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地区“吴文化群”民俗艺术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2021-02-22 07:02顾丽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设

顾丽

摘要: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文化包含诸如吴文化等文化在内的许多优秀文化。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它与荆楚文化、越文化共同构成长江流域文明的主流。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梳理无锡丰富的吴文化资源及发展现状;分析吴文化群落庞大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模式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从而结合无锡社会、文化发展现状提出几点建设民俗艺术教育基地的建议。

关键词:吴文化  民俗艺术  教育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61-04

一、无锡地区“吴文化群”民俗艺术的分布和价值

(一) 吴文化群的概念

吴文化孕育于重视群体、敬仰道德、讲究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中华文化母胎,是一种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吴人千百年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繁荣昌盛的基础保证,同时具有比其他地方文化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的特点,因而也是一种经济型的文化。分布于无锡周边地区的民俗艺术资源联结整合,便形成一个“吴文化群”民俗艺术网络分布,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地点的民艺形态彼此之间是具有共性和互利关系的。

(二)无锡地区吴文化民俗艺术概况

无锡地处吴文化区域,民俗艺术形式多样,积淀深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展。目前向社会正式公布的96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有9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分别是无锡道教音乐、无锡留青竹刻、锡剧、惠山泥人、吴歌、无锡精微绣、梁祝传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江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工艺;省级项目有14项为江南丝竹、风羽龙、男欢女嬉、茶花担舞、渔篮虾鼓舞、段龙舞、无锡纸马、泰伯庙会等。可见,无锡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量巨大。民俗艺术正需要通过与教育资源、旅游资源的合作促进民俗艺术产业化的进程。

(三)研究民俗艺术的价值

随着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某个群体独特精神价值凝聚的资源,它们可以被开发和利用。具有无形性、继承性、稳定性、共享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导向、支撑、凝聚和推动的作用。鉴于其在传统文化角度具有的广泛的内容。日本和韩国制定了国家法律予以保护文化财产。文化财产的界定有以下五类:1.有形文化财产,如绘画、雕塑、建筑等;2.无形文化财产,如音乐、戏剧、工艺等;3.民间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等;4.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园林、陵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景观;5.传统建筑,如紫禁城。文化资源既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在国家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文化包含诸如吴文化等文化在内的许多优秀文化,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它与荆楚文化、越文化共同构成长江流域文明的主流。吴文化区域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是典型的水乡泽国之地。食有稻鱼菱藕、居有枕河人家、行有小桥舟楫;绕水而筑的城镇、龙舟竞渡的习俗;以及“温润”“善学”的民风,无不显现出水的浸润和滋养,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借助吴文化群落庞大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无锡吴文化发展现状

无锡政府在1984年仲春建立的吴文化博览苑,是无锡最早的吴文化民俗教育基地。博览苑以“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主题内容,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融优秀民族文化、民俗国情教育于一园,通过亲近、感受民俗文化,默化对先辈的敬重;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责任感。无锡最近几年一直加大推进文化发展,今年尤为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高度重视推进与落实文化项目,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吴文化发展的重大项目。

(一)荡口项目

11月6日,锡山区与南京艺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从共建艺术创作基地和古镇文化特色旅游区着手,着力推进锡山区文化产业发展。将把荡口古镇打造成以文化和艺术为引领,以展馆和街区为场景,以旅游和体验为互动的江南古镇美丽新地标。紧接着在11月27日,第六届无锡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又在荡口古镇隆重举行。这是自2015年创办以来的第六个年头,已成为无锡文化创意领域重点赛事之一。大赛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200多名设计师参与,来自全国近50所艺术设计类专业高校师生及艺术家结合大赛对无锡进行的艺术考察调研超2万人次,无论是参与度,还是作品征集数量,均达到历年之最。本次大赛更加注重成果的转化和落地。这是继挂牌成立“无锡文创研发中心”之后,无锡加快培育文创设计力量、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消费线上线下同步拓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后期,大赛组委会还将组织获奖作品及无锡精品文创、非遗作品在荡口古镇、无锡博物院、阳山美术馆等地进行巡展。通过创意场景的构造、生活美学的表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努力推动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美学经济”成为引领无锡消费升级的新风尚。

(二)梅村项目

11月20日上午,梅里古镇盛大开街,梅里古镇项目占地面积约3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以吴文化为核心要素,以古都水乡为表现形态,以特色商业为载体,旨在构建顺应新时代发展、“宜游、宜文、宜娱、宜商”的文旅商业新典范!还以吴文化为底蕴,打造了专属梅里的文旅系列文创品牌——“梅里美禮”。当前,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奋力追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能冠军”之际,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把梅里古镇作为建设“美丽无锡”、推进“产城融合”、实施“文化+战略的具体实践,进一步荟聚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文化形态,进一步打造国际与水乡相互辉映的城市形态,进一步塑造创新、开放、务实、争先的人文精神,以“有山水有乡愁”的江南文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做出“强富美高”建设的新样板。

