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看扬琴中西合璧的独特性

2021-02-24 03:25申雨恬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狂想曲扬琴爵士乐

申雨恬

一、历史渊源

扬琴自明代万历年间从波斯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西结合的近现代中国乐器,扬琴现有三大体系:欧洲扬琴体系、阿拉伯(西亚-南亚)扬琴体系、中国扬琴体系。世界扬琴形态不尽相同、千奇百态。德西马(Dulcimer)的名称现作为扬琴的英译广泛流传世界,其最早来源于希腊文与拉丁文。萨泰里琴作为德西马的前身,其类似羽管键琴,利用羽管拨弦发声。最早记载是在土耳其拜占庭的一本象牙雕刻书的封面上(公元1139年)。随着古典乐派的兴起,欧洲扬琴广泛流传于民间,作曲家创作了许多扬琴奏鸣曲、协奏曲及重奏曲等,使之成为东欧流行民间乐队及“吉普赛乐队”的核心乐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的巨大变革使欧洲扬琴进一步复兴。乐器改革后的欧洲扬琴被广泛运用于作曲家的作品中。作曲家李斯特在《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的管弦乐队配置中首次采用了改革后的“音乐会大扬琴”,在交响组曲《哈利—亚诺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狂想曲》等作品中相继出现了扬琴声部,并在欧洲各国广受好评。欧洲音乐会大钢琴其音色浑厚宏伟,常作为低音声部充实和声,具有鲜明的欧洲音乐风格特征。

在丝绸之路中的中阿音乐文化交流大背景下,通过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两地商人友好往来,“桑图尔”大概于明朝传于我国。在早期印度,桑图尔仅作为声乐伴奏乐器出现在克什米尔地区,尤其是多用于苏菲音乐(Sufiana Mausiqi)。如今桑图尔在伊朗古典音乐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为木卡姆乐队进行即兴伴奏,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

扬琴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从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我国,因其演奏技巧丰富且多样化、乐器的包容性与灵活性较强,多作为传统曲艺伴奏乐器。最初在广东盛行,经过长时间的流传与演化,品种增多且在各个地区形成不同流派。扬琴由于其由来特殊性最早统称为“洋琴”,有关“洋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早期清朝年间。后又因“改其形如蝴蝶样,若其形如扇面,则名曰扇面扬琴,其形如蝴蝶,则名曰蝴蝶扬琴”。中国扬琴是在欧洲以及阿拉伯体系上不断借鉴、发展、吸收,逐渐形成中国所特有的扬琴演奏体系,形成了江南丝竹扬琴、广东扬琴、四川扬琴等不同流派,成为世界三大扬琴体系之一。

二、扬琴现代作品《狂想曲》音乐特点

(一)音乐形态分析

扬琴协奏曲《狂想曲》是作曲家王丹红以西方体裁、爵士乐风格为创作灵感的扬琴协奏曲。作曲家抓住了扬琴相较于其他中国传统乐器而言最重要的特点:中外融合性特征(采用十二平均律定弦、音域宽广、技法灵活)。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扬琴作品“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慢板-散板”的民族音乐结构形式,采用西方ABA三部性曲式结构(见下方图表),通过极具色彩性的和声织体变化、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组合、加以整部作品巧妙运用西方爵士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将圆舞曲音乐风格形态通过扬琴竹法的颗粒性结合展开,给听众施以跌宕起伏的内心感受。

《狂想曲》曲式结构图

如图表所示,引子部分(第1小节-第14小节)运用八分音符与切分节奏型构成典型的西方爵士乐风格特征以核心动机贯穿全曲进行变化发展。A部分(第15小节-第78小节)延续切分音节奏型,利用扬琴十二平均律的规律特征配以半音阶构成的爵士乐曲调,将音域从低向高音区不断推进,使得音乐情绪不断推进,凸显西方爵士乐风格。B部分(第126小节-第274小节)与A部分形成主题对比,其主题以抒情的华尔兹圆舞曲风格、悠扬摇曳的布鲁斯调式呈现。c主题是针对b主题的对比展开,通过速度、节拍、音区变化,由轻快的舞曲风格逐步渐快,为后续高潮进行铺垫。再现段A部分(第274小节-第475小节)呈现了三个不同主题,随着内容丰富主题推进、情绪不断饱满发展、音响效果愈加宏亮,来到了全曲高潮。d主题循序递进渐强渐快不断向高潮推进,e主题运用长音与七连音不断在和声织体上加强加厚,将扬琴与乐队聚集直至f主题进入再现主题动机。尾声(第475小节-第491小节)利用引子节奏主题再现,作曲家通过扬琴与交响乐队呼应手法强调节奏,全曲在强有力的高潮中结束。

