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研究

2021-02-23 01:13陈茹雪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据性任意性

陈茹雪

摘 要: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是索绪尔思想的精髓。自索绪尔提出任意性原则以来,该理论一直在语言学界处于统领地位,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界对任意性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任意性真的不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吗?象似性真的比任意性更适合作为语言符号的性质吗?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任意性的相关研究,尝试总结出学界对任意性问题产生误解的原因,继而提出正确认识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方法。

关键词:任意性 象似性 理据性 可论证性

一、任意性构件分析——能指与所指

讨论任意性问题,就是讨论能指与所指之间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是任意的?有理据的?还是可论证的?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和所指,就是指概念和音响形象。但之后研究任意性的学者,似乎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虽然索振羽也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任意性,但是他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具体所指已经改变了,索绪尔所说的是不正确的。李葆嘉则提出语言符号实际上是事物与名称的关系,而并不是概念与音响形象的联结。聂志平否定了李葆嘉先生对索绪尔的批判,他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的内容。赵彦春在王寅和鲁苓观点的基础上,指出结构形式也可以看作能指,所指指的是概念。

二、国内外有关任意性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一)国内研究

1.支持任意性 支持的观点也分为四派,即任意性为第一性,任意性与象似性并存,任意性与理据性并存,任意性与可论证性并存。承认任意性为第一性的学者主要有索振羽、王德春、张绍杰、温洪瑞、屠友祥等,他们均认为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郭鸿、顾嘉祖、王静、胡壮麟等学者认为任意性与象似性都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属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第三种觀点认为任意性与理据性并存,支持此类观点的有岑运强、王艾录、聂志平、赵宏宇、胡全生等学者,他们认为任意性与理据性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分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裴文、石安石等学者则认为任意性与可论证性是并存的。

2.质疑任意性 质疑任意性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派:一是徐通锵、范文芳、陆丙甫、郭中等学者,认为语言符号之间是理据性的;二是认为语言符号是象似性的,代表学者主要有王寅、赵彦春等;三是许国璋、李葆嘉等学者认为语言符号是可论证性的。此外,杨信彰在《评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观》一文中,指出了索绪尔任意性原则前后矛盾的观点,利用其说法前后矛盾的方法,来质疑和反驳任意性原则。

(二)国外研究

1.支持任意性 布龙菲尔德十分赞同任意性原则,他认为,尽管不同的语言系统所采用的语言形式是不同的,但所表示的意义都是相同的。卡勒在他的著作中也指出,语言符号也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实体,任何能指与所指在构成一种关系时都是任意的。萨丕尔曾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他特别强调词与物之间构成的关系就是任意的,但是他又指出了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要求人们给予有意识的注意。

2.质疑、否定任意性 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明确指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而非任意的。他认为符号对于外界来说是任意的,但是在语言中受约束与意义不可分割。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从先于经验的角度看,符号是任意的,而从后于经验的角度看,符号是非任意的。尽管雅柯布森是索绪尔结构主义的继承者,但他明确认为克鲁舍夫斯基提出的相似性关系与相邻性关系,更适合解释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的关系。卡西尔指出符号与其对象之间的联系一定是自然的联系,语言创造的基础不仅是理据的,而且是理据多元化的。此外,他还发现了任意性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结论

纵观学术界对任意性的讨论,集合百家之言,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存在的对索绪尔任意性质疑与批判的观点,看似十分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来,他们所提出的质疑和否定任意性的观点,其实是对索绪尔观点的一种片面解读。如果从索绪尔整个语言思想上去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质疑的观点是十分片面和浅显的;甚至有些质疑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更改了索绪尔语言符号基本构件的含义。

