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诗圣一起去“登高”

2021-02-24 03:31辛卫华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诗圣杜甫意象

辛卫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这首《登高》历来颇受推崇。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则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你或许会好奇——真的有那么好吗?且让我们与诗圣为伴,一起“登高”览胜。

一、辨韵识律,因声求气

自带“七律第一”的光环,声律美自然是《登高》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读律诗,同学大都知道要关注音韵,找找韵脚,对对平仄,继而高声朗诵或是恬吟密咏,在琅琅声韵中自得一份快意。但你知道吗?除了和谐声律的功能外,这些音韵中还藏着丰富的情感密码。

诵读《登高》,不难发现这首诗押ai 韵,根据十三韵辙,ai 韵属怀来辙,此辙发音开口度较小,声音柔和,适合表现深沉的情感。根据韵脚的发音特点,我们很容易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大家还记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押什么韵吗?对,押ang 韵,属江阳辙。同学们读一读,对比一下,显然ang 韵比ai 韵的开口度大,声音更洪亮,更适合用来表现诗人听闻之时的惊喜欲狂。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诗的韵脚与表达的情感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知道律诗通常是中间两联对仗,《登高》却是八句皆对,这种严谨工整的特色也是品读的重点。首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句中自对,物象毕现,层层渲染,读来节奏鲜明,极富韵律感。颔联从大处着眼,浑然一体。因峡口风急,山林落木纷纷,叠字“萧萧”毕肖千山落叶之声;因峡口险窄江流湍急,“滚滚”一词极尽江水汹涌之势。萧萧落木已触动“悲秋”伤时之情,滚滚长江又引发“百年”孤独之慨。“无边”和“不尽”又使目力所及的有限的山林江水不断扩展到“万里”,让浓浓的秋之悲凉荡漾漫漶开来,充溢无限的宇宙之中。

格律诗为了满足平仄和谐、合辙押韵、对仗工整的要求,诗歌意义的表达往往会受到限制,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李白就很少写格律诗,奔放不羁的诗仙受不了那么多的束缚,而杜甫则在格律诗创作上取得了冠绝古今的巨大成就。通过诵读,我们体验到《登高》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全诗严守格律,却又浑然天成,令人似乎清晰地听到一位老人哀时悯世的深沉喟叹和孤愁漂泊的无奈心声。

二、还原意象,思接千载

“聆听”《登高》平平仄仄的声韵后,我们还要用心去“看”,把诗中的意象还原成自己的内心视像。诗的前两联描绘秋景,融情景中,后两联抒写情怀,深切感人。“哀”“悲”“独”“恨”四个大字突兀而立,沉痛压抑,情感悲催。更兼密集的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秋风疾,天高迥,猿啸哀凄;洲渚清,岸沙白,飞鸟回旋……首联从细处着笔,精心撷取六种特征鲜明的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巧妙组合,帅之以情,天高地迥更显人之渺小,风急猿啸、渚清沙白又衬景之惨淡。重阳之际苍穹也愈发显其“高”远,江边峡口风大,年老多病的诗人更嫌“风急”;夔州自古以猿多而著称,猿啸声声,“哀”满空谷。

为了让内心视像更具体更清晰,我们可以由此及彼地横向联系,比如“猿啸哀”,初中学过的《三峡》中就有这样的内容。再比如“鸟飞回”,是表现鸟飞翔的状态。《醉翁亭记》中有“峰回路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山回路转不见君”,这几个“回”字看似平常,细加咀嚼品鉴,会发现有着很强的画面感。“回”是象形字,本义为“回旋、旋转”,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

我们还可以发挥想象,通过追问让内心视像更生动更丰富。比如“鸟”,是什么鸟?颜色?形态?是一只还是一群?在《旅夜书怀》中,杜甫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此“飞回”的,如果是一只鸟,固然和诗人一样孤独;如果是一群鸟,映衬之下,形单影只的诗人岂不更加孤独?

还原诗歌意象,我们内心的视像就会随着吟咏的诗句一帧帧地呈现在眼前:一位颓然老者,拖着羸弱疲惫之躯独自艰难地攀爬,气喘吁吁地三步一歇,他伫立江畔高崖,眺望无边无际的山林和亘古奔流的长江,枯黄的树叶纷纷落下,奔腾的江水滚滚东去,耳畔似乎混合交响着落叶声和江涛声……在这样宏阔悠远的天地中,诗人万千忧愁涌上心头,一字一句地吟出这首沉郁顿挫、格调悲凉的千古名篇。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要想更好地理解诗歌,同学们还应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资料。

56 岁的杜甫写这首《登高》,时值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距他在湘江孤舟中逝世只有3年。从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起,他已经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11 个春秋,携家带眷辗转迁徙陕西、甘肃、四川、湖北多地,饱尝离乱之苦和贫困之艰,一直过着仰人接济、寄人篱下的生活,此时他已是极端困窘,常常衣食无着,还患有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颓势未改,朝政愈发混乱,内外战祸频仍,民不聊生。邦国多难,人生维艰,杜甫年轻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干戈衰谢两相催”,当年豪情万丈“一览众山小”的青春少年已是残年衰朽的垂垂老者。“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功业未及建,夕阳忽两流”,时节的浓浓秋凉无情地增添了暮年诗人生命之秋的凄怆。

观天地之悠悠苍茫,听江水之万古滔滔,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岂能不悲不愁?从《登高》中,我们不难读出,虽然诗人心怀天下,胸中格局很大,诗歌的境界也不失雄浑壮阔,但其内心厚重的悲哀凄凉还是不可抑止地喷涌而出。

四、怀古追远,思慕先贤

秋寒风急,多病缠身的诗圣为什么还要出门登高呢?远古时代,先民在大自然中匍匐而行艰难求生,对巍巍大山满怀敬畏和崇拜之情。“崇”字,从山,宗声,从其字形构造就能透露出一些端倪。作为一种文化,登高在我国古代有着特殊的意义。

重阳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登高赋诗抒发情怀乃是君子仁人之风。后来登高宴饮、吟诗作赋成为文人钟爱的风雅之事,俨然一种行为艺术。

在登高宴饮诗文唱和中,文人雅士登高舒啸,临风把酒,胸中郁结之块垒化作诗文一吐为快,传达身世之痛家国之恨,以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沉思。陈子昂就有名篇《登幽州台歌》。登临高处,视野辽阔,空间的阔大和个体的渺小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发对人生过往和朝代更迭的思考,个体生命有限和宇宙历史无限的对比让人顿生悲感,难怪你会发现登高之作大都具有愁苦感伤的审美倾向。登高伤悲往往是古代文人的心理共性,命途多舛的杜甫更是其俦的典型代表。诗人仰观高天,俯察沙渚,感受宇宙的无限和永恒,意识到人生之短暂与无常,宏阔旷远的空间愈发反衬自身的渺小与孤单,怎能不生发出对人生终极思考的深长喟叹?

本单元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第一单元的当代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都是登高之作,我们可以进行联读比较,以更为宽广的现代视野考察登高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变化。

以上,我们从借助诵读感受音律,到还原意象体味悲凉,从走进诗圣的内心世界,到结识登高抒怀的文人士大夫群体,愿这次短暂的“登高”之旅,能让同学们探寻到诗歌鉴赏的有效路径。愿大家在“登高”览胜的旅途中能够不畏艰难,不断地发现美,用心地感受美,大胆地创造美。

猜你喜欢
诗圣杜甫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意象、形神
杜甫改诗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绝句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为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口占七绝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