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讲解员讲大工传统 师生自己动手建设家园

2021-02-24 03:53钟鑫李婴来
大学生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史馆主楼校史

钟鑫 李婴来

“尊敬的各位来宾,欢迎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与共和国同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这是大工校史馆讲解员傅腾每次讲解时的开场白。

凌水河畔开始的传统

大连理工大学新校史馆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启用,布展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新馆明亮宽敞,气势恢宏。一进门就是铜刻字总序言,序言对面是根据老照片复刻的1990年代中后期南校门,特别有质感。馆内大工建校领导的雕像栩栩如生,使人驻足。

傅腾成为校史讲解员后了解到,在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大工师生、校友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为校史馆的建成贡献了力量:校史馆总序言和序厅的《大工赋》分别由大工郭金明教授、张旭泉教授撰写;包括序厅在内的馆中雕塑,由建筑艺术学院邓威教授采用数字雕塑技术设计,部分由材料学院、也是讲解员傅腾所在学院的姚山教授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

大工人自己动手参与修建校史馆不足为奇,因为大工师生亲自动手建造自己的家园,是有光荣传统的。当年,大工标志性建筑——主楼就是大工师生自己动手建造而成的。

大工主楼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室三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于1960年2月开工建设。盖到一层时,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粮食供应短缺,原先招募的建设工人大批撤离,施工现场仅剩23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主楼建设工程面临中断的危险。

校领导考虑让大工师生自己动手,继续建设主楼!学校的倡议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响应。同时又有两个难关摆在面前:一是这么复杂、需要多工种协同的大型建筑,用毫无建设经验的学生来承建,质量如何保证?二是建这么一座高楼,使用的都是最简易的工具,如何保证学生安全?

经过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只要组织精细、培训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小先生制、开诸葛亮会议等互教互帮的方法,任务是可以完成的。经研究后,学校决定调整1959级、1960级学生的教学计划,每人拿出8周的时间来参加主楼建设。在老师和工人的指导下,同学们严守操作规范,按性别、体质强弱、有无经验等分成若干小组,投身于主楼建设中。

当时粮食紧缺,学生吃不饱,干活使不上劲。校领导一方面与市里沟通,请求帮助,一方面缩短每天的劳动时间,但同学们表示宁可掉秤掉膘也不能延误主楼工期。男同学踩在弹性的竹篾编成的踏板上搬砖,女同学跪在潮湿的地上打磨石面。工人一天能砌800块砖,学生最初只能砌120块,其他如抹灰、安装暖气包、安装电线等方面也十分不熟练,但同学们开动脑筋、研究技术,在工地上开展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工程进度,同时也保障了建筑质量。

历经650天、1500余师生、12.4万个劳动日(一个人工作累计8小时为一个劳动日)的艰苦奋斗,主楼终于竣工通过验收,于1964年1月准时投入使用。主楼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不足100元,属于造价低、质量好的典型工程,受到了教育部的好评。

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时,大工校友从全国各地纷纷回校,留影最热门的背景依然是1960年代师生亲手建设的学校标志性建筑——大工主楼。

为什么大工师生有勇气自主设计并动手建设主楼?为什么校史馆的设计建设有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这与学校建校之初的历史密切相关。

大工(时称“大连工学院”)创校于1949年4月,建校之初校舍沿用原关东工专(关东电气工程专门学校)旧址。1950年下半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大连市郊区重新选址,修建新校舍。经过屈伯川院长和土木系建筑组汪坦老师等的实地踏勘,确定新校舍就设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占地面积100多公顷的凌水屯(城南郊区)。

随后的1951年秋天,土木系的两名同学在测量教研室主任侯穆堂老师的带领下,在东西最宽处1400米、南北最深处2000米、有效空地7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纵横勘测,拿出了精确的地形图。

