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2-22 03:30热则古丽穆萨热比古丽阿卜来提
乡村科技 2021年28期
关键词:乡贤图谱热点

热则古丽·穆萨 热比古丽·阿卜来提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1 研究设计

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战略工程,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破解农村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1]。为有效筛选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高质量文献数据,依托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以“乡村振兴”或“乡村治理”为主题,高级检索从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的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反复筛查和整理,剔除来自报纸、会议介绍、观点综述等非学术性研究文献和与检索主题联系不紧密的部分数据,终得129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献。采用常用的Citespace知识图谱绘制软件,从年度发文量、关键词聚类、时区分析等角度,对筛选出的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2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概述

我国对乡村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多,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是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该名词后才开始逐渐增加的。截至目前,以乡村振兴和社会组织为共同关键词的核心期刊文献数量达129篇,其中2018年20篇,占15.5%;2019年47篇,占36.4%;2020年48篇,占37.2%;2021年14篇,占10.9%,如图1所示。

2.1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利用Citespace对文献关键词做共现网络分析,从乡村振兴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和乡村治理等高频热点词可以看出,2018年是以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体系和协同治理为关键词展开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2019年是以新乡贤、基层组织、社会组织、新时代为关键词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2020年是以乡村治理现代化、组织化、农村社会组织为关键词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说明学术界对农村社会组织形态的研究颇有兴趣;2021年基层党组织、法治化等关键词占据高位,这一变化与现阶段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国等密切相关(见图2)。

图2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发展脉络图谱

关键词是研究领域和文献的核心概括,明确锁定了文章的主题,根据关键词出现频率对关键词的中心性进行综合考量,可得出该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由表1、图3可清晰地看出,出现频次高于10次的关键词依次是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社会组织及乡村振兴战略,较弱频次的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现代化等;而中心性≥0.1的关键词共有10个,其中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战略及路径中心性较高。综合来看,乡村治理、新时代、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表1 关键词频率和中心性排序统计情况

为更好地了解不同时间段学术界对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变化,利用Citespace对已有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及时区分析,如图4所示,2018—2021年突现强度≥0.5的关键词共有15个,其中村民自治强度最高(1.09),其次为治理主体、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有效及乡村振兴战略。

图4 乡村振兴研究关键词前16位突现强度分析图谱

由关键词时区分析图谱可以看出,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领域不断有新的关键词出现,表明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吸引着更多学者关注(见图5)。与2019年相比,2020年研究方向更多关注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主体方面,关注参与路径和内在逻辑的文献较多。自2020年至今,治理现代化和农村组织化的相关内容受关注度较高。

图5 乡村振兴研究关键词时区分析图谱

2.2 乡村振兴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主题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文献关键词为节点,每年度作为一个时间片段,阈值项选择“TopNper slice”,并取N=50,通过聚类、关键词选择和LLR算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以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聚类分析

由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得,模块值Q=0.69,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0.92,意味着聚类令人信服;调和平均值(Q,S)=0.788 6,表明该研究聚类效果较好。据词频分布特征可知,目前国内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规律主要有以下方面。

聚类0#,文献数量为7篇,紧密程度为0.812,平均年份为2018年,主要高频词是乡村治理,其权重为10.17;新乡贤权重为9.18,社会组织权重为5.58,村民自治权重为4.93,说明2018年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热点是围绕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主体的进一步探索。基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乡村治理经历了从国家权力全能治理与主导转向村民自治、社会资源提取与输入等变迁模式,国家对乡村的管控呈现乡村管控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特征[2]。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可以有效应对民众参与不足、集体行动困境等难题,有益于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3]。

聚类1#,文献数量为5篇,紧密程度为0.939,平均年份为2019年,主要高频词是乡村振兴战略,其权重高达10.79;社会组织权重为10.53,乡村社会治理权重为7.15,发展型社会、乡村文化振兴、现代乡村、产业兴旺、农村环境治理、嵌入、脱贫攻坚、培育和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留守型村庄及传统社会组织权重为3.55,说明2019年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热点从村民自治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转变[4],并且对乡村现代化发展和传统社会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

3 结论

在近4年的研究中,学术界对乡村振兴实施对象(新乡贤、社会组织、村民)和实现方式(产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学术界青睐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组织化、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社会组织参与路径、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的研究。公益组织及其项目、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仍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乡贤图谱热点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图表
结合热点做演讲
4月高考热点关注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