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生命的日出
——《登泰山记》研读

2021-02-24 02:32姜灵妍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泰山登山成果

何 烜 姜灵妍

《登泰山记》是一篇短文,448 字;也是一篇名文,它不只是姚鼐的代表作,更是整个桐城派的扛鼎之作。泰山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它也是一座文化之山。《文献通考》中说:“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之所宗主也。”《登泰山记》是一篇游记,主要记叙了作者不远千里,登山览胜,坐观日出,追寻泰山之巅的朝阳的经过。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月丁未”,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八)、特殊的天气(风雪交加),义无反顾登临险象环生的泰山?泰山之巅雄奇壮美的日出盛景中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让我们一起循着姚鼐的足迹,再一次登上泰山,去仰望属于姚鼐的一场生命的日出。

一、理登山之踪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领一群从未来过泰山的北京游客,进行“重走姚鼐泰山路”的文化之旅,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当年姚鼐登临泰山的过程?(用《登泰山记》原文)

学习成果

来泰安的行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的路线:“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登临泰山的过程: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老师说】

对来泰安的行程,作者接连用了五个动词——乘、历、穿、越、至,着力表现了作者乘风冒雪,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艰难,寒冬岁末赶到泰山的迫切心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而作者却是由南麓,循着中谷登山,可以看出他没有走寻常路。登山过程中,千难万险,但作者仍然毅然前行;上到山顶,回首登山之难,必定是感慨万千,而作者仅用一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概述了登山的过程,风轻云淡。这样的选择和表达背后又有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呢?让我们跟随姚鼐的脚步,继续攀上泰山之巅,从泰山盛景中去寻觅答案。

二、品泰山之景

(一)依据《登泰山记》,你准备向游客介绍泰山的哪些景致?请为每一处景致写一段描述词,介绍该处景致之美。同学们互相交流作品,互相学习品评,推荐优秀作品。

【学习成果】

泰山夕照:登上泰山之巅,极目远眺,群山像一个个巨人背负着皑皑白雪,辽远苍茫、澄澈圣洁;遒劲的苍松上缀满了银条,像一个个身着素服、须发苍苍的长者。银装素裹的群山,明亮的雪光映射着南面的天空,天地浑然一体,干净圣洁;晚霞铺在群峰之上,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缥缈的轻纱。半山的云雾像丝带,在山间缠绕,像轻歌曼舞的女子的水袖。山光雪色互映,日光城郭交融,好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沧海日出:冬日清晨,天色微明,姚鼐与好友静坐日观亭,风雪击面,足下云雾漫漫缭绕,仿佛登临仙界。连绵的远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挺拔魁梧的身姿,像威严的将士。极目远眺,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像是在前沿侦查军情的探马。一眨眼,丝丝缕缕的彩线,变为绚丽多姿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摇曳着,汹涌着,托举着太阳,缓缓地,从海平面上升起。一瞬间,火红的太阳,一跃而上,放出万道金光,云彩像被火烧红了。此刻,天地一片光明艳丽。

(二)本文写景部分语言非常简练,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极强。试完成下面表格,探究、学习其写景技巧。

?

学习成果

示例 技巧及效果用词 苍山负雪。负,背负,拟人手法,不说苍山覆盖着皑皑白雪,却说苍山像一位强健有力的巨人背负着白雪。用词新颖,形象生动,又化静为动,写出了冬日泰山银装素裹的壮美与澄澈。修辞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比喻手法,把站在泰山之巅看见的周围的山峰比作立起来的长形而末端尖锐的樗蒱,不仅写出了山峰伫立的挺拔和陡峭,同时,座座立起的山峰也是作者正直不屈人格的写照。描写手法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色彩点染。五鼓时,日出的背景是云气弥漫在足下,天色还是晦暗的。然后阳光在天边云彩中撕开一道裂缝,射出一道金光;接着阳光刺破云层,刹那间光芒四射,五彩斑斓;然后太阳升起,红彤彤的,辉煌壮丽。色彩的变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泰山日出的雄浑壮美。

【老师说】

学习散文作品,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是一个学习的重点。分析写景的艺术技巧,我们一般从用词、修辞、描写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三、探幽微之情

姚鼐笔下的景既是自然之景,也是人文之景,他领略恢宏壮观、震撼人心的泰山日出盛景的过程,也是他心灵跋涉的历程,是他生命的日出。结合资料,知人论世,揭开一场生命的日出。

(一)阅读以下资料,简要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姚鼐?

姚鼐《阜城作》(《登泰山记》同期作品):仆昔弱冠岁,始窃乡曲名。(姚鼐二十岁乡试中举,名动乡里。)充赋(凑数,被官吏荐举给朝廷的谦辞)自南来,意气颇纵横。谓当展微抱,庶见康民甿(庶见:庶,或许;见,助词,得。康:使动。甿:同“氓”)。……十年省阁(省阁,中枢机构,此指朝廷)内,回首竟何成(慨叹为官一事无成)。……披我故时裘,浩歌出皇京。旁观拥千百,拍手笑狂生。

姚鼐《晴雪楼记》:余驽怯(愚钝怯弱)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霁日照临,光辉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

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节选):……攀空极险才到顶,夜看日出尝如斯……孤臣羁迹(在外漂泊做官的行踪)自叹息,中原有路归无时。此生忽忽俄(忽忽、俄都表示时光匆匆、短暂)在此,故人偕君良共喜……男儿自负乔岳身(乔:大。岳:山,此应指泰山。身如乔岳般巍峨),胸有大海光明暾(刚出来的太阳)。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驭气(用典,指无官一身轻,自由自在,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终超万物表,东岱西峨何复论。

