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若汶水

2021-02-26 02:59刘晨琤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友善杜甫李白

基金项目: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题“以文学经典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1-ZZJH-202)阶段性成果。

摘  要:团结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文学史上从来不乏友情佳话的传诵,而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不仅以诗名辉耀千古,也以生命的交集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位大诗人性情不同,反映在诗歌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抒情面貌,无论是李白的豪迈真诚还是杜甫的含蓄深重,都殊途同归,是二人友谊的见证,也传承与发扬了中华儿女的友善精神。

关键词:李白;杜甫;交游诗;梦李白;友善

作者简介:刘晨琤(1993-),女,河南开封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助教,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和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3-0-02

团结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引类联想;有桃园三结义的肝胆相照;有“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千古绝唱;有“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的睦邻友好;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深意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惺惺相惜,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我们常说李白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领域的两座高峰,而这两位星辰般的天才大诗人却有着非同一般的人生交集,这段奇迹般不可复制的友谊不仅为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笔墨,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尽浪漫的遐想。

李白与杜甫的交游诗今天留存下来的有十余首,另有一些相互提及的诗歌,其中大部分是杜甫写与李白的,李白赠与杜甫只有四首,但据李阳冰《草堂集序》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可以推测实际数量要大于这个数字。在历代文人的交游诗里,这个数量称不上很多,除去战乱散佚的情况,也和二人共处的时间很有限有关。我们自然不能通过数量来衡量二人的交情,细读诗歌,我们可以从这些零散的诗篇中已然能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二人相交的轨迹,且笔短情长,笔墨寥寥,但情谊绵长。

一、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一见如故可以用来形容李白与杜甫的初次相遇。杜甫《赠李白》:“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诗中“李侯”即李白。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夏之交,44岁的李白与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名满诗坛,“谪仙人”的佳名已经传遍天下,这一年他因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被玄宗“赐金放还”。杜甫小李白11岁,这时候境遇不佳,如其诗云“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但在诗坛也初露锋芒,小有诗名。两人诗文互赏,相见恨晚,视如兄弟,一起游历梁宋齐鲁,过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生活。分别以后,他们都对这段时光无限感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是李白与杜甫分别后写给杜甫的诗,真诚爽朗、不加矫饰,带有着李白一贯的慷慨豪情和属于李白的情感冲击力。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写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载秋,李杜二人分别之后。此时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往日时光,写诗寄赠。

言为心声,诗为情表。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很多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的情感通过诗歌这种言短意长的方式能巧妙传达,而当语言转化为艺术品,也能增加语言及其所载情感的恒久性。李白这种天才式的诗人,他的诗歌与人生都具有传奇色彩,不可复制,而他诗歌中这种喷薄式的抒情方式在古典诗歌中也是较为独特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若我们单独来看这句诗,恐怕放在现代社会也是要教人耳红的,这种情感的表达已经不是“清水出芙蓉”式的清新明快,而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豪迈奔放。但结合全诗来看,这一句却水到渠成,理得自然。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前六句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李白居沙丘城的状态。只白描铺叙,而不着其意。首句反问我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高卧”,安枕之人才能高卧,次句写作者在沙丘城的闲散之态。难道就是日日闲居,无所事事吗。显然作者对自己在沙丘城中的闲散是不满的。首句抛出一问,引领接下来的日常生活叙写。三四句写秋日的肃杀气氛平添了作者的苦闷与愁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诗人描写沙丘秋景只言一棵古树,从“日夕”二字来看,作者似乎整日与此树为邻,别无他物。此句是白描亦是衬托,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萧索落寞的秋树,实际是诗人寂寥心境的写照。五六句从由景色延伸至作者日常生活狀态。李白好饮酒已是当时的共识了,杜甫笔下多次把李白描写称一个“酒中仙”,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等等。但如此嗜酒的诗仙此时饮酒无味,听曲无情,却是为何?前面所有的铺陈都直指最后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前六句的反复铺垫才引出这一句的浩荡喷薄,这样热烈的抒情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也不让人难为情了。

李白长杜甫十一岁,且二人相遇之时白之诗名远大于杜甫,在杜甫面前,算是大半个长辈了,用这种热烈抒情的诗歌写给一个晚辈似乎有些夸饰之嫌,但实际上这种喷薄式的抒情在李白诗歌中比比皆是,是李白诗歌显著的“有我”之特色。是这位天才式的诗人极力彰显生命热情的表征,是熠熠生辉的才华的流泻,也是李白真诚爽朗性格在诗歌中的体现,更是二人知音相遇,心神碰撞的痕迹。同时,从李白的生命轨迹来看,这位“志在删述”的天才大诗人太需要世人的赏识了,“古来圣贤皆寂寞”,而杜甫确可称为李白一生为数不多的知己。

