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树名果”到寻常:谈石榴在中国的发展

2021-03-01 23:52邱潇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8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丝绸之路种植

摘 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伴随着人员的往来,诸多外来物种也随之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并逐渐推广,丰富了中国物种的多样性。与此同时,许多外来物种在融入中国的同时,被发掘出许多新的利用方式,甚至在文化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被赋予了新的意象。石榴作为通过丝路传入外来物种之一,在中国深受喜爱,因而以石榴为例,关注其传入中国和逐渐推广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石榴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其利用方式也日渐增多,特别是中医对其也有了深入的认识。此外,石榴在传入前就已被赋予的多子、丰收的文化意象也在中国得到了认可。但其在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下,石榴又被赋予了新的、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意象。石榴作为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发展,是丝绸之路上众多外来物种在中国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石榴;丝绸之路;种植;利用方式;文化意象

自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其成为了两汉至隋唐时期古代中国与西方交流沟通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外使臣、商人络绎不绝,人员的流动也带动了商品、物种、文化的流动,许多新奇的物品、物种等涌入中国,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今天日常生活中寻常可见之物,例如葡萄、石榴、核桃、棉花等,实则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伴随着物种的传播,物种所携带的文化符号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或引起认同,或反对,又或延伸出新的解读,带来了文化的沟通和碰撞。

石榴作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物种之一,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种植,并颇受人们喜爱,还被赋予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可谓是外来物种中的佼佼者。笔者拟以石榴为例,关注其在中国的种植和发展,以及石榴在文化中的作用,推知丝绸之路在物种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石榴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推广

石榴原产于西亚,在汉代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先在长安、洛阳种植,一度被认为是“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①,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寻常可见的果木。在古代,石榴又有“安石榴”、“若留”、“涂林”、“天浆”、“金罂”(五代史避钱镠讳)等多个称呼。

石榴的传入,一般人们将其归功于张骞,“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熟(石)榴也。”② 但是在《汉书》中并未有张骞引入石榴的相关记载,这可能是后人的美化,将这一成就归于了丝路的开通者张骞身上,而实际的传播者可能是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旅。但石榴在汉代传入中国这一时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汉代诗赋中有关于石榴的记载,如张衡《南都赋》在写南都园圃时有提到“若留”,“若其园圃,则有蓼蕺蘘荷,藷蔗姜?,菥蓂芋瓜。乃有樱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枣若留,穰橙邓橘。”③ 此外,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也有关于石榴的记载,其“果实菜谷禁忌并治”部分提到“安石榴不可多食,伤人肺”④。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石榴还是较为了解的。因而,石榴在汉代时已经传入中国,但此时石榴种植范围主要集中在长安和洛阳,并未见其他地区由种植石榴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榴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邺城正是在这一时段内有了种植石榴的记载。陆翙的《邺中记》有言:“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碗盏,其味不酸。”⑤ 除了在北方开始扩大种植外,石榴也开始在南方种植,《宋书·符瑞志》记载:“晋安帝隆安三年,武陵临沅献安石榴,一蒂六实。”⑥ 此外,在石榴种植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其种植方法进行了总结,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斩令长一尺半,八九枝共为一窠,烧下头二寸(不烧则漏汁矣)。掘圆坑深一尺七寸,口径尺。竖枝于坑畔(环口布枝,令匀调也)。置枯骨礓石于枝间(骨石此是树性所宜),下土筑之。一重土,一重骨石,平坎之(其土令没枝头一寸许也)水浇常令润泽。既生,又以骨石布其根下,则科圆滋茂可爱(若孤根独立者,虽生亦不佳)。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二月初解放。若不能得多枝者,取一长条,圆屈如牛拘而横埋之,亦得,然不及上法根强早成。其拘中,亦安骨石。其斫根裁者,亦圆布之,安骨石于其中也。⑦

随着石榴的广泛种植,在此时涌现出了大量关于赞美石榴的诗文,例如潘尼的《安石榴赋》、潘岳的《河阳庭前安石榴赋》、傅玄的《安石榴赋》等。

隋唐时期,石榴广泛种植,遍及各地,出现了“榴花遍近郊”的盛况。隋朝在营建东都时,种植了大量石榴,“开大道对端门,名端门街,一名天津街,阔一百步。道旁植樱桃、石榴两行,自端门至建国门,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为御道,通泉流渠,南临洛水。”⑧ 此外,在唐诗中也多有涉及石榴的描写,例如张谔的《岐王山亭》:“王家傍绿池,春色正相宜。岂有楼台好,兼看草树奇。石榴天上叶,椰子日南枝。出入千门里,年年乐未移。”⑨ 李贺的《绿章封事》:“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⑩ 在诗人的笔下,石榴的倩影从王公显贵的宅邸到乡野小溪都能看到。

唐以后,石榴种植范围扩展到全国,出现了石榴遍地皆有的盛况,更多地区出现了重视石榴的记载。其次,人们还培育出了许多品种,例如千叶石榴、粉红石榴、黄石榴、青皮石榴、水晶漿榴、朱皮石榴、重台石榴等,石榴培育技术不断提高。

二、对石榴的利用

石榴果实色彩绚丽、籽粒晶莹、味道甘美、营养价值高,同时,石榴花期长,花朵鲜艳,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在石榴种植范围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石榴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增加。

石榴在传入初期是作为一种观赏性花木,因其树形优雅,初春枝叶碧绿,入夏后红花似火,秋日硕果累累,故以其华实之美深受人们喜爱。应贞的《安石榴赋》序中就道出了石榴树惹人喜爱的原因,“余往日职在中书时,直庐前有安石榴树,枝叶既盛,华实甚茂,为之作赋。”11 此后,随着石榴的广泛种植,文士们也留下了大量讴歌石榴形象之美的诗赋。

