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以为是宿敌,原来是伙伴

2021-02-24 03:53王晓奕
大学生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院导师论文

本科转至研究生的日子里,相信同学们的生活里会骤然出现并如影随形一个朋友,你会经常从导师的嘴里、师兄师姐们的手里、同门的电脑上,甚至是你的梦里听到、看到这位朋友。他时而像高冷的霸道总裁,时而像熟悉的陌生人,时而又像亲切的引导者。想了解这位朋友不简单,想拥有他好似更难,你猜到了吗?他有着一个接地气的英文名字——Paper。

读研3年,我发的Paper总共有3篇,虽然真的算不上高产,但我个人已然非常满足。

命令:半个月完成论文初稿

我读的是专业硕士研究生,3年的研究生生活中,有两年在农村驻扎,做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先不说写文章这件事本身需要一个安静又充满书香的环境,单从我是个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女来看,想要真的打开心里的结缔,快快乐乐地在农村生活,已经很难。

由于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我们需要尽快确定每位同学的课题方向,从而赶在一年农事操作之前进到全国各地的科技小院中分别从事研究,因而学院第一学期就督促我们完成了论文开题。而此刻,很少有同学意识到论文的真实作用,反而在没有做好本科到研究生的身份转换前,就感受到了来自这位即将陪伴自己3年的朋友身上满满的敌意。

我并不例外。

3月的村子里,寒冷刺骨。初到小院的我们由于不甘心只做一个“纸上谈兵”的“娃娃”,一并包了一亩三分地亲自抡起锄头,继而成功收获了两只抬不起来的胳膊。有天,正当我裹在被子里自我“催眠”不怕冷,从而骗自己尽快起床的时候,接到了我导师李晓林老师打来的电话,开口就是:半个月内完成一篇论文的初稿。

对,我妥妥地把手机摔了!

摔归摔,导师的“圣旨”不敢懈怠。幸运的是老师要求的文章其实并不是一篇科研类文章,而是通过介绍科技小院的运营模式,阐述实践性教育的意义。这就无关于处理数据、综合分析的思维逻辑,但需要条理清晰、论点有据,难的是要最终打动读者。

李老师知道我是第一次写,暗中帮我收集了很多资料,我在“被迫”阅读的同时,不仅对科技小院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学会了分类整理资料,提取关键性信息,再将信息按照传达目的梳理出框架,最终加上有血有肉的故事。实际上,我花了不止半個月的时间来撰写这篇乱七八糟的初稿,但我还是惊喜地听到导师对我说了一声“不错”,而后把我的文章改到面目全非。

终稿定稿后,也是李老师指导我联系杂志社编辑,督促我磕磕绊绊却走完了整个流程。虽说中间过程不情不愿,但当我收到《录用通知书》,看到杂志上整齐的印刷体显示“王晓奕”的字样时,激动得小手还是不自主地挥舞了起来。

“交易” 背后的秘密

兴奋还留有余温,李老师又来电话了:“哎……你们这届竞争压力太大了,谁谁谁已经写了3篇文章了,照这样下去,你是拿不到奖学金的,听说你还想拿国奖?哎,就想想吧……”

年轻的我“腾”地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了电脑,开始琢磨自己怎么找到第二篇文章的突破口,全然没有意识到一个研一新生在半年时间完成3篇文章好似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其实自从第一篇文章尘埃落定以后,我似乎又沦为了一个不会思考的工具人,每天想着自己的实验需要怎么进行,和农民的关系怎么处,下一次接待是什么时候……确实还没来得及复盘一篇文章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

趁着“热乎劲儿”,我静下心来回想这段经历,好像我和这位朋友的“交易”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清晰的走向,写作的时候虽然没有想过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但当我把科技小院的成果、老师们和师兄师姐们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我们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汇编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真的理解学院派我来到农村,来到生活条件欠佳的生产一线扎根下来,亲自调研、感受中国农业现状的深刻意义,我也逐渐意识到,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才是从根本上治愈小农户田间管理不科学这一通病的良药。

紧接着,我开始重新翻阅从师兄师姐和其他老师那里要来的资料,着重挑选出科技小院在农民培训方面的相关内容,对比培训前后个别农民的巨大反差,结果不仅印证了我的设想,而且还让我逐渐摸清了在农民培训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例如,农民区别于受过高等教育学生,大部分农民的目光较短,但也充满好奇心,所以一些容易理解又新奇的玩意儿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们开始通过图片、视频,甚至动画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同时,他们更需要被社会认同和接受。多夸赞、多鼓励对于某些学员来说是异常强力的兴奋剂,可以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生成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我们就达到了“授人以渔”的最终目的。

我收获的这些,不单单成了我独立搜集材料、汇总信息、总结提炼而得到的第一篇论文,更多的是,它成为了后来我们运营“前衙农民田间学校”的有力工具,真正将我的思考转化成了实际应用。

当然,我也凭借这两篇论文在众多科技小院同学中成为了佼佼者,最终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获奖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一直以来来自导师“暖暖”的关切。

创造一位“朋友”

研二的那年真的特别忙,试验田扩充到了15亩,我们对引进新技术的可行性开始进一步探索。但我的实验在上一年年末出现了问题,所以要在这一年重新开始对作物全生育期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追踪。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县校合作”46周年的伟大历程被中宣部列为典型,我也很荣幸地作为青年代表被各家媒体采访报道。说自豪是真的,可疲惫也是真的,常常从清晨5点多睁眼,一直到晚上11点结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时间。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社会服务工作也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仿佛没有精力去思考、去感悟了。

就这样一直到8月中旬,阶段性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我也能够专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当中了。没想到的是,焦虑出现了——我真的很久没有做有思考的文字输出了。

论文需要缜密的逻辑,清晰的学术语言。虽然平日里为了解决农事问题我会查阅文献,但总结归纳的时候,完全是按照与农民沟通交流的标准来处理的,根本无法达到学术水平的写作。这一犯难就犯了快整整一个月,我甚至憋不出300字来!我对写作本身充满了恐惧,还消极地以为自己可能毕不了业了!

最终还是冷静思考拯救了我。我们小院实际在上一年的工作中,对解决巨峰葡萄连作障碍问题有所突破,引进的新技术效果也非常好,但各种原因导致了最终没有进行总结和归纳,真的非常可惜。实验类小文章本身就是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诠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到这里,我忽然有了信心,根据之前的实践,一定可以写出一篇像样的科研小文章来。再说了,一年前我都写得出来,今年要写不出来,那这一年的饭真的白吃了!

说干就干!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亦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叶扁舟,我不知道它能载我到哪里,但我知道至少能让我脱离当下的困境,绕出意识的死胡同,逐渐找到方向。

阅读文献、整理实验数据、写作、投稿,一切都很顺利。我甚至开始找到写文章的主观意识,为了将文章写得明白、讲得清楚,另外加了一些图示,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数据罗列和文字排版……自此,我好似才真正感受到,创造一位“朋友”,原来目的是让他与其他人的头脑亲切对话,从而将你的意识和思想有效地展现出来,这感觉真的很爽啊!

而后,按照这种思想逻辑,我的论文顺利完成了!

责任编辑:马春梅

猜你喜欢
小院导师论文
有梦小院(节选)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V eraW an g
导师榜
春到小院来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