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参数与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预后情况的关系

2021-03-01 06:22黄文玉
医疗装备 2021年24期
关键词:肺段腺癌情况

黄文玉

厦门弘爱医院放射科 (福建厦门 361000)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肺腺癌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有效切除病灶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术后疾病复发的风险仍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缩短其生存时间,导致预后不良。因此,十分必要寻求可评估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预后情况的方法。相关研究表明,新生血管会为肿瘤生长提供所需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促进肿瘤浸润及转移,引起疾病复发[1]。CT灌注参数可量化反映局部血流灌注量的改变,明确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预后情况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88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47例;平均年龄(54.87±4.58)岁;平均肿瘤直径(2.29±0.40)mm;肿瘤TNM分期,Ⅰ期61例,Ⅱ期27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3]中肺腺癌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病理穿刺活检确诊;符合手术适应证,均首次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且治疗成功;术后均定期到院接受随访,获得24个月的随访结果;依从性好,精神正常,可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肺腺癌复发;入院前接受过中成药、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随访期间病死。

1.2 方法

1.2.1预后评估及分组方法

随访24个月,复发患者以术后复发作为研究终点,未复发患者以随访24个月作为研究终点;术后第1年每3个月到院复查1次,第2年每6个月到院复查1次,主要行X线、全身骨静态扫描、CT灌注成像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观察随访期间疾病复发情况,对有异常情况的患者经活检确诊,以复发为终点事件。将随访期间复发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反之,纳入预后良好组。

1.2.2CT灌注成像检查方法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术后每次到院复查时,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型64排CT进行检查,设置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100~150 mA,层厚为3 mm,层距为3 mm,矩阵为512×512,视野为380 mm;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放于头部上方,深呼吸后屏气,先对全肺进行常规平扫,然后选取肿瘤组织最大截面作为灌注扫描中心层面,自患者肘部静脉高压注入100 ml碘海醇注射液(GE Healthcare AS,国药准字J20160096,规格 300 mgI/ml×500 ml),并注射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管,在注射完毕后,延迟7 s启动灌注扫描,共扫描30个周期,将最终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处理,获得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CT灌注参数;以术后复发作为研究终点,以患者研究终点最后1次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比较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年龄、性别、平均肿瘤直径及肿瘤TNM分期等一般资料。(2)比较两组的CT灌注参数(BV、PS)。(3)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检验CT灌注参数评估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预后情况的价值,其中AUC>0.90表示评估价值较高,0.70~≤0.90表示有一定评估价值,0.50~≤0.70表示评估价值较低,<0.50表示无评估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预后情况

经为期24个月的随访,88例肺腺癌患者中预后不良16例(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72例(预后良好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CT灌注参数比较

预后不良组的BV、PS均大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T灌注参数比较

2.3 BV、PS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预后不良的价值

将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预后情况作为状态变量(1=预后不良,0=预后良好),将BV、PS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图1),结果显示,BV、PS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肺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08、0.790、0.848,均有一定评估价值,联合检测评估价值更高,且当BV、PS分别取4.665 ml/100 g、30.340 ml/(100 g·min)时,评估灵敏度分别为0.938、0.875,特异度分别为0.569、0.653,见表3。

表3 BV、PS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预后不良的价值

注:BV为血容量,PS为表面通透性

3 讨论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肺腺癌患者的常用手术方法,可在切除病灶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但术后复发的风险较高。刘洋等[4]的研究报道,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后疾病的复发率为18.20%。本研究结果显示,88例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后24个月的复发率为18.18%,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CT灌注成像可将对比剂流经肿瘤内部血管时CT信号的变化反映到相应参数中,可清晰显示病灶组织的血管分布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状况。恶性肿瘤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新生血管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及侵袭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推测CT灌注参数与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预后情况存在一定联系。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预后不良组的BV、PS均大于预后良好组,分析其原因在于,BV是血液在肿瘤细胞血管内的容量,可直接体现有功能的血管数量,当BV值较大时,表明血管数量较多,肿瘤细胞得到的氧分及营养物质较多,可促进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造成疾病复发,导致预后不良[5];PS是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血液自毛细血管向细胞间隙的单向传输速率,可反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及管壁通透性,当PS值较大时,提示肿瘤细胞血管内皮连接不完整,通透性较大,肿瘤细胞容易穿透血管,向周围组织侵袭及转移,造成疾病复发,最终导致预后不良[6]。经ROC曲线分析,BV、PS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肺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08、0.790、0.848,均有一定评估价值,且BV、PS分别取4.665 ml/100 g、30.340 ml/(100 g·min)时,可获得最佳评估价值,表明BV、PS对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综上所述,BV、PS与肺腺癌患者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预后存在一定联系,临床可通过CT灌注成像检查评估肺腺癌患者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预后情况。

猜你喜欢
肺段腺癌情况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HIF-1a和VEGF-A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