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1-03-01 23:52王秀龙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8期
关键词:教育问题心理健康

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留守女童不仅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还是学者们研究的社会热点议题之一。文章以留守女童概念为切入点,厘清留守女童的发展演变,总结其存在问题,探寻问题解决路径,助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留守女童;教育问题;心理健康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城鄉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这使得父母与子女间的共享空间缩小和共享时间缩短,离多聚少现象更为明显,留守儿童问题愈发凸显,留守女童问题尤为突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女童人口总量呈增长趋势。近年来,留守女童问题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主要从厘清概念、总结其存在问题,探寻问题化解的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留守女童概念的厘清

随着学者对留守女童的关注不断深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虽然留守儿童概念提出已有二十多年,但对留守女童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认识。

首先,关于留守女童概念的最初界定。“留守儿童”最早见于一张在1994年《瞭望》发表的《留守儿童》一文,主要是指父母在海外读书或劳务输出,由祖辈代为抚养的孩子。当然在这里概念中也包括留守女童。随后,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留守女童含义的界定也有所各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中认为,留守女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①的女童(6-16岁)。众多学者对留守女童含义中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的女童应归入留守女童,而关于留守女童年龄的界定还存在一些争论,一些研究者持有不同观点。

其次,进入新时代后,官方对留守女童的界定愈发明确。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此报告可知,留守女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②女童,并把女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提出,留守女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③的女童。至此,留守女童才有了最为权威的界定。这是本文行文的重要前提,并为今后深入该领域研究、开展实地调研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二、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

虽然众多研究者对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予以梳理、概括、总结,但围绕行文中心和调研实际,本文主要涉及两大问题: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一)教育问题

当前我国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近些年,通过新闻报道、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方式,我们看到留守女童在教育方面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梳理归纳留守女童出现问题的诸多原因中,最主要因素为缺失父母教育和缺乏家庭温暖。而这些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根源在于留守女童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并在留守女童父母外出调研数据中予以体现。数据结果表明,留守女童的“爸爸外出”占53.9%,“妈妈外出”占12.4%,“爸妈都外出”占33.7%。这表明留守女童的父亲是单位家庭中外出挣钱养家的主力,同时,父母双方都外出占比也比较高。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严重影响了女童与父母的亲子联结,使得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留守女童身上比较凸显,易于其在价值观、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偏差,产生思想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如一些外出打工的家长意识到对女童关爱不够,出于补偿心理,故他们比较注重物质满足。这种做法易使留守女童形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的倾向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女童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还要培养自律能力和增强道德责任。但实际上,有些留守女童因亲子教育缺失、学习环境的变迁、学习过程缺乏监督和学习动机发生改变,也会引发其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据调研显示,小学生阶段,留守女童缺乏家人辅导导致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比例较大,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初中阶段,留守女童因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有些女童沾染不良行为,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明显。

(二)心理健康问题

因要面对更多的自我判断和独立决策,加上思念父母等因素,留守女童有更多的心理困扰和更大的心理压力。有些留守女童因缺失父母的陪伴与指导而无法化解压力,渐变演化为学习焦虑、做事冲动、偏激、孤独等心理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与非留守女童相比,留守女童在父母外出时心理问题表现凸显(见表-1)。

上表表明:在父母外出情况下,与非留守女童相比,留守女童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比较突出,其中,在父母都外出情况下占比最大且表现最为突出,母亲外出次之,父亲外出再次之。歌路营公益组织发布《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曾提出,留守女童抑郁风险的比率呈现出“父母都外出”>“仅母亲外出”>“仅父亲外出”>“父母都在家”的趋势。父母都外出对留守女童心理健康影响最大,母亲外出对女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父亲外出。虽然当前一些农村留守女童存在孤独委屈、自卑、逆反攻击、焦虑不安、怨恨父母情绪等情绪问题,易发悲观主义倾向,他们不希望重复父母的路,却找不到通往将来的出路④。还有部分留守女童存在内向自卑、自我封闭、脾气暴躁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据调研数据表明,有62.1%的留守女童体现出任性、内向、孤独、恐惧,与父母长期分离使得他们更加暴躁或自卑,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偏低。《中国留守女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强调,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在自我意识上存在严重的自卑感的同时又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其情绪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女童,且年龄越小该问题愈突出,女童比男童更突出。中国留守女童“心理危险系数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从东到西明显上升,其中西北地区最为严重”。⑤由于留守女童长期缺乏亲子交流和家庭关怀,会导致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问题,易于出现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⑥

