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浅析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加快促进双循环格局的形成

2021-03-01 23:52刘哲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8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双循环

摘 要:在2020年4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领导人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缩影,直接影响着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繁荣的重要影响,从而更好的理解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双循环 ; 区域经济 ; 协调发展

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点”,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一系列的政策决议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显的尤为重要,其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上的重要作用必将为“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提供强大的经济动能。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我国自建国至改革开放前,采用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当时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薄弱并且分布不合理,另一方面又要面对西南、东北等不同方向威胁,采用均衡、合理的经济布局无论从国防,还是经济良性运转都可以说是我国最优的选择,但是随着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也暴露出了我国内地建设相对繁荣,但沿海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的问题。因此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考虑到我国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资金会向基础条件突出的地方倾斜,因此“六五”计划中,明确指出“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七五”计划更是提出“要加速东部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引发了区域之间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和摩擦,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的情况,因此,在“八五”计划中,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和合理布局生产力”,拉开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幕。随后,陆续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并且在2007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强调,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各有特色、有高有低,但不可改变的是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越来越紧密。东南部地区目前以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要引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力发展沿海经济,从而带动上游的西南部快速发展,西南地区以成渝经济圈为代表,着力发展水利设施,基建,特高压输电等项目,从资源供给上有力的支持了东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互补和联动态势;东北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宗旨,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构筑东北创新发展新格局、新优势,有效的巩固发展了工业基础,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生产保障;西北地区坚持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了城镇化的速度,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起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总体来说,东部发展迅速,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西部发展潜力巨大,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得益于我国强大的内需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面开花的健康局势,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畅通“双循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进,国际秩序面临新一轮的重构,经济全球化也日益受阻,外循环遇到了明显的阻力,国内大循环的意义越发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左右,发挥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战略作用,打通经济大循环。

面向未来,为了更好的服務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进一步构建区域发展战略体系,畅通经济“双循环”。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构建增长极到增长带的战略体系。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仍然十分突出,需要进一步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在政府层面打通其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机制,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打造结构不同的产业集群。

二是细化区域发展构架。当前我国提出了不少城市群、都市圈的概念,但是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协调联动还需进一步的细化,为了避免不同城市群之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的恶性竞争,可以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帮助城市群之间更好协同发展。

三是将转移支付立法。考虑到在我国目前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转移支付对于中部、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及依法治国的深入实施,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将转移支付这一重要的举措固定下来,保障区域之间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 江浩.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4(04)

[2]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1999

[3] 从均衡到协调: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J]段娟.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26(06)

[4]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J]. 杨小军,何京玲. 商业研究. 2009(05)

[5] 从“梯度推进”到“点区辐射”——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J]. 周兴茂,肖英.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6] 在非均衡发展战略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J]. 张宏斌,张龙平. 山东社会科学. 1997(02)

作者简介:

刘哲,男,汉族,河北武安,1990年4月3日,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