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构建

2021-02-27 13:46王丽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信仰马克思主义

王丽

(泉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精神家园不仅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概念,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安顿人们的心灵。精神家园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四个方面。“信仰是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1]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如何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时代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肩负着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价值观大震荡的时代,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对我国的前途命运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大学生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者,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立的,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2]身处社会转型中国的大学生,既是重大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是影响者。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着风险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出现新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遏制我国发展的花样不断翻新。在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应选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化解大学生思想困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宏伟大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一直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坚定信念,化解思想困惑。

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困境

“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4]这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希冀和呼唤。当代大学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但事实上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与这一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比重低

有关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数据显示:21.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6.6%的人信仰“宗教”,26.5%的人“有信仰,但是说不清楚”,37.8%“没有信仰”,7.9%“不清楚”。[5]同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6]:信仰“马克思主义”占27.4%,信仰“佛教”占10%,信仰“基督教”占5.8%,选择信仰“其他”占56.3%。对于身边有信仰的学生大多信仰什么的调查,23.2%选择“马克思主义”,13.7%选择“佛教”,23.7%选择“基督教”,25.3%选择“其他”。从调查结果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比重整体偏低,缺失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信仰多元化

当前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信仰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点。除马克思主义信仰外,存在诸如上帝、金钱、迷信等大量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出现信仰的交叉或对立。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较高,但“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多元价值观发展的极端之一就是虚无主义,价值判断失去对错标准,精神处于“真空”状态;或者全盘否定价值,对主流价值观不认同,放弃理想信仰,精神家园失去支撑。

(三)大学生信仰世俗化

当前大学生主体是“00后”,生长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新世纪,重视物质利益,信仰呈现明显的世俗化特点。具体表现为:过度追求个人主义、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淡化政治信仰。大学生精神生活“物化”,出现“浮躁”“迷茫”“孤独”等“亚健康”精神问题。

大学生“心态浮躁”“情感疏离”“急功近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安全感”“快乐感”和“幸福感”越来越缺乏,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出现了新问题,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困顿造成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失落。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失落的主要原因

(一)全球化的冲击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对于我国大学生信仰的养成不乏消极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左右着全球化进程,社会主义国家相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还处于落后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感召力逐步削弱。伴随经济一体化而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冲击,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传导引起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作用使得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出现许多不和谐的杂音、噪音。市场经济主体多元性容易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滋生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使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困惑;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风气败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收入分配、就业、保障等不公正现象,引发大学生思想混乱,影响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三)互联网的新挑战

当前,随着互联网传播媒介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这种新传媒最大、最密切的用户,互联网的正向激励和负面影响双重作用相互交错,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接受和发布信息的空间,充实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不良信息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各种社会思潮获得新的传播渠道,乘机而入的西方价值观对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负面污染,冲击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高校信仰教育的弱化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直接影响其精神家园的构建。部分高校办学的功利性过强,忽视了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信仰的养成,对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渠道,但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性不足,课堂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方法落伍,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使部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教育力度和效果不强。

(五)大学生自身的局限

新时代大学生主体大多是“00后”新生代,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自我意识强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大学生正处于心智成熟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的多元化、世俗化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存空间有限,甚至被挤占。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人生阅历较浅,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这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提供了现实的温床。

四、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先进代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建设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大学时期是个人走向成熟、信仰确立的阶段,大学生出现信仰问题是正常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一)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主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这是推进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构建持续有效进行的重中之重。一是高校必须着力解决意识形态工作虚化、弱化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动性。高校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构建,引领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高校要根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构建的现实需要,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形成浓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氛围,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文化、社团文化等校园文化中,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提高思政课在信仰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构建的关键,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八个“统一”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塑新时代大学生信仰。三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引路人”作用。面对新时代信息化浪潮影响下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愈来愈艰巨。思政课教师是为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体力量,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7]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响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教师魅力感染大学生,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信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持久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优化社会精神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构建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主流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应消除各种不良社会文化,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构建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现实环境。一是加强党风建设。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做好表率。二是深化政治经济改革,推动逐步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三是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控和管理,遏制各种消极、腐朽文化的传播,匡正社会文化价值引导。特别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的形式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

(三)发挥大学生自身主体能动性

大学生是其精神家园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构建的关键是需要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确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敢于实践,积极主动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构建实践中。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9]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精神家园,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