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珍珍执行主编在蒋民华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的发言

2021-02-28 13:50彭珍珍
人工晶体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蒋先生晶体人工

尊敬的汪老师、尊敬的樊校长、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非常感谢,在山东大学蒋院士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人工晶体学报》2021年第4期“纪念蒋民华先生逝世10周年”专题首发,我代表《人工晶体学报》做首发发言,我的发言题目是: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中国的人工晶体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人工晶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期间,以蒋民华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远见卓识和超前布局,以及忘我的工作,成就了中国的晶体事业,孕育了中国的晶体文化。蒋民华先生毕生致力于人工晶体研究,从KTP晶体助熔剂法生长,到DKDP亚稳相生长理论提出;从有机无机杂化晶体,到先进半导体晶体,从体块单晶到薄膜外延……,多领域研究的开创,多方向晶体产业布局,无不闪耀着智者的光芒和远见,犹如灯塔指引着后人。他亲自创建和领导了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的“育晶育人” 理念使山东大学成为我国晶体人才培育的摇篮。

《人工晶体学报》创刊于1972年,作为行业内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得到了众多老一辈科学家关心和支持。蒋先生更是身体力行,他曾任《人工晶体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时刻把期刊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践行“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他倡导会刊合一,积极组织会议和期刊,集中行业智慧办好《人工晶体学报》。先生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0多年间,《人工晶体学报》保持快速发展,成功进入EI检索数据库。2002年《人工晶体学报》创刊30周年之际,先生亲笔题写“晶体学报,三十而立,辛勤耕耘,不断升值”的贺词,并专门撰写了 “人工晶体发展动向的探讨”作为创刊30周年纪念专辑的开篇文章,文中预测未来晶体发展:“单晶生长向更大更完整和更难驾驭的方向发展、薄膜晶体的制备向材料和器件一体化方向发展、人工周期微结构和光子晶体、微米晶和纳米晶等”,这些预测在20年后的今天无一不成为现实,彰显先生的高瞻远瞩,而其中对智能晶体的展望则为人工晶体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期刊的使命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在新形势下,中央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人工晶体学报》作为老一辈科学家精心培育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特别是以祝世宁院士为主编的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以后,把传承中国晶体文化、促进晶体学术交流、繁荣中国晶体事业作为办刊的重要目标。值先生逝世十周年,《人工晶体学报》邀请王继扬教授担任名誉主编,陶绪堂、徐现刚、黄柏标、于浩海教授担任客座主编,精心策划和编辑了“纪念蒋民华先生逝世10周年”专题,深切缅怀和纪念先生在功能晶体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追思和学习他为中国晶体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专题分为“散忆”和“传承”两部分,其中“散忆”部分刊发三篇回忆文章,由王继扬教授、陶绪堂教授等亲笔撰写。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饱含深情回忆了蒋先生一生奉献中国晶体事业,“育晶育人”的点滴事迹,蒋先生崇高的人生境界和博大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正如王继扬教授在文中总结:“蒋先生一生光明磊落,博大精深,充满着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包含了他一心向党、为国为民的政治向心力,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的科学洞察力,团结拼搏、协作创新的人际凝聚力,奋勇向前、永不言败的科研战斗力,以及宽大包容、平易近人的领导亲和力。” 希望文中所述对广大科技人员和青年学者有所启迪。“传承”部分刊发18篇学术论文,论文方向主要集中于先生开创和布局的晶体研究和产业方向,包括有机无机杂化、激光与非线性、第三代半导体晶体、铁电压电晶体,以及晶体生长理论等,刊载《熔体法生长大尺寸有机晶体》《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的研究进展》《以晶体生长原理重塑蚕丝柔性材料世界的未来》《无序激光晶体及其超快激光研究进展》等领域著名专家撰写的一批优秀综述、快报和研究论文,间或插入有关企业介绍或实验室发展历程等,以其最新发展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些努力,让先生的精神和风范得到传承和弘扬!

先生遗风,山高水长!

彭珍珍

2021年5月于山东大学

猜你喜欢
蒋先生晶体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人工,天然,合成
在“蒋维崧先生塑像落成式暨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九十六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缅怀蒋维崧先生
人工“美颜”
离婚又复婚,财产怎么分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蒋介石的幕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