韬以黄囊。”

⑪ 佛教文化东传至日本推动日本与中国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当时唐代传入日本宫廷的八支传世尺八仍然保存在奈良正仓院东大寺里,这八支尺八是用石、竹、玉、牙等多种材料制成,在日本称为“古尺八”“唐尺八”,它完全保留了唐朝尺八传入日本时期的形制。形制为:管型四目,三节,每节各三个孔,指孔前五后一,总共开六个孔。吹口为半月形,外切开口,音孔之间距离不相等,第二孔的位置接近于第三孔,律制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此音阶以第三孔为宫音,分别是:徵、羽、变宫、宫、商、角、变徵。尺八遗存的实物要早于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日本奈良法隆寺《古今目录》载:“尺八是汉代的竹制乐器……”是日本圣德太子的珍藏,因此我们从时间推算圣德太子(574-622)年,在隋(581-618)尺八就已从我国传入日本。尺八在日本的奈良时期,运用于宫廷雅乐,形制为前五孔后一孔。现如今日本流行的“尺八”,是我国南宋时期的。

⑫ 《旧唐书》卷79 记载,列传第29 吕才传中曰:“侍中王圭、魏徵又盛称才学术之妙。曰,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赵维平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 版,第248 页。

⑬ 尺八属于气鸣边棱振动箫管类乐器、开管、竹制、竖吹。

⑭ 男乐人头戴圆形黑色幞头,身着红色圆领缺骻袍,腰间配饰鞢躞,内着黑绿色相间竖条纹裤,脚上靴,裤下口扎着,裤管塞在靴内。男乐人面稍偏向北,手执竖吹乐器,双手相向,做竖向吹奏,表情从容、凝神聚气、精神专注。唐代男子的主流服饰来源于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体系,幞头是男子头饰的一种,受鲜卑帽的直接影响,是这一时期我国具有独特标志性的男装,它源于北魏,初创于北周,形成于隋,盛行于唐。圆领袍服是唐代男子最为典型的胡服。隋唐时期,加强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唐朝人的生活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在唐代壁画中,供养男子多着圆领缺骻袍,内着裤,脚上靴,裤管塞在靴内。说明,胡服在唐代的发展深受男子的喜爱。

⑮ 皇家或者贵族墓葬上的绘画作品以彩绘图像的形式呈现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也体现出当时墓主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精神信仰。李国祥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新版),崇文书局,2007.10,第240 页。

⑯ 傅湘仙:《中日尺八考》,载《艺术探索》1994 第1 期。

⑰ 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上海书店,1984年03月第1 版,第216 页。

⑱ 《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挖掘》(《文物》1959年03 期)王子初著,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 版,第426 页。

⑲ 王子初著,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 版,第426 页。

⑳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30 页。

㉑ 左继承.从筚篥到管子的演变考[J].中国音乐,2000(02):33-35.

㉒ 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第256 页。

㉓ (晋)郭璞注;王世伟校点,尔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2,第90 页

㉓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属于重要的吹奏乐器,目前我们所见最早的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四根竹管,竹制簧的笙。笙与竽的关系是历史上一般把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三十六簧形制的乐器叫竽,将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形制的乐器叫笙;汉代以前笙竽并存,隋唐时期竽一般用于雅乐,宋代以后竽已不被运用。”赵世骞.古老的民族乐器——笙[J].中国音乐,1992(02):39-40.

㉕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7 敦煌中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01,第129 页。

㉖ 关肇元.乐器杂谈:奇妙的笙(上)[J].乐器,2003(06):84-86.

㉗ 《旧唐书·音乐志》载:“西戎有吹金者,铜角是也,长二尺,形如牛角。”[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音乐志》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079 页。

㉘ 《旧唐书·音乐志》载:“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乐书》载:“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释氏所谓法螺。”[宋] 陈旸:《乐书》,卷136,景印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第21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622 页。

㉙ 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M].大象出版社,1998,第105 页。

㉚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敦煌壁画全集7 敦煌中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01,第88 页。

猜你喜欢
乐器日本音乐
学乐器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乐器
《黄金时代》日本版
音乐
音乐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