第二年春天,沉寂的凌水河畔一下子喧闹起来。大工学生参与到一馆教学楼、二馆教学楼、热机实验室和西山第一、二、三学生宿舍的建设。为了充实基建的技术力量,学校决定委派土木系建筑组的汪坦、肖宗谊两位教师带领建筑系17名第一届学生,结合建校实际学习最后一年的课程,先实践,再学理论。同学们有的参加施工设计,有的负责工程计划,有的铺设上下水道。施工队队长不是别人,正是大工的学生张祥久同学。

整個施工期间,同学们住简易工棚,吃简单的饭菜,当年完成建筑面积24719平方米。一馆教学楼于10月基本建成,随后迎来机械系、造船系的同学,作为凌水河新校舍的第一批主人,他们开始了大学生活。

校史传承熟记在脑子里

同学们自己建设学校,同学们也自己讲解校史。傅腾就是把校史讲给别人听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她学到了很多。

“对办学有利的事,就是要冒点险。不干,机会就错过;一闯,也就上去了。”这是傅腾第一次接触校史,大连工学院首任院长屈伯川的一句话,成了傅腾日后的座右铭。

校史馆讲解员的经历,让傅腾有了很多突破。且不说从面对同学们七嘴八舌提问时的不知所措,到接待区人民政协、外国专家团等人时的落落大方,再到两次被授予校史馆优秀学生讲解员称号,这种突破小到标准化发音、音调音色的训练,大到面对生活和职业选择。这种在众人面前锻炼出来的自信渗透到3000米长跑的坚持,渗透到院学生会副主席的竞选,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傅腾想着一栋主楼都可以平地而起,更何况其他,“一闯,也就上去了”。

现在的傅腾是大工校史馆讲解员骨干成员,傅腾经常被委以重任,承接重要接待。入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已经接待国际校长论坛、杰出校友返校等讲解11场次,累积接待访客600余人次。

近万字的校史讲解词中涵盖了大工的建校、发展以及校友故事等,除了将这些校史故事铭记脑海,傅腾还需将这些故事以松弛而不松散、紧凑而不紧绷的方式介绍给来馆的每一位访客。

傅腾说,最难背述的要数“序厅”部分,这也是第一次馆内考核的重点内容。如何在背出讲解词的同时,手势也指到对应的展板上;如何给访客一种“讲解”,而不是“背诵”的效果,这很难。访客一定不喜欢听讲解员背课文,手势如果指不到位,那讲解就变成了“表演”。观众会不时地发问,如果被打断后,还能不能接上之前说的,这在考核中都有严格地考核。例如,老师会设置几次打断的环节,以考验准讲解员的临场应变能力。

“收拾心情再出发”

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工,在71年的历史中培养了无数国家栋梁,一批年近耄耋的校友依然活跃在科研岗位上,他们是大工学子口中的杰出校友,是国家攀登科学高峰的中流砥柱,他们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傅腾对这些校友的事迹如数家珍,校史馆是她和同学学习疲惫之时的充电站。老校长钱令希先生出生在一个院士世家,他的研究成果也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这令傅腾肃然起敬。有时候学习累了,傅腾会去校史馆看看钱先生的手稿,看看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复现他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参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研究任务的场景。傅腾说,“凝望钱先生的手稿可以使人平静,收拾心情再出发。”

傅腾的“腾”是折腾的“腾”,大学三年里,傅腾确实是个爱折騰的女孩,她经历过入学初英语分级考试的失利,也收获了大二大三两次专业排名第一的逆袭;她曾是校园里的无名之辈,也曾在大三时担任了材料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兼社团联合会主席;有着“山东壮汉腾哥”称号的她还是校园长跑和定向越野的名次选手,甚至代表学校在辽宁省取得过佳绩,是“刘长春体育之星”获得者之一。

(文中图片由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提供)

责任编辑:钟鑫

猜你喜欢
校史馆主楼校史
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文化意义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坚持革命教育 强化党性锻炼
——主体班学员参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校史馆
非对称分布地下室对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分析*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圆形和方形荷载作用下框架厚筏基础变形与反力特征研究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新建主楼幕墙工程讲解
高校校史馆育人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