作曲家利用扬琴演奏技巧多变的特征,在节奏节拍设计上加以巧妙构思。切分节奏的运用突出扬琴点与线条之间的连接流畅性,通过改变节奏重音推动音乐动机进行,打破传统作品展现的连绵不断之感。传统作品通常以单拍子为主,《狂想曲》运用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的搭配,打破了传统作品框架,施以轻松俏皮且活泼自由的音乐风格。随着快速切分节奏组合变化、音区变化、音量控制、混合节拍等变化形式,加强旋律的流动性特征,给听者心理上一种西方爵士音乐的摇摆感贯穿全曲。作曲家主要是通过切分音以及错位节奏型特征、自由灵活的节拍组合、变化发展的音乐主题表现狂想曲与爵士乐风格特征,这有别于传统民族作品。

(二)演奏表现分析

1、“二位音”运用

随着时代不断推进改革,当代扬琴作品的演奏技巧也逐渐多样化,当代作品对于“二位音”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二位音”是在扬琴“横五纵二”的音位排列规律下,对“同音异位”的称谓,指相同音高在扬琴的不同音区不同音位上有两个不同的位置,演奏者可以根据演奏曲目时的旋律发展选择更加适合的位置。在快速连续交叉大跳的现代作品中尤为常见。在多声部音乐织体的乐曲中,由于旋律的复杂性以及快速连续复杂节奏容易造成左右竹交叉,通常选用距离左手音区较近的音位击弦,保证击弦的准确性与降低技术难度,使演奏更为顺畅、情绪表达更为饱满。传统作品多为单旋律线条表现的独奏曲,因《狂想曲》不同于传统作品的级进五声音阶,速度要求快、音区跨度大,对演奏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二位音”是借以欧洲扬琴体系与阿拉伯扬琴体系交流所产出,成为扬琴必不可缺的演奏技法之一。在作品第191小节处,左右手变化复杂且无规律,在音区跨度大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左右手交叉的现象,在听众观感上也会显得匆忙杂乱,所以在演奏时尽量寻找更加适合演奏的音区位置,以保证击弦的准确性以及观感上的美观性。

2、左右竹法更替演奏

扬琴多以右竹法为常规演奏方法,扬琴协奏曲《狂想曲》演奏速度快、音乐织体复杂、半音阶琶音交替,十分考验演奏者击弦准确性与左右手灵活性。针对高音区的半音阶演奏,通常需要左右竹法交替变换以达到最佳演奏效果。左右竹法更替演奏要求演奏者双手力度保持一致且能够迅速转换,扬琴作为民族乐器中的“钢琴”,其左右竹筏更替演奏演奏技法与钢琴左右手灵活性要求类似。

3、重音后移与力度变化

传统作品中强调每小节中第一拍“音头”,重音后移是现代扬琴协奏作品《狂想曲》的典型创作特征,通过切分节奏改变重音位置将爵士风格的摇摆感展现地淋漓尽致。在传统作品演奏中,重音常落在第一拍上,强调中国传统音乐乐曲的起承转合。改变重音位置是体现西方音乐风格重要特征之一。作品张力多通过力度控制来体现,把握好强弱幅度的变化,强而不破、弱而清晰极其要求演奏者的控制力。通过对力度的控制,将作品情绪表现地淋漓尽致。

4、刮奏的运用

刮奏,即在指定有限时值内按照要求用扬琴琴竹反向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进行滑拨,其演奏技巧是演奏家在扬琴不断发展过程中发明的新演奏技法,其最早来自于中国传统乐器——古筝。由刮奏发出的音色与扬琴琴竹敲击击弦所发出的音响大不相同,它改变了传统扬琴的演奏技巧,丰富了扬琴作品所带来的音响效果,也大大增加了扬琴在作品中的音色辨识度。在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第490小节,通过自由且无调性的刮奏演奏来烘托气氛以达到音乐全曲最高潮。在刮奏时,并不是随心所欲自由无束的弹奏,是以左右手交替由上至下进行滑拨,与乐队交相呼应在节奏上保持一致性。刮奏这个演奏技巧是当代扬琴作品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

