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弱鸡”部队靠什么崛起?

2021-02-24 03:53许述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战斗力德军志愿军

许述

几乎每支军队都怕一件事——被伏击。一者,被打个措手不及,又不清楚伏兵的数量,心一慌就输掉一半:二者,如果战斗力不如对方,那就只好等着挺尸吧。

一场特殊的伏击战

没有几个经历过受伏者“反杀”,而且是“秒杀”设伏者场面的士兵,大多数情况下,受伏意味着陷入绝境,幸存已属不易,“反杀”简直是天方夜谭。凡事总有例外,下面就是一次美军遭遇伏击战,漂亮“反杀”后的现场。

“倒毙在路上的袭击者被履带车不断碾压……路边随处可见肢体不全的尸体,还有三四岁的小女孩,仰面朝天死在那里,场面惨不忍睹。”

这一幕发生在伊拉克战争初期,时间是2003年3月下旬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地点在纳西里耶以北。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侦察营尖刀排23名队员遭到伊拉克人袭击,枪弹有的来自公路两边的田地,有的来自附近工厂的楼房。

伏兵500人以上,这个数字是事后打扫战场时证实的,设伏的袭击者人数肯定超出这个数字。也就是说,此次伏击战,伊军伏兵是美军的20多倍。结果,伏击者却惨遭“反杀”,伏击战法则被颠覆。

被伏击的美军不过区区一个排,是怎么做到“反杀”的?美军有两大法宝。

夜视仪。直到现在,居然还有不少人以为美军害怕夜战,其实这个问题人家早就解决了。遭到伊军袭击后,美军一点也不慌,因为有夜视仪。夜视仪除了戴在头上便于观察,还可以直接装在武器上用于瞄准,兼有热成像和光学放大功能,在黑暗中能够非常轻松地辨别1000米以外的目标。这是什么概念?超过对方AK47步枪和火箭筒的射程,这意味着:你打不到我,我已经看见你了。伊拉克人没这装备,以为暗夜下自己看不清对方,对方也看不清自己。没想到,在拥有夜视仪的美军面前,夜幕掩护形同虚设,设伏的袭击者如同“白日裸奔”。

机关炮。给伊拉克伏兵造成最大杀伤的是机关炮,架在车顶,口径25毫米,每分钟可以射出几百发烈性穿甲弹。“穿甲弹”,击穿楼房的钢筋水泥都不在话下,更不要说打烂血肉之躯。因此,伏击者死状才会那么惨。

美军一个排都拥有如此惊人的战斗力,一个营就更不用说了。纵观美军战史,很少有一个营被全歼的情况。即使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场著名的败仗中,美军一个营被全歼的情况也极少发生。

美军营级单位的战斗力是怎样炼成的?简单说,装备、训练、支援三步到位。

装备看美军

在人类战争史上,有个现象值得玩味:古代战争中,名将辈出,他们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创造出一个个经典战例。而现代战争中名将越来越少,虽然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更多靠的是武器装备而不是指挥艺术。

此话怎讲?在古代,作战双方武器装备差距不大,靠什么取胜?一靠实实在在的兵力,二靠天才的指挥。可如今,技术的进步使作战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到兵力和指挥被压缩到可怜的地步。

以二战为例,所谓“战略看苏军,战役看德军,战术看日军”,好像没美军啥事儿。可先后把德军和日军拿下的,恰恰是美军。美军依靠装备改变了战争的制胜法则,所以应该加上一句——“装备看美军”。

1943年初的凯瑟琳山口之战(位于北非)是美军第一次面对德军,很不幸对手是大名鼎鼎的隆美尔,结果被德军打得一败涂地。第2军长弗雷登道尔指挥无方,胆小懦弱,被解职,巴顿接任。美军虽然溃败,却并未被全歼,这得感谢第9步兵师炮兵营,该营利用密集火炮轰击德军,减缓了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指挥这个炮兵营的是一名中校,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成为志愿军的劲敌。他的名字叫李奇微。

在日军面前,美军武器装备更具优势。尽管日军单兵作战能力更强,战斗精神也更旺盛,但美国陆军一个步兵营就可以压制日军一个旅团,靠的就是装备和火力。

数字很枯燥,但数字最有说服力。1944年,美国平均每天生产120架飞机、70辆谢尔曼中型坦克,173天造一艘重型航母,78天造一艘轻型航母,42天造一艘护航航母,7天造一艘主力驱逐舰,3天造一艘护航驱逐舰……这样的装备制造能力,不要说当时碾压各国,就是放到现在,有几个国家能达到如此水平?

