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2-21 08:39王彩华刘晓燕吴剑锋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王彩华 刘晓燕 吴剑锋

摘 要:建筑业迫切需求BIM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担负着培养专业BIM人才的重要职责。从国内BIM技术应用现状入手,分析土建类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创新培养模式提出具体措施,以期为BIM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1-0126-04

建筑业是规模最大的大数据行业,“BIM+互联网+大数据”推动了建筑业的信息化变革。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中,住建部明确提出BIM应用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的项目,其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需达到90%[1]。近年来,全世界的建筑业都在加强建筑信息整合,国内大力要求公共工程采用BIM技术,BIM的应用已是时势所趋。

BIM人才培养是影响BIM深度应用的主要因素,高校拥有较为完整的培育资源条件,是系统培养专业BIM人才的主力。学者越来越重视BIM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基于BIM技术的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提出许多改革实践措施[2~4]。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BIM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创新都亟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在教育思想、培養内容、培养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上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培养BIM人才提供参考。

一、国内BIM技术应用现状及人才需求

BIM技术已助力于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2020年为打赢抗疫攻坚战,中建三局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采用全过程BIM技术辅助优化施工方案。两座医院均使用具备防火性能的环保材料的集装箱式构造,采用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并结合智能化信息化系统。未来的雄安新区,也将用BIM管理平台打造智慧城市。各单位大力推广应用BIM以来,力图打造自有的BIM团队。中建、中铁、中铁建、北京城建等大型建筑公司,国家要求必须组建BIM项目部。许多企业及项目都采取不一而足的BIM人才激励政策,比如2019年起,国网上海电力公司要求设计承包商的所有备案设计人员都需取得中国图学学会和人社部组织的“中国BIM技能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设计总监应取得二级证书。中铁十二局、中建一局六公司和中铁建工集团对于取得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2019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告,指出未来五年我国企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30万。可见BIM技术人才需求正呈井喷式增长。

2015年,DodgeData&Analytics公司针对我国施工和设计企业运用BIM技术情况,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未能采用BIM的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上页图中显示,教育训练不够是各设计和施工单位中未能采用BIM的重要原因。BIM人才的缺失仍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据统计仍有60%的企业不能正常开展BIM应用工作,这跟人才的匮乏有很大关系。

对建筑业目前面临的BIM人才缺口问题,培养高质量土建类专业BIM人才迫在眉睫。目前,各高校发挥专业和人才等资源优势,积极推动BIM专业建设。而现阶段许多从业者对BIM的认识,仍局限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软件工具,这充分说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模式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土建类专业BIM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现有BIM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设置BIM课程,开设BIM专业或成立BIM学院,设置BIM工作室和研发中心,与企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举办BIM大赛等。

国内土建类专业BIM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国内建筑业缺乏的BIM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技术人才,比如BIM建模工程师和不同专业的BIM整合者;二是管理人才,包括BIM技术经理及BIM项目总监。管理人才需制订实施计划,代表甲方与合作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基于BIM 技术可站在企业信息化战略高度实施项目管理,运用BIM系统对企业的组织形态、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他们除了要求掌握BIM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管理的组织实施能力。

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制定清晰的培养模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尚未能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针对BIM技术人才和BIM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上保障不足。土木类专业教学评估中也并未将BIM课程设置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当中。对BIM人才的培养无针对性系统研究,缺乏评估人才的分级专业检定机制,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法有效对接。

(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部分高校授课仅仅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较少甚至缺乏。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条件有限,缺少BIM教学资料,学校的软硬件设备未能及时更新,BIM软件不配套、不齐全,软件间的数据互用性不满足应用要求,无法实现BIM模型数据的传递,BIM技术仅在工程算量、性能分析、施工模拟上有零散的应用,难以发挥BIM面向建筑全生命期的多方协同作用,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

BIM“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对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要求较高。

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BIM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既具备BIM理念与实务,又可进行系统教学的师资少之又少。许多授课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对BIM相应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缺乏参与BIM相关实际建设项目的经历,缺乏学习新技术后的再生能力;而业界兼任方式的师资教学能力有限。目前有不少高校进行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此问题,但今后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仍需要加大投入。

(四)BIM与既有专业课程的植入和融合不足

要发挥BIM的功效,很大程度上需要开发规划、建筑和结构机电设计、绿能分析、营建劳务与质量管理、施工规划与接口检讨以及营运维护管理等专业的知识与经验,而绝不只局限于软件操作。目前国内高校BIM教育中存在结构性问题,缺乏跨专业沟通整合能力的培养,缺少多专业基础知识的集成。

对BIM专业人才的培训内容,目前多数以软件操作技能的提升为主,甚至被当成3D绘图技术置入既有的计算机绘图课程当中,与现有工程专业的融合与整合明显不足。一些高校土木类专业有关BIM的教学,只设置了一些选修课,或是穿插在一些教学内容里,教学不成体系。BIM工作室和研发中心的学生多数只跟着导师做研究,课程设置不系统、不全面。