此外,一些留守女童因缺乏父母的陪伴无力抵御来自外界的“凶险”,如意外伤害、被性侵等。“我国每年有约20万0岁-14岁女童因意外伤害死亡,占女童死亡总数的26.1%。”⑦“女童保护”发布《2016年性侵女童案件统计及女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着重指出,“2016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女童案件的778人中,女童遭遇性侵人数为719人,占92.42%;男童遭遇性侵人数为59人,占比7.58%。”⑧该调查报告中的男童、女童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其中,数据显示男童也存在被性侵问题,且更具隐蔽性,也存在相关法律的缺失问题。通过对留守女童被性侵案例统计数据分析,留守女童被性侵案件数量农村远大于城镇,且熟人作案超七成,施害人绝大多数为男性。近些年发生的留守女童被性侵案件,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家长的防范意识淡薄,对留守女童系统防性侵教育缺失以及留守女童对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等。

三、化解留守女童问题的对策探究

留守女童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关键期的社会性问题。关于留守女童问题的化解路径,本部分主要从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动留守女童相关立法工作,强化监护责任;发挥学校、家庭、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合力作用等方面展开探寻。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留守女童问题已成我国现阶段的重大社会性问题,应重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主导主抓,做好留守女童关爱服务工作总体规划,做好减少留守女童存量,遏制其增量,控制其变量的工作。首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留守女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女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其次,建立健全留守女童关爱服务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并制订考核具体指标体系,切实保证惠及留守女童的各项政策及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再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户籍藩篱,创造条件,争取让更多的留守女童有条件与在外务工父母生活在一起。如广州为外来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从2015学年开始,为符合条件的学生购买学位免费就读。当前解决留守女童问题根本在于剥离与户籍相关城乡相异的制度,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健全留守女童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护责任

当前,我们立法机关要与时俱进地完善留守女童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约束机制,注重监护制度实施,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注重“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⑨,建立健全留守女童服务机制,着重强化对其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升留守女童父母的监护意识和责任,加大对留守女童的监护力度。

(三)加快学校、家庭、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深度融合,发挥合力作用

1.强化学校教育功能。首先,健全学校留守女童登记全覆盖制度。在每次新学期伊始,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登记,及时建立留守女童档案,准确把握学生及其父母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数据支撑。其次,健全家长、学校、社会三者畅通的联络机制。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便利的通讯手段,学校创设条件让家长、留守女童和学校保持联系,如河南项城昌福学校为留守女童联系父母提供免费电话。再次,明确学校在留守女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系统防性侵教育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2.注重家庭教育功能。无论政府、学校和社会做的工作再多,都无法替代父母的监护、教育和亲情角色及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在女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对外出务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提出具体要求。一方面,“家庭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心理有直接的影响。……让家长认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孩子”,⑩若发现其心理问题,家长可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或技巧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重视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如外出父母应做到与子女的常联系和多沟通,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有的放矢地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帮扶疏解心理疑惑。与此同时,家长也要着重提升留守女童的防范意识,注重对其开展系统防性侵教育,提供其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保障其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助力留守女童健康成长。

3.注重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关爱服务优势的发挥。首先,“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11,为留守女童提供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工作。如共青团、妇联、村委会,共建留守女童监护体系、女童权益维护中心等,并为学校配备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关爱服务活动。其次,推动社会力量多方位参与,“加快孵化培育社工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民政等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家庭”12,开展留守女童监护指导、行为矫正等提供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通过依法减免税费优惠政策,激发和吸引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举办留守女童托管服务机构,形成全社会、全民关爱留守女童的良好氛围。

为有效化解留守女童问题,不仅要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府职责,健全留守儿童法律法规体系,也要注重学校、家庭、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深度融合,形成关爱和服务留守女童的合力,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课题是民政部培训中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情况调查》(sgydy2016-3)的阶段性成果。

注:

①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

②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文)[EB/OL].人民网: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2013年05月10日.

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M] .2016 年,第3辑:总第229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137.

④孟筱,张铁军.农村留守儿童情绪特点及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03):66.-67.

⑤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J].中国青年,2015,(14):40.

⑥刘深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基于河南省宁陵县L镇的调查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7.

⑦ 每年20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中国孩子亟需补上急救课[R].中国妇女报,2016年9月19日.

⑧女童保护基金.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R].2017年3月2日。

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探索有偿代理监护[N].西安日报. 2014年1月18日,第02版.

⑩邵昌玉.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人民论坛,2011,(26):177.

1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M]. 2016 年,第3輯:总第229辑.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6:140.

1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M]. 2016 年,第3辑:总第229辑.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6:140.

作者简介:

王秀龙(1978年—),男,汉族,山东人,研究生学历,讲师,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留守儿童。

猜你喜欢
教育问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班主任的对策分析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