除了花叶之美,石榴果实的甜美也是其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例如皮日休的《石榴歌》就对石榴果实味道极力赞美,“萧娘出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12 石榴除了鲜食,在还可酿酒,梁元帝《赋得石榴诗》有言:“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13 石榴酒味道酸甜,颇受人们喜爱。此外,石榴还可作羹,制作饮料等,石榴羹更是佛家颇受推崇的养身膳食。

除却观赏、食用,石榴还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其根茎花叶和果实都能入药。随着人们对石榴的了解加深,中医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也不断深入,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苏颂的《食疗本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都有涉及对石榴药性的论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进行了系统总结,对酸石榴的果实、果皮、根、花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记载了相关药方。14 值得注意的是,医家认为酸石榴比甜石榴更适合入药,甜石榴虽然也有医药价值,但有副作用,陶弘景说它“味甘、酸,无毒,主咽燥渴。损人肺,不可多食。”15

石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凭借其优雅的外形和鲜美的果实深受人们夸赞,在各地广泛种植,人们对其的认知不断深入,又被人们发掘出了许多新的利用方式,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甚至还在中国文化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三、石榴的文化意象

丝绸之路不仅仅将石榴作为一种物种传入中国,同时,石榴在原产地西亚被赋予的文化意义也随之传入。物种的文化意义一般与其属性有关,如石榴多籽,花色鲜艳,因而人们将其看作是丰收、多子的吉祥象征。而石榴这种代表着美好的文化意象,早在其传入中国前就已经体现在其他地区文化中了。波斯人因为石榴籽粒晶莹,故将其作为丰收、多子的象征,并将石榴树看作是“太阳的圣树”。其次,波斯人崇拜的安娜希塔女神,手执石榴象征丰收,在萨珊波斯的金银器上常有她的身影。而在阿拉伯人的婚礼上,石榴又被赋予了“多子”、“忠诚”的特殊寓意。

石榴象征丰收、多子、吉祥的文化意象也伴随着石榴物种传入中国。特别是石榴多籽,与中国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相契合,因而中国人也将石榴作为多子的象征。例如,北朝时期,“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帝大喜,诏收‘还卿将来’。”16 到了唐代,结婚盛行赠送石榴,寓意“多生贵子”。

值得注意的是,石榴多子、丰收的象征在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形成,远晚于西亚地区,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伴随石榴传播而传入中国的新观念。可见,丝绸之路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员、商品、物种的交流传播,在这些背后,还裹挟着无数的观念、文化的交流传播。

自石榴传入中国,便以其花叶树形之美俘获了文人的情感,饱受文人赞誉。在文人的笔下,石榴被赋予了新的人格化的情感和意象。

随着石榴的广泛种植,文人在赞美石榴外形之美的同时,也开始歌咏石榴内在的品质。如江淹的《石榴颂》写到:“缥叶翠萼,红华绛采,炤烈泉石,芬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改。”17 这不仅描述了石榴树的外形之美,还赞美了石榴树经霜不改的坚韧品格。这种品格与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坚韧、坚贞的节操相契合,因而石榴树也被文人赋予了“君子”之风。后来,文人又从石榴的外来身份和开花晚于其他花木等产生联想,将自己的遭遇与石榴的命运联系起来,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掾时,写下了《感石榴二十韵》,借石榴树表达了被贬失意的痛苦,“唯我荆州见,怜君胡地赊。从教当路长,兼恣入檐斜。……非专爱颜色,同恨阻幽遐。滿眼思乡泪,相嗟亦自嗟。”18 石榴在文人笔下被拟人化,被赋予了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

石榴作为美的象征,也被用来赞美女性,例如于兰在《千叶石榴花》一诗中就将石榴花的娇美与佳人相提并论,“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东风。若教移在香闺畔,丁与佳人艳态同。”19 石榴喻示女性之美,女子的红裙也被比照成“石榴裙”,后来更是成了佳人、爱情的象征。石榴在中国的融入,不仅仅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意象。

石榴在汉代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在全国各地种植,深受人们喜爱。在石榴传入中国的同时,其象征着美好、丰收、多子的文化意象也随之传入,并得到认同。与此同时,石榴在中国独特的文化环境下,又衍生出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寄托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石榴文化在不同文明中的相同认同,展现出物种传播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而作为石榴传入中国的路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大动脉,更是承担了无数物种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责任,石榴不过是无数缩影中的其中之一而已。可以说,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种交换的旅行之路,更是艺术、文化的交流之路。

注:

1 (晋)潘尼:《安石榴赋》,(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0页。

2 (晋)陆机:《与弟陆云书》,(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0页。

3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南都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0-71页。

4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四库丛刊本。

5 (晋)陆翙:《邺中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6 《宋书》卷29《符瑞志下》,第836页。

7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8页。

8 (唐)杜宝撰、辛德勇辑校:《大业杂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9 (唐)彭定求等:《全唐诗》卷11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30页。

10 (唐)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9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396页。

11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1页。

12 (唐)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1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055页。

13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0页。

1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0,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1978年,第1782-1785页。

15 (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卷3,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309页。

16 《北史》卷56《魏收传》,第2033页。

17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2页。

18 (唐)元稹:《元稹集》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1页。

19 (唐)彭定求等:彭定求等:《全唐诗》卷82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289页。

作者简介:

邱潇,1996年3月,女,汉族,籍贯浙江湖州,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丝绸之路种植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甜玉米的种植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