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及经验借鉴

2021-02-26 14:13石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基地

■石兆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研究历史简述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基本硬件资源,也是职业院校教师科研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由于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对于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展开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步较早,有关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较为成熟,而且带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区域性。已知文献中,1906年,美国教师施奈德首先提出应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并为之建立了相应的培养模式,但由于历史原因,该类研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展不明显;直到1987年,同为美国人的费里曼教授再次提出有关职业教育实训的理念,而美国的Stern D等(1994)则较早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与益处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有关研究与实践已在这些国家开花结果,并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美国的校办工厂与“合作教育”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

图1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发展史

如图1所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经历了起源期、探索发展期、战略发展期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已普遍将之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研究也日趋成熟。

国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理论探索始于2005年,当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奖励评审试行标准》,提出“支持建设一批能够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之后各地陆续出台相关发展政策,有关研究也渐成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更新。

二、国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及经验借鉴

经过多年的培育,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基地建设模式上依据自身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德国建设实践及经验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在业内久享盛名。该模式由政府主导,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以“企业培训为主”的职教促进模式,将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元制中的“一元”指职业院校,另“一元”指企业或行业组织(德国一般称实训基地为企业培训中心),受训者要同时接受“双元”培训。

双元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中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成功典范,是因为其将企业培训与学校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改变了以往象牙塔式的封闭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校企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共育。其中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由学校负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由企业负责学生日常操作技能的培训。与国内多数地方的做法不同,企业在实训基地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职业院校主要担任从属角色。经过该模式培育的学生在未毕业时就已完全掌握了某项技能,能够很好地胜任企业工作。

它有三大值得借鉴的鲜明特点:其一,由于建立了完整和高效的保障制度,如政府支持以及独具特色的行会制度,因此企业的参与主动性强,特别重视一线员工职业能力培养。与之相比,因为认识不足,缺乏政策引导与激励,国内有些地方职教实训基地培训流于形式,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的问题亟需改进;其二,基地培训内容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与生产进行零距离对接;其三,“双证书”标准,培训与考核分离,使职业资格证书更具权威性。

该模式对德国经济腾飞,特别是德国制造业发展功不可没。

(二)新加坡建设实践及经验借鉴

新加坡在努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其“教学工厂”实训培养模式尤为引人注目。该模式包括如下特点: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新加坡职业院校同国内一样普遍实行三年学制教育。一二学年主要进行专业理论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最后一学年则进行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教学环境也是企业环境,教学环境几乎完全仿真企业真实环境,学生在“教学工厂”中的实训操作基本与企业相同,他们的工作绩效与福利待遇完全挂钩。最后,与国内职业院校学生入学前已确定专业不同,新加坡的学生入学时专业并未确定,而是根据自身兴趣、特点等选择某一行业作为学习的方向,这种做法也是与国内职业院校区别最大的地方。在校期间,学生通过了解与学习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来不断认识、调整完善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与此同时,政府及职业院校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保证该模式的有效推行,这些措施特别值得国内借鉴:第一,改学院推动为企业拉动制,尽可能做到只与世界上最好的、业内一流的企业合作,快速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与理念,永远领先本土企业一步,变求企业招人为企业求我要人,人才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第二,提高教师满意度,应对教师职业倦态期问题,采用跨系(院)轮岗、分批外培、企业挂职(专项经理制)等制度,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与工作满意度。第三,招生与市场无缝对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招生计划,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做到失业率为零。

(三)美国建设实践及经验借鉴

美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层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其成功的经验在于实施产教结合、开展合作教育。

所谓合作教育,即在学生就读时,学校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全职工作机会,让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这也就是国内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工学交替模式,但美国模式与国内操作模式存在不少差异性。

根据该模式而建设的美国的“合作性”实训基地形式十分多样,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等。

这种模式有如下两点非常值得国内借鉴学习。其一,基于法律支撑的较为系统完整的政策是合作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它通过政策的正确引导,将职业院校育人的公益性与企业营利性进行有机结合,如部分州以立法的形式确保绝大部分的合作教育经费支出由政府承担,个别州这个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在减轻学校及学生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其二,建立高效率的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政策得以强势执行的有力保障。合作教育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如何依法依规落地执行。因为合作项目涉及面很广,只有校企生各方协同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为此美国一些州立大学建立了专职辅导员制度,由辅导员专项配对负责指导学生课程与项目选择以及校企生三方衔接问题处理等工作,这项措施对于合作教育正常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英国建设实践及经验借鉴

英国推行职业教育实训历史悠久,其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校企结合模式被公认为职教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并对我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模式受到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为此制定了培训法并成立了实施监管机构以保证法律执行的成效,职业院校和负责培训的企业均能根据培训项目的性质享受相应的经费支持。

英国的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政府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和企业积极参与以及学生所获证书的权威性是它与德国模式的共同亮点,同时,该模式又基于本国实情发展出鲜明的地方特征。

第一,体现在学生上岗实训的时间选择上。学生必须首先接受一定时间段(时间根据专业和工作性质决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然后通过校企双向遴选,经审查合格方能参加上岗实训,从源头上保证培训学生的质量。