(五)政策的支持不够,校企联合培养仍需规范

高校的BIM实验室所需购买软件的支出占了重头,每种软件价格高昂,高校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政府划拨的经费远远不足实际的开支,教学所需软硬件投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BIM教学和开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足够设备资金的名校教学资源难与其他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对比国外齐全成熟的BIM技术软件,我国BIM软件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缺少法律和政策的支持,联合培养机制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因此学校和企业间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土建类专业BIM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对人才培養模式应有足够的前瞻性。合格的BIM人才应具有广泛的土建专业背景以及对BIM技术的理解和协调。高校须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顺应技术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BIM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完美对接。

(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加大BIM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政府需制定积极政策加强BIM应用的推广,提升普及率。推动学术单位和企业相互交流,规划完善相关课程,从顶层设计上保证BIM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宏观上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财政补贴,从国家层面上监督学校和企业,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微观上发挥校企行三方力量,加强BIM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促进现代BIM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

积极加强与国际技术团体的合作,开展全球营建信息整合,与先进国家BIM信息交流接轨。比如可申请加入Building Smart International(建筑智能社区)之类的开放性全球社区,共享国际开放数据标准和学习数字化工作方式。成立类似香港建筑信息仿真学会的组织,每年召集建筑行业座谈会,邀请世界各地的BIM技术专家来演讲。同时与建筑师学会、工程师学会保持紧密联系并开展合作。

参考国外BIM教育训练方式,提出人才认证制度规划草案。调整修订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智能建造等专业培养目标,将建筑信息化BIM应用能力作为学生的通用能力加以培养。可将学生参与BIM工作室企业真实项目中的情况作为学分认定,将参加相关BIM大赛、考取BIM资格证书作为毕业条件。

(二)做好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BIM技术在专业课程中的深度融合

要在学校培养直接与企业对接的BIM人才比较困难,大学应更重视对基础观念与能力的养成,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既有学科中逐渐融入BIM概念,再引导到软件操作。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专业课程中涵盖BIM思维。如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和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均涉及BIM概念及工具。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始终接受BIM理念,最终运用到工作中。

专业课程共分成基础(BIM与Revit)、进阶(建筑、结构、机电)、管理(施工管理、成本管理、模型管理)三个等级。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BIM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的应用。修订原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BIM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BIM新课程植入、原有课程整合改造及毕业设计方案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大“BIM概论”“BIM土建、机电模型的创建”“建筑信息技术应用及原理”“BIM技术应用——施工管理及运维管理”等核心课的学时,并在原有“建筑识图”“房屋建筑学”“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增加BIM理念的学习。在土木专业中普及“绿色建筑”“BIM技术发展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装配式木结构建筑设计与施工”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与工程实践”等课程。

整合与BIM 技术相关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BIM与跨专业结合可作为硕博士研究方向,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BIM人才。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项目对接、产业联合、软硬件资源合作开发方面建立深度合作。可定期开展会议,就云平台使用、软件二次开发、全产业链深层次合作、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横向课题研究及学生融入项目化实践等内容进行交流。

成立BIM俱乐部,通过主题活动在学校营造学习和应用BIM的氛围,从理念和工具层面进行推广普及。成立BIM工作室和BIM基础教学研发中心。基于BIM类企业项目和商业项目,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通过举办大量BIM竞赛,以赛促学,促进不同院校、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高校BIM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高校BIM师资队伍的管理

加强BIM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BIM团队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属性,教师应该由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师资组建。比如建筑、结构、机电、市政、路桥、装饰、工程造价和管理、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等。可成立管理团队,以层级式管理为主,涉及的每门课程设置1—2名主讲教师,并可聘请校外人员如设计院总工、项目经理等加入团队作为课程顾问,介绍行业发展动态。为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BIM团队应经常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开展教改项目教研会、组织教学改革成果展览,分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先进经验,促进专业课程间的交流与互通。

为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定期聘请BIM软件供货商、专业组织及学术机构到校对BIM教师进行短期封闭式的讲座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高等院校BIM暑期师资培训班、全国建筑院校BIM师资工程项目实操培训、创新大赛暑期师资培训班等。针对建筑与装饰计量、全过程造价业务应用、水电安装计量、项目管理、BIM招投标管理等进行深入的学习。提升教师应用技能理论、虚拟仿真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战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五)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目前评价体系以考核学生知识和能力为主,未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量化程度不够。

可借鉴新加坡对个人BIM能力认证的方式,个人层面分成BIM专业培训师、BIM专业顾问、BIM专业经理人、BIM协调人,其资格认定包含BIM软件操作能力(参与相关软件课程认证)、认可的与建筑相关学位、工作经验及参与BIM项目证明等,且为维持个人BIM认证资格,取得证照后每2年接受一次BSS检测。

鼓励学生参加全国BIM等级考试、ICM证书、全国BIM应用技能考试、全国BIM专业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还可构建新的考察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紧密围绕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采用笔试和参与实际BIM项目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可灵活调整,能证明学生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各类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学历证书、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都可纳入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可以引入除学校和企业外的第三方机构。

四、结语

BIM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科技的跨界整合,使建筑行业走上了科技之路。BIM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应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为有效提高BIM人才的输出质量,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培养BIM建筑信息化能力為核心目标进行改革。为顺应土木产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调整培养模式,以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为引领,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06-16.

[2]  梁腾飞,程英鸽.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6):143-144+154.

[3]  车伟,崔玥.土木工程BIM教育“四位一体”全过程融合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4):126-133.

[4]  孙巍巍,周广荣,范进.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协同教学改革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138-13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