人生履历表基本经历 1731年出生,1815年去世。1750 乡试中举1750—1757 五次应礼部试,皆不第1763 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1766—1773 历兵部、礼部、乡试官、刑部,后受荐入馆充纂修官1774 正当壮年,借衰病养亲之名辞去刑部郎中及所任纂修官登泰山前登泰山后 1776—1815 先后主持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徽州紫阳书院、江宁钟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江宁钟山书院 姚鼐主要在江苏和安徽一带教学著书,桃李满天下,后世闻名的有二十余人

学习成果

成果一:我读出了一个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姚鼐。

成果二:我读出了一个刚正不阿、隐退官场、寄情山水、消解愁苦的姚鼐。

成果三:我看见了一个胸有大志、胸怀坦荡、胸中不平的姚鼐。

成果四:我看见了一个退避官场、潜心教学、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的姚鼐。

(二)立足《登泰山记》,结合上文材料,说说姚鼐笔下的泰山风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老师说】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同学们要全面而立体的了解一个人,才能揭开文字背后的情。

学习成果

成果一:冬日冷、五鼓冷、高处冷、大风冷、雪击面冷;自京师乘风雪至泰安、丁未(十二月二十八)登山、五鼓坐观日出,不顾天寒地冻、山迢水长,除夕将近,登临泰山,镜头前是冰天雪地,镜头后的双眼饱含热情,内心是热切的。

成果二:《登泰山记》里的姚鼐,似乎“无动于衷”,显得冷峻而深沉。文章没有直接赞美风景,也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没有直抒人生感慨,但是,字里行间寄托了感情,正如其《晴雪楼记》所云,“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姚鼐刻意冷峻地展示泰山之雄伟壮观,他是借山水自然之美以销蚀心头之深沉隐痛。姚鼐对山水之美的再现与沉湎,正和他辞官归里的思想相应。

【老师说】

姚鼐几试不第,历经挫折;仕宦八年,仕途坎坷。他在壮年之时,借衰病养亲之名辞去刑部郎中及所任纂修官。姚鼐辞官实非因病。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信奉程朱理学,他的学术理论不被认可,被以戴震为核心的四库管汉学派排挤。于是姚鼐在1774年毅然挥别官场。姚鼐的决绝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学术的坚持和执着,同时也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正直不屈的灵魂。

辞官后的姚鼐怀着压抑、不平、不屈和坚守的情感,一路跋山涉水奔赴泰山,他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登山之路,他想看见不一样的风景,“不走寻常路”,是姚鼐个性和追求的使然。登山之路的艰难,作者虽然只用了九个字“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但常人可以想象,稍有不慎就会命丧黄泉,然而作者仅用短短的九个字,一笔带过。艰难险阻,“我”可以默默承受,它就像失意的人生中的一个坎坷,选择扛下,或者不在意,才能平稳地越过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姚鼐登临泰山,并不是一次寻常的探幽揽胜,他是在借此完成一场人生的蜕变。历经风雪和艰险,登顶泰山,晚日夕照一派沉静安宁,正是他经历十三年应举、八年仕宦的苦苦挣扎,最终做出抛弃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以著述传学立身于世的人生选择后,内心淡定从容、圆融自足的物化。戊申日那轮喷薄而出的朝暾,不正是他对辞官后崭新生活的热切昭示?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山石方正,山松傲雪,白雪皑皑,群山晶莹纯洁,既显示了质朴厚重的品格,又透露出傲岸冷峭的骨气,这不正是姚鼐“鹤骨撑青穹”的生动写照吗?正如他所崇尚的宋儒泰斗程颢所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成果三:来泰安,登泰山,观日出。在普通人身上,只不过是一次寻常的旅行,而于姚鼐而言,意义却非同寻常。承受了京师至泰安的千里风雪,经历了“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无比艰险,忍耐了整晚“坐日观亭,待日出”酷寒孤寂,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戊申日,在泰山之巅,姚鼐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日出。从此,世上再无“姚刑部”“姚纂修”的称谓。1774年的最后一轮朝暾托举“惜抱先生”这个名字冉冉而上,长留人间,光芒明亮而又温润厚实。正如其《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所言:“此生忽忽俄在此,故人偕君良共喜……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驭气终超万物表,东岱西峨何复论。”

四、说人生之道

结合自己了解的一些古代文人的经历,谈谈对古代文人人生选择的看法。(自由漫谈,不强求统一的价值标准)

例如:苏轼、陶渊明、屈原……

【老师说】面对人生的困境,有人选择了逃避,有人选择了沉沦,但更多的仁人志士选择了在困境中自救,在孤独中义无反顾地踽踽独行,他们历经人生的浩劫,承受生活的蹂躏,最后完成了一次生命的突围。姚鼐在泰山之巅,与天地对晤,在日出中,完成了一场精神的跋涉,生命的升华。面对人生的困境,他遵循了自己的内心,不虚与,不委蛇,不苟且,坚守人格,坚持自我。他“胸中有丘壑,眼里存河山”。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我们追寻古人踪迹,既欣赏了泰山的风景之美、文化之美,更认识和领略了姚鼐先生独特的文化人格和他那“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的崇高的人生境界。

猜你喜欢
泰山登山成果
泰山之行
登山
泰山日出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多用登山杖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一次难忘的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