第二,体现在政府经费支持的政策上。政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训学生给予不同比例的经费支持,如对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学生全额支付培训费用,而年龄在19岁以上的学生则减半支付(因为该年龄段的学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回报);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积极参加实训基地共建的企业减免税收,以提升企业的合作动力。

第三,体现在工学结合的柔性时间安排上。由于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学校学习时间是交替进行的,遇到企业满负荷运转用工紧张时,这种操作有可能造成上岗实训员工短缺的问题,为此校企双方建立了共同协商机制,通过合理规划,根据生产(服务)市场的时间特征,科学安排学生的在校教育与在企实训时间,在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同时也保证了学历教育的质量。

三、国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及经验借鉴

(一)“济南模式”实践及经验借鉴

济南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是2011年7月济南职业学院与德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举办的职业教育项目,该项目本土化实践至今已近9年,目前已成为中国职教领域领军品牌,并被德国工商大会视为中德职教合作典范,学院“43221”人才培养模式也因此被命名为“济南模式”。

所谓“43221”济南模式,“4”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德资为主)以及学校等四方达成共识,建立育人深度合作机制,从顶层形成政策支撑;“3”指政校企三方建立理事会,就合作重大事宜定期召开会议,保证政策的落实及执行的力度;第一个“2”指工学“双元”交替的校企共育运行模式;第二个“2”指根据项目性质专门成立的“双委”(职业考试委员会和职业技能支持委员会)共诊的保障机制;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是育人的终极目标,因此,济南模式的“1”特指工匠精神培育工程,通过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之才。

济南模式之所以成功,有如下三点值得借鉴:其一是注重教学模式改革,适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优化人才培养定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具体体现在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上。其二是不但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而且特别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修德励能言传身教,并为此成立了双元制教育大师工作室,将6S管理标准引入育人的每一环节。其三是重视引入在德国行之有效的行业协会合作机制,利用其在企业中的影响力来服务职教事业发展。

(二)“杭州模式”实践及经验借鉴

“杭州模式”是杭州市在总结国内外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及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情创新性提出的模式,由于其具有三元主体、三元治理、三元服务、三元共享的特点,该模式又被称为“3333”模式。

所谓“三元主体”指构建了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三方为支撑主体的基地共建模式,通过合理调配和利用政府政策资源、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及企业设备资源,以解决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三元治理”指构建了政府统筹规划、学校管理运作和企业技术引领的三元治理决策机制,以保证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转;“三元共享”指构建了实训资源共享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相关院校、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的资源共享,从时间上和场地上保障实训资源的高效利用;“三元服务”指面向社会拓展实训基地功能,以需求拉动供给,在满足多方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基地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

该模式的成功推行得益于如下两点做法: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不管是在前期建设阶段还是在中后期运转维护管理阶段都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其次是基地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行业企业师资及设备资源,第三方运转效应评估、风险评估资源),同时又能够积极服务社会(共建共享、以需定供、服务多元),实现与社会无缝接轨。

(三)“成都模式”实践及经验借鉴

“成都模式”并未见诸正式行文,因成都市技师学院在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中有较为成功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经验,本课题组通过研究学习,认为该模式建设切实可行值得借鉴推广故此命名。

作为2011年被国家人社部确定为开展中英职业技能开发院校合作项目的国内四所学校之一,成都市技师学院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高质高效解决了三个问题,即如何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共建的问题,如何处理企业生产和学生学习间矛盾的问题,如何保证参加实训的学生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实训基地领导机构,针对实训内容开发了校本教材,聘请企业人员兼职授课并参与学院技术研发(以实现供需全程对接),并制定了特色鲜明的多元评价机制,这些做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四、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经验总结

综上国内外建设实践经验可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要获得成功,与以下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首先是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无论是国外的德新美英模式还是国内的济南、杭州、成都模式,其能顺利实施并得到成功推广的关键前提都在于政府对于职业院校如何开展实训教育有明确的支持引导政策。政府不但能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影响教育和行(企)业发展的格局与方向,同时在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主体(学校和企业)存在利益矛盾时,可以通过有倾向性的资源配置(如财税政策),发挥综合平衡效能,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需求,扩大双方合作动力。

其次是需要学校的全力投入。从前述经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和国内地区院校之所以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卓有成效,根本原因在于当地职业院校非常注重投入。因为学校才是实训基地建设政策落地的第一实施主体,这有赖于院校主管领导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职业院校只有顺应政策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计实训模式并大力付诸实践,诸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训基地运行保障机制、引入第三方的科学公正的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所建立的实训模式才有生命力,也才有可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真正认可。

最后是需要行(企)业的主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归根到底是为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为行(企)业服务,能够得到行(企)业等认可的实训模式才是好的模式,所以德新美英模式以及国内的成功模式在实施中都特别重视企业的参与程度,并根据实情推出多项鼓励政策和措施。对于这些地区的行(企)业来说,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不但可以分享政府政策和学校配套措施红利,解决部分用工问题,而且能够通过提前介入人才培养,为未来发展进行人才储备。

正是由于政校企各方的积极投入与通力合作,当地的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才取得预期的共赢效果。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支撑环节,因此,政府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及行业企业应强化学习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借鉴成效,优化校企合作实训资源配置,以促进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基地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的基地我的连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