二、杜甫《梦李白》

比起狂歌傲世的李白,含蓄内敛的杜甫在与李白分别后写出了更多深挚动人的诗句来思念李白。在流传下来的李白与杜甫的交游诗中,有一类记梦诗,杜甫记叙梦见李白的诗歌,“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一类诗歌犹能体现杜甫对李白的牵挂之切和相知之深。

《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这一年前后,发生了我们称之为唐朝分水岭的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由战争带来空前浩劫,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破坏,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在这场动乱之中,李白不幸卷入朝堂之争,因误入永王李璘幕府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杜甫听闻这一消息心系故友,辗转难眠,于是写下《梦李白》二首诗歌以慰拳拳相思之情。

其实这一年正逢肃宗新立太子,大赦天下,李白在流放途中,行至白帝城得到赦还消息,随即乘舟东下江陵,还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表达喜悦之情。但古代的交通非常不发达,信息传递也非常缓慢,在杜甫写下《梦李白》的时候,李白其实已经遇赦,但杜甫尚未得到消息,其中也可见杜甫对李白思念之深广,忧虑之切切。

首句“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用对举的手法离别之苦。我们对世间最无力的事莫过于生死了。但杜甫在这里将生离与死别对举,说生离或更甚于死别,死别固然让人痛苦,“吞声”是因极度悲恸而失声哭泣的样子,但生离却意味着时刻的担忧,直到再无音讯。古人常把生离与死别相提并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尤其如此,很多时候生离即等于死别。

杜甫为何此时如此担心李白呢?次句引出缘由“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李白因卷入党争流放夜郎,夜郎在今天的贵州,唐朝时代属岭南之地,这里经济落后,相传充满瘴气,中原人过去很容易得病死掉,所以流放到这里,几乎意味着已经丢掉半条命了。中唐韩愈曾因《谏佛骨表》一问被贬潮州,也属“瘴疠地”,曾给侄子写诗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几乎笃定自己要命丧潮州了。可见李白这一贬确有性命之虞。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以梦入诗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这里作者积思成梦,不言自己梦见故友,却见故友入我梦来,不言自己忧思成疾,却说故人与我心心相映,知我相思已久,故以梦相见。表明二人交情之笃,相思之深。但这种相逢的喜悦非常短暂,很快就被忧惧代替,“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如今我们相距这么远,难道梦到的是好友的鬼魂?从喜转忧更体现杜甫对李白的担忧之深。战乱与流离使人们更加珍视生命与真情,却也多了恐惧与担忧。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枫林”指李白放逐之地,江南多林木;“关塞”指杜甫流寓的秦州。“青”“黑”都暗指夜色,也表现了鬼魂来去之艰险,写友人见我之不易,实则表现了我念友人之思深。本句化用楚辞典故,给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与阴森的色彩。《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据王逸所说,为宋玉哀怜屈原所作。“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继续表达对友人贬谪遭遇与生还与否的担忧。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颜色”指容颜(“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江淹《古离别》),这句从梦境翻回现实,在月色落满的屋梁下,仿佛依稀犹见李白憔悴容颜,人虽梦醒,犹如梦中。“水深”句暗示李白处境之险恶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担忧。末句将梦里梦外自然缝合,不落痕迹。“蛟龙”句仍用屈原典故。语出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为屈原的人,自称:“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这里将李白比作屈原,一方面传达了杜甫对李白命运的担忧,也隐含着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整首诗运用对举、梦境虚实、互文、用典等多种手法,将思念娓娓道来,明白如话,而语义微丰,情真意切,深挚感人。

对于这位年长于自己而名极一时的诗仙,杜甫是极为欣赏甚至于有些崇拜的。而对于李白大才不得大用的遭遇,杜甫也是怀有极大的同情。这首《梦李白》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一以贯之,在抒情上也呈现出含蓄蕴藉的特征,尤见字句锤炼的功夫。

一个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一个是“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惻恻。”离别以后,一个百无聊赖,一个魂牵梦萦。离别愈久,情意弥坚。这段友情是珍贵的,而杜甫对李白的赞许与理解在今天看来也格外难得。在那样一个看似繁花似锦却处处暗流汹涌的时代,李白的天才任诞是不得时代认可的。“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杜甫是李白真正的知己,唯有杜甫理解那一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天才寂寞,就像叶嘉莹先生所说“惟有自己有充沛之生命的人,才能体察到洋溢于其他对象中的生命,惟有自己能自内心深处焕发出光彩来的人, 才能欣赏到其他心灵中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唐)李白.李白选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唐)杜甫.杜诗详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叶嘉莹.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3).

[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猜你喜欢
友善杜甫李白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