一战中,美军装备还不行,捡到英法盟军的破烂都能当宝贝。但二战中,美军建立起武器装备的巨大优势,尝到了甜头,此后历次战争中都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

在朝鲜战场上,坦克经常扮演重要角色:进攻时是前导,撤退时是后卫,被围困时是环形防御工事,这一度令志愿军束手无策,吃了不少苦头,直至装备了51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反坦克作战才大为改观。美军还常常利用毁灭性的火力打击效果震慑志愿军。因为武器装备的差距,即便志愿军能够包围美军,全歼美军的一个团都非常困难。毛泽东在1951年5月26日专门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了一封电报指出:在朝鲜的数次战役已经得出一个结论,我军穿插迂回战术虽然能包围美军的一个师或者一个旅,却很难将他们消灭。但是我军仍然必须坚持这个战术,要把目标放得小一些,还是要打歼灭战,集中一个军的兵力,歼灭美军的一个营就足够了!

越南战争中,尽管美军伤亡不小,但多死于游击战,在正规战中伤亡不大。越南军队在多次战役中都作出过全歼美军营以上建制部队的尝试,其中1965年的德浪河谷之战是最接近的一次。当时美军第1骑兵师的一个营通过直升机即将到达德浪河谷的着陆区,这里分布着越军33团、66团和320团三个步兵团,即一个师的兵力,美军这个营迅速被围攻,关键时刻该营营长发出了“断箭”(部队即将崩溃)信号。

為了救援这个营,美军驻越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救援,在战区附近空投了两个105毫米榴弹炮营,空军战机也是全线出击,仅B-52战略轰炸机一个批次就出动718架,地面部队也是拼命救援。在美军空地火力的打击之下,被围的骑兵营最终逃出生天,但付出了阵亡79人、负伤121人的代价;而负责救援该营的另一个营在回撤时遭到越军伏击,付出了阵亡155人、负伤124人的更加惨重的代价。尽管这两个营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但是没有被全歼。

纵观整个越南战争,越军没有成功建制歼灭过美军一个营。美军能做到这一点,靠的也是碾压对手的武器装备优势。越军承认:“我们遇到的敌人比我们强大10倍,我们不敢直面他们的攻击。如果进行反击我们早就被全歼了。敌人拥有机械化设备和现代化武器。”

无论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美军无不是靠绝对的装备优势,迅速摆平对手。现在,美国陆军正开发未来战士,海军研制核动力航母,空军争取更多先进战机,都是在向装备要战斗力。而且,由于美军战斗力碾压对手,作战编成越来越小,营级单位成为基本作战单元,能够更加灵活地展开行动。

训练死亡远多于战死

美军之所以强大,装备是首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支部队要锻造强大的战斗力,单靠武器不行,单靠人也不行,要靠人与武器的结合。这种结合又靠什么,答案就两个字——“训练”。

二战中,德军对美军将领普遍瞧不上眼,除了一个人——巴顿。巴顿的部队能打,常常被归功于其个人大胆而出色的指挥能力,但有一个重要因素被忽略了——训练。巴顿自己说过:“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一加仑美国人的血。”流汗还是流血?这道选择题不难。

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很少有父母能够接受当兵的孩子因为训练而死亡。在一些国家军事训练中,如果出现官兵死亡事故,那是天大的事,甚至可能导致这支部队的主官前途无“亮”。但美军例外,不仅训练时死亡事故频发,甚至高过战时死亡人数,据1993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四年来,美军战死170人,訓练死亡4666人,后者是前者的27倍!

既然如此,美国的父母为什么还能接受?