(三)音乐体裁风格

“狂想曲”①体裁借以西方民间音乐“自由”的创作特点,其风格如西方民间音乐一致,通过无拘无束的节奏、半音阶旋律的神秘感,传递“自由”、“奔放”、“洒脱”的情感。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直接以这一器乐体裁命名,传统扬琴作品多为叙事性或抒发个人情感为创作特点,借用西方音乐体裁形式,没有具体内容、没有具体叙事性内容、不带有个人情感,传递着现代中西音乐的思想内涵。

将“爵士乐”②融合进“狂想曲”中,是现代作品的创新之处。爵士乐最大的音乐特点就是将节奏重音后置配以切分节奏、半音阶以及自由即兴旋律,具有极大的音乐感染力。将极具个性色彩的爵士乐注入中国传统乐器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性尝试。

三、扬琴现代作品《狂想曲》艺术价值

(一)体裁创新性

《狂想曲》使用西方音乐体裁以此为标题命名,因其极富有张力的音乐语言,加以爵士乐为主要素材奠定整部音乐作品的风格基调。运用西方创作技法、配以复合节拍、多声织体等,打破常规传统作品创作思路,突显其作品体裁新颖性。扬琴作为包含性极强的世界乐器,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又以华丽、极具西方特征的崭新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将爵士乐即兴风格及现代半音阶注入作品中,对扬琴这一乐器也是一种创新大胆的尝试。《狂想曲》是作曲家顺应“西为中用、广纳百川、以中释西、中西合璧”的时代潮流所作,具有现代性开拓性意义,既延续了东方旋律的美感,又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二)作品开拓性

扬琴作为兼具中西合璧特质的乐器其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国际性以及包容性,其音域宽泛,可以演奏各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扬琴协奏曲《狂想曲》是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扬琴作品,脱离传统作品思维,创新式的作品,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融合,颠覆人们对中国扬琴的刻板印象,利用西方曲式结构等进行主题分裂。从作品主题动机来看,爵士乐曲调动机贯穿全曲,不断分裂发展形成多个小主题,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情绪更为饱满;从曲式结构来看,它打破了传统民族音乐曲式结构,借以西方音乐体裁与曲式结构融合;从演奏形式来看,衍生出扬琴多元化的演奏形式,如独奏、重奏、协奏等。在一定程度上,将中西方扬琴的差异性缩小,拓宽了扬琴演奏形式,反映了现代作品的开拓性思维。

(三)乐器可塑性

扬琴最早称“洋琴”,顾名思义早于400多年由古波斯传入我国,扬琴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我国必不可少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扬琴三大体系都有其独特音乐特性,如:中国扬琴的东方韵味、欧洲扬琴的古典风格、阿拉伯扬琴的民间性,各具特色。《狂想曲》将中国传统扬琴的东方韵味与西方爵士风格紧密结合,通过中西方技法的融会贯通加以变化,扬琴通过不断创新发展,不仅成为了民族乐团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也可以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可见扬琴之可塑性。

结 语

中国扬琴作品基本承袭传统乐曲的“起承转合”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多为单一性表达。西方扬琴在保持自己民族特点的基础上融合古典、浪漫、爵士等西方音乐风格,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扬琴协奏曲《狂想曲》以其体裁新颖性与作品开拓性将西方音乐与传统扬琴重新融合,体现了扬琴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音乐特征。整部作品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为扬琴的未来音乐趋势发展开创了无限可能性。■

注释:

① 狂想曲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结构,音乐不以明显的、统一的发展模式与组织性为特点而成,以随想、性即兴性尤其是自由性为突出特征。体裁诞生于西方18世纪50年代,指具有英雄气概与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

② 爵士乐(Jazz),音乐类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来自布鲁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

猜你喜欢
狂想曲扬琴爵士乐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浅谈爵士乐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下)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