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山羊(罗源下廪羊类群)品种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1-02-27 16:01陈仰兴福建省罗源县畜牧站福建罗源350600
福建畜牧兽医 2021年5期
关键词:保种类群公羊

陈仰兴 福建省罗源县畜牧站 福建罗源 350600

1 罗源下廪羊类群的发展历史与概况

1.1 历史起源与特点[1]罗源下廪羊类群历史悠久,据1998年11月第一版《罗源县志》记载:罗源下廪羊类群主产于罗源县的碧里乡和鉴江镇,其肉质鲜嫩、膻味少,为罗源著名特产之一。其特点为成熟早、适应性强,母羊3.5月龄性成熟,年产1.5胎。

1.2 习性 罗源下廪羊嘴较窄、嘴唇薄而灵活,牙齿锋利,能啃食地面的短草,喜食细叶小草、羊茅和灌木嫩枝等;饲草饲料原料广泛,如多种牧草、灌木、农副产品及禾谷类籽实等均能利用。罗源下廪羊类群喜群居,驱赶时有跟“头羊”的行为,爱洁净,活泼好动,善于攀登崎岖山路,耐寒怕热,忌潮湿。

1.3 主产地自然条件概况 主产地在罗源县碧里乡、鉴江镇,广泛分布于罗源县、连江县、宁德蕉城区和霞浦县东冲半岛。分布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依山临海、海岸线绵长、山峦起伏,年均降雨量1 645 mm,年均气温19℃,相对湿度78%,霜期46 d。

1.4 下廪羊类群在碧里乡的饲养变化情况 “文革”期间,碧里乡下廪羊饲养数目在5 000~6 000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的饲养积极性提高,1982年全乡饲养量增加到15 198只。据统计,全乡12个行政村,存栏量在2 000~3 000只的有碧里、西洋和连沃3个行政村;存栏量在1 000~2 000只的有牛坑与溪边2个行政村;存栏量在600~1 000只的有7个行政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养殖业逐渐弱化,下廪羊的养殖量不断减少,饲养量长期徘徊在3 000~5 000只。

1.5 养殖模式 多为散户分散养殖,饲养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半天舍饲,半天放牧,该模式饲养量相对多些。第二种是半天舍饲,半天系牧,系牧为养殖户在午后牵上饲养的母羊(一般3~5只),母羊项圈系上一段长绳子,绳子末端系上钢条,到达系牧的场地,将钢条插入地里,让羊定点在以该绳子长为半径所设定的范围内采食,期间可根据绳子的长短、牧草的情况更换地点;养殖户在放养期间收集灌木或草带回,供羊晚上和第二天上午采食,剩下的枝条打捆晾干作柴火用,俗称'养羊连带柴'。第三种是厩养,即圈养,羊厩整体似高脚楼,面积不大,圈养多在10只以下。三种养殖模式的舍内都挂有盐筒,养殖户田间劳作时有带竹木枝条或牧草回家投喂的习惯。

2 罗源下廪羊类群的特征特性[2]

2.1 体貌特征 外貌清秀,头略呈三角形,额平、颈细、耳薄小、耳端尖、耳廓外圈褐色,两耳向前倾立;公羊、母羊均有深灰色角,呈倒八字且向后转外侧弯曲;颜面和鼻梁上部有三角形的黑毛区,称之为“乌面”;从颈脊向后延伸有一带状黑毛,称为“乌龙脊”;体躯呈长方形,胸宽、背腰平直、尻斜,尾短且上翘;四肢后侧、腹部和尻部为灰白色;四肢细短,蹄为黑色,腕、跗关节及以下部位为黑褐色,称为“乌膝”;多数羊自两角根部有两条白色毛带向前延伸到面颊;毛粗短、光亮,颈、肋和腹两侧被毛为灰褐色、褐色或青褐色,以灰褐色居多;皮肤青色,俗称“青皮羊”;公母羊颔下均有胡须,部分羊在颈部有肉垂,多为颈部两侧对称,也有颈部单边生长者;壮年公羊额部、鬐甲部、肩前部以及膝、跗关节以上部位簇生浓密长毛,颜色随年龄增长变深变黑。

2.2 生长性能 羔羊出生时体重1.5~2.0 kg,1月龄为3.5~4.0 kg,周岁母羊体重16~23 kg,周岁公羊体重18~25 kg,屠宰率为50%左右(带皮),肉质鲜美,膻味较低。

2.3 繁殖性能 公羊、母羊分别在7月龄、6月龄进入性成熟期。公羊性欲旺盛,配种能力强。母羊发情持续期为2 d,发情周期约为20 d,年产仔1.5胎。每胎双羔率70%~80%,单羔率15%,三羔率低。双羔成活率约90%,三羔成活率约75%。