因为美国动不动就打仗,如果训练中为了安全拒绝死人,上了战场只会死更多人。

美军做事喜欢量化标准,比如训练死亡率的标准是千分之三,其实他们常常突破这道红线。美军在训练时不仅死得多,有时还死得很惨,如被坦克碾死,如果你见过车祸现场大概就能理解。美军在早期有这样一个训练科目,让士兵直接趴在地上,坦克从上面开过去,理论上只要士兵不动,司机技术过得去,就不会出事。但实际上,当坦克逼近,隆隆的坦克声越来越大时,一些士兵由于过度紧张和恐惧,下意识打滚逃命,反而被碾死!美军如此训练,是因为他们发现:该动作重复两三次,96%的士兵就能适应了。

美军已经模糊了训练和实战的区别,你能想象新兵没有经过什么训练就直接被拉到前线打仗吗?美军干得出来。《我在美国航母上的八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刚出海打仗,也是全队都走,一个不留,连请假都不允许,那些学员哪怕刚入伍什么都干不了,也必须跟着走,不能说留在家里学,要学,也得到战场上去学。”

都说美军打仗多,到底有多少?据美军自己统计,二战结束至今大大小小就有240次,美军的强大是训练出来的。

一支军队训练状态怎么样,往往是这支军队战斗力的晴雨表。训练严苛是一支强大军队的标配,反之,训练松懈则是一支部队下行的信号,不打仗还看不出来,一打仗就全露馅。

战场支援随叫随到

军中素有一句名言:“外行看指挥,内行看后勤。”如果说美军的强大是靠多轮驱动,后勤绝对是其中扛把子的一轮。

二战中,美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名德国军官亲眼见识了美军恐怖的后勤支援能力之后感到绝望,认为德军必败。当时两军对峙,美军飞机投放的面包有的落在德军阵地,当德军享用用当天报纸包裹的面包时,被一个细节惊呆了,面包的生产日期只比报纸的日期早一天,也就是说,面包头一天生产出来,第二天就能运到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美两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同样悬殊,从量上来看,中美两军消耗的物资分别是560万吨和7500万吨,由于志愿军兵力数倍于美军,平均下来,美军每天消耗物资30公斤,是我军的10倍有余。从质上看,美军在二战时就随身携带了三宝(巧克力、可口可乐和野战饭盒)。

如果说有力的后勤支援满足了美军的身体——不会饿死:那么迅速的火力支援则满足了美军的心理——不会等死。

抗美援朝战争之初,志愿军对美军的战斗力还缺乏清楚的认识,将内战中围歼国民党军的经验用之于美军,以为全歼几个师是小意思。实操之后发现不行,于是降低标准围歼,目标缩小为团还是不行,最后发现连美军的营也很难一口全部吃掉,于是只好改用“零敲牛皮糖”的打法。

当时美军的夜战能力还是短板,最感头疼的是遭到志愿军夜袭。于是美军就不断扔照明弹拼命开枪,熬到天亮,飞机支援过来就安全了,在这个过程中,美军当然也有死伤,但不至于全营被歼灭。

类似的情景也发生在越战中,美军输掉了整场战争,但打赢了几乎每一场战斗,就算美军陷入越军包围之中,也几.乎没有被全歼的情况,主要仗着快速而强大的支援能力。

陆军五级专家唐纳德·格雷汉姆回忆说,四名美国大兵被一名越南狙击手盯上,于是呼唤空中打击,很快美军对狙击手隐藏的大概位置进行了三次空中打击,多次直升机火箭弹共发射了超过1000发炮弹。对付一个敌人,用了1000发火箭弹,有几个国家玩得起?

美军过去是这么干的,现在也是这么干的,估计将来还会这么干。笔者曾在西瓜视频发过一个视频《美军怎样干掉敌人的狙击手?》,说的是美军一个车队遭到侧面山上塔利班狙击手伏击,一名大兵腿部中弹,美军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呼叫空中炸弹,几分钟内飞机来了,扔下一串炸弹,该视频播放量达436万,评论2369条,点赞最多的一条(1305个赞)是这样写的:“杀死一个美军士兵真的是太难了。”电影《兵临城下》中那种苏军与德军狙击手之间的精彩对决,想在美军对敌时看到,太难了——当然,好莱坞战争大片除外。

猜你喜欢
战斗力德军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和”文化激发偏远井站战斗力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动物军团的战斗力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战斗力大PK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