(三)鸿山项目

10月21日下午无锡鸿山旅游度假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暨远景规划发布会隆重举办。此项目集中签约颐高应急安防产业示范基地等,总投资近75亿元的8个重点项目涉及物联网科技、智能制造、高端文旅、优质教育、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新项目正式落地后将能进一步增强新鸿山产业发展后劲,厚植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服务,为“强富美高”新鸿山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立无锡地区“吴文化群”民俗艺术教育基地的几点建议

无锡地区吴文化的“水文化、鱼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等水乡特色所表达出的柔和智巧、素雅淡然的品格特征,及其开放性、融汇性等特点,成就了吴地吴人千百年来持久不衰、繁荣昌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无锡地区形式多样,积淀深厚的民俗艺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展。方法是通过整合无锡地区的民俗艺术资源,建设教育基地,进行深度研究、广度开发、横向合作,以高校为主导带动散落于周边的民俗艺术,形成 “吴文化群”网络,进行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化一旦形成,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包括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储运、餐饮企业销售等,以及产业链运行所需的其他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等技能培训、资本信贷等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以保证技术或人才的支持,形成完善互利的文化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一)系统性的教育基地网络

构建一个开放的统一的教育基地共享平台,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1.整理民俗艺术教育资源。2.建立教育基地开发体系结构,实现资源共享。3.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精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实现有效的共享。

(二)互动性的教育基地建设

民俗文化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其文化內涵就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寓教于生活,寓教于民艺,民艺与教育的互动整合,有助于创造一个教育为民,教育为用,艺术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大环境,保持优秀民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首先以民艺助教育。学习和教育始终是民艺活动的内在需求,民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学习形式,更加贴近生活,贴近需求,千百年来民俗民艺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所需和精神所需,不仅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更是担负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须的知识、文明、精神的传承教育的智能。民俗文化艺术本身就是活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内容,包括了技艺训练的过程和文化内化的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例如师徒制、手工劳作方式等等。学习的过程既是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也是个体知识技能成长的历程。其次以教育促民艺。教育是为传承优秀民艺,并且为民艺发展培养人才。民艺的传承与发展,首先需要负面的因素干扰。通过教育投入,可以提升民艺创作的内涵,新一代的民艺产品开发和创新需要知识的供给,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为民艺发展提供智能支持,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时代所需要的知识涵养、有专业技能、有创新思想、有民族情怀的优秀传承人。

(三)体验性的教育基地活动

文化是城市灵魂和气质的表达,美丽锡山建设不仅要发现美,更要创造美。荡口古镇已与太湖学院艺术学院合作,建立了民俗艺术教育基地,通过民俗艺术教育基地与旅游基地、环境与景观改造、文化创意设计及产品打造等方式,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公共服务和百姓生活,让民俗文化因素成为日常,努力挖掘人们生活中日渐淡忘的民俗文化相关记忆,扬弃、创新传统文化,使优秀因素浸润于世世代代的华人血脉之中;着力推进锡山区文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融合化发展。

(四)科研性的教育基地项目

3000多年前,泰伯奔吴,开蛮化俗,中原文明与江南文化在梅里碰撞、交融,塑造出“天下至德”的文明标杆和“一门六院士”的文化传奇;营造出应以为傲的精神家园,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吴地文化,同时积淀了“江南第一古镇”深厚的人文底蕴。今日梅里,崇文兴市,厚积薄发,盛世再启风华,打造文旅新名片。我院已与梅里古镇文旅发展公司签订校企合作项目,挂牌梅村古镇民俗艺术教育基地,组织横跨艺术学、市场营销、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多门学科的学生参观学习吴文化;调研地域性的旅游产业、文化品牌产品。进行吴文化文旅项目合作,它可以为民俗文化注入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构价值体系,与时俱进地改造和重构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民俗文化和民俗在中国人中代代相传,永葆青春。

四、结语

在资源整合中建设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建设必须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重视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教育基地的发展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投资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整合组建民俗文化产业集团。以教育基地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有文化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品牌项目。教育基地的建立使民俗艺术和艺术教育在互动中彼此促进。传统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提升了教育内容的品味和精神文化内涵,赋予艺术教育差异性,较高的审美体验使其变得丰富多彩。教育的参与为基地注入新的活力,对民艺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推动了其自身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教育与民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2]周欣.江苏地域文化源流探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潘鲁生.手艺创意:潘鲁生主持手艺农村调研成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4]盐野米松.留住手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张苏银,丁宗胜.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大舞台,2012(06).

[7]程勉中.民俗文化与乡村体验旅游的开发-以无锡吴文化博览园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03):104-108.

[8]金灿,朱金鑫.民俗艺术传承下的民间美术文创设计与品牌建设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0(06):90-91,94.

猜你喜欢
建设
城市共享街道建设探析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探究
《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1—12月总目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泪流满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书目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