3 罗源下廪羊类群的保护现状

3.1 存栏量与体况 罗源县域内山羊存栏11 000余只,其中“纯种”罗源下廪羊类群并不多,多被南江黄羊杂交。新罗源下廪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福清山羊保种场)存栏下廪羊类群260余只,其中种公羊20多只,生产母羊150多只。产区内的罗源下廪羊类群,由于缺少选种选配,出现品种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体高、体长、胸围等特性都有下降趋势,体型有所变小,体况与精神面貌也变差。

3.2 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户对下廪羊的饲养管理远不如前。为保证羊群吃饱吃好,以前农户将枝叶与牧草打捆带回予以投喂舍饲羊群,如今已经慢慢变少了。断肠草被称为罗源下廪羊的“人参”,可改善羊的肉质,近年来有人大量收购断肠草灰,主产区山上的断肠草被大量采挖,目前近乎绝迹。

4 罗源下廪羊类群的发展对策

4.1 建立保护区,政策助力下廪羊保种工作 一方面保种工作很大程度上承担的是国家责任,尽的是社会义务,客观上需要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采取就地保护区保种是自然生态环境与生物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统一性的完美结合,是畜禽品种保种的有效方法。因此,建议在主产区碧里乡和鉴江镇建立罗源下廪羊类群保护区,成立保种工作的组织机构,禁止其它品种的山羊引进该保护区域进行经济杂交。同时,与养羊户签订保种协议,给保种羊予以一定经济补助。确定保护区保种羊的标准要求、保种头数和补助标准,扩大群体,制定配种计划和选留淘汰制度等。保护区所在乡镇畜牧兽医站要指派专人负责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

4.2 以保种为前提,建立健全良种保护选育基地福清山羊(罗源下廪羊类群)属于我省优良地方品种,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品种质量和增加纯种羊数量。在传统养殖区进行提纯复壮,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特别是应在保种的前提下,开展品种选育,不断提高各项性能,使该品种资源真正得到延伸和保护。同时建立种羊配种点,负责种公羊的选种、培育、后裔测定、淘汰劣种公羊,逐渐形成一个以种羊核心群繁育基地控制下的群众性选种、育种繁育体系。联合有关科研院校、业务主管部门,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建立山羊基因库,通过保存基因库的方法保存该优良品种的遗传资源。

4.3 保种和开发有机结合,促进下廪羊朝产业化发展 保种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下廪羊属于肉用型山羊,大力发展羊肉产业,迫切需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在加大羊肉产量的同时,还应在产品开发、包装、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开拓羊肉市场,力争创出“下廪羊”羊肉品牌,有效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 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4.4.1 充分挖掘当地饲料资源,开发混合青贮及全混合日粮(TMR)饲料 充分挖掘利用茭白叶、笋壳、花卉枝、菌糠、酒糟、啤酒糟等非常规饲料原料,开发混合青贮及TMR饲料。做好饲料营养平衡工作,确保羊群营养平衡,充分发挥草食动物优势,变草为肉,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4.4.2 使用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含有大量有益菌,可以产生肽类抗菌物质抑制病菌的生长,同时合成包括B族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并且具有良好的改善肉质、替抗和除臭功能,是实施品牌培育行动、推行现代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建设美丽牧场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4.4.3 推广种草养羊 在养羊生产中,应积极推行种草养羊,可以利用农村的荒山荒地和冬闲田地,种植优质牧草,如巨菌草、甜象草、苏丹草、甜高粱等,每公顷产草量可达200 t以上,按每只羊年用草量1 t计算,每公顷可养羊200只以上。推广应用种草、收草、铡(揉)草、粉碎、搅拌、喂料、打捆包膜等机械设备,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4.4.4 羔羊提前补乳补料,提高羔羊成活率 提早补乳补料,有利于提高羔羊成活率与生产性能。同时补充营养物质,特别是添加满足生长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防止羔羊营养不良、羔羊白肌病等,也有利于减少妊娠期母羊流产与死胎等常见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4.4.5 做好免疫接种与寄生虫防治工作 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羊传染病的主要措施,预防接种时应根据周边疫情和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运用正确的免疫方法和选择优质疫苗。疫苗严格按要求进行运输、保存和使用,做好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痘、小反刍兽疫和口蹄疫等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另外,应该定期轮换使用广谱驱虫药对常见寄生虫病进行有效防治。

猜你喜欢
保种类群公羊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提高种公羊繁殖力的几项措施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功能类群分析呼兰河口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夷陵黄牛的保种及杂交改良利用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
200万元保种选育里岔黑猪
公羊触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