(一)对任意性产生误解的几个原因

1.曲解了能指与所指的正确概念 索绪尔所说的能指与所指指的就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它是一个两面的心理实体,但大多数人都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构建。一旦对语言符号出现不同的理解,就很难与索绪尔走上同样的道路。如王寅就认为能指指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包括词形、结构形式和语音;所指指的是意义,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客观现实。基于此,他提出了“象似性”的观点,继而用象似性来反对任意性原则。其实,在最初,他就与索绪尔所认为的语言符号背道而驰了,他们进行讨论的问题已经是两回事了。

2.脱离开共时层面进行研究 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是从共时层面着手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未涉及历时层面的问题。但是很多学者在质疑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时候,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他们大多都是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提出“理据性”“象似性”等观点来否认任意性,出发的角度出现了偏差,脱离开共时层面,就会出现误读、误解的现象。李葆嘉在提出任意性原则的“三个失误”中指责索绪尔用共时掩盖了历时,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而是索绪尔在一开始就已经很明确地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划分到共时层面,这种批判似乎毫无道理。

3.讨论焦点由单个符号变为符号组合 支持任意性观点的学者基本都赞同这一观点:任意性存在于单个符号之间,而理据性、象似性存在于符号组合之间。这一观点也是他们用来反驳那些对任意性持反对意见的人的有力武器。如郭鸿、朱永生、管月娥、许玉、聂志平都曾指出过这一点,任意性与理据性或象似性能够并存,并不存在矛盾关系,因为他们本就是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问题,必然不存在谁取代了谁的问题。索绪尔最初提出的任意性,就是基于单个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的,在后续的补充中,他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相对任意性和绝对任意性的概念。绝对任意性存在于音响形象与概念之间,相对任意性即可论证性,存在于横向组合关系及线性语符之间。这一点,索绪尔已经考虑得很全面了,那些运用“理据性”“象似性”“可论证性”来质疑任意性的观点,其实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提出的,是由单个符号之间的音义关系拓展到了符号组合之间的关系,已经与索绪尔讨论的焦点不在同一层面了。

(二)如何正确对待任意性原则

首先,确立全局观,在考虑任意性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索绪尔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不能用孤立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一旦脱离开了索绪尔的整个思想体系,就会很容易对任意性原则产生片面的理解,造成误读和误解。索绪尔有关任意性的研究其实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论述得比较详细了,尽管在前几章的表述中有失误和矛盾的地方,但他后续也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补充,但有的学者似乎没有看到索绪尔后续提出的这两个观点,批评索绪尔的任意性太过于绝对,没有考虑到“理据性”和“可论证性”的存在。出现这种批判的声音就是因为对索绪尔的整个思想没有全局的把握,紧抓住一点对任意性进行批判,似乎也是很片面的。

其次,在进行任意性的有关研究时,必须要明确我们所探究的到底是哪两个任意性构件之间的关系,即能指与所指到底指的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两个概念,才能继续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研究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原则,必须遵守他所提出的一些具体概念和理论内涵,不能随意更改能指与所指的具体内涵,要以他提出的“能指与所指是概念和音响印象”这一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对索绪尔任意性原则误读的可能性,才能确保自己的研究有价值。

最后,研究索绪尔的任意性,还应与索绪尔站在同一个角度、同一层面进行研究。如索绪尔所说的任意性是在共时层面提出的,在对它进行研究时,不能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来抨击它,而是应该和索绪尔保持同一角度,要站在共时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语言符号之间是否存在任意性。我们针对任何问题的研究,必须保证自始至终的研究角度是一致的,不能随意更改,因为研究的角度一旦改变,就会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很多质疑索绪尔的观点,大都背离了索绪尔研究问题的角度,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研究时,必须要确保同一个角度和同一个层面。

参考文献:

[1]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 罗曼·雅柯布森.语言的符号和系统——重评索绪尔理论[A].雅柯布森文集[M].钱军选编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 裴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 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8] 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A].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探索[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作 者: 陳茹雪,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理据性任意性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成语别字成因刍议
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分析
分析力学中单摆模型广义坐标选取的任意性分析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
关于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争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