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灯照射对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

2021-03-01 06:22李艳
医疗装备 2021年24期
关键词:红外线患肢肢体

李艳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骨折指骨结构因受到创伤、暴力等出现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临床主要特征是骨畸形、活动异常以及骨擦音或是骨擦感,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1]。外科手术是治疗骨折患者的主要方式,以促进骨折愈合为目的,但患者术后易出现切口不愈合或愈合缓慢等情况,且部分患者术后早期会出现皮温升高、硬结、渗液等现象,若不及时予以干预,可导致切口及肺部感染,不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同时,骨折患者术后常伴随剧烈疼痛及肢体肿胀,加重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延缓了骨折愈合速度[2-3]。故需寻找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常规护理采用肢体康复训练等方式可改善肿胀及舒缓疼痛,但仍有一定局限性。红外线灯照射可透过表皮组织,充分作用于皮下、肌肉等组织,已在皮肤疾病、康复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效果[4]。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红外线灯照射对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6~73岁,平均(41.58±7.25)岁;骨折原因:车祸伤13例,摔伤11例,重物压砸伤6例;骨折部位:胫腓骨11例,股骨干8例,肱骨干5例,尺桡骨3例,桡骨2例,尺骨1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4岁,平均(42.23±7.36)岁;骨折原因:车祸伤14例,摔伤12例,重物压砸伤4例;骨折部位:胫腓骨10例,股骨干7例,肱骨干6例,尺桡骨4例,桡骨2例,尺骨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5]中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发生骨折至就诊时间为1~12 h;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术后感染者;脏器功能受损严重者;血液循环异常者;开放性骨折者;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抗感染、消肿止痛等常规护理措施,并于术后第2天首次行切口换药处理,采用聚维酮碘(贵州万顺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333,规格 5%)常规消毒,清洁创面,用单层75%乙醇敷料覆盖,加用无菌纱布棉垫包扎固定,之后隔日换药直至拆线;对于上肢骨折者,指导患者用患肢持握力器(深圳市力科达礼品厂,型号 LKD-136)用主观最大努力进行握拳运动,持续5 s后放松20 s,如此反复,10次为1组,4组/d;对于下肢骨折者,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屈伸运动,持续5 s后间歇20 s,10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红外线灯(广州康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 CQ-61)照射: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照射部位,红外线灯头功率为250~1 000 W,根据患者接受程度调整功率大小;首先预热红外线灯5 min,调整灯头与照射部位距离为35~55 cm,根据功率大小调整距离,以患者有舒适温热感为宜;再将温度计置于照射部位,控制温度在40~50 ℃,根据局部温度随时调整灯头距离,照射时需采用毛巾遮挡眼睛,以免烫伤;夏季照射时间为30 min/次,冬季照射时间为60 min/次,2次/d;照射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出冷汗、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照射。

两组均干预30 d。

1.3 观察指标

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无不适症状,生命体征正常;乙级愈合,切口处伴有部分炎症(红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丙级愈合,切口化脓感染,实验室检查示血白细胞异常,需切开引流。

肢体肿胀程度:Ⅰ级,轻度肿胀,存在皮纹;Ⅱ级,患肢较正常肢体的皮肤肿胀且皮纹消失;Ⅲ级,皮纹消失,局部疼痛明显,皮温明显升高且出现张力性水疱。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用标有0~10分的刻度尺量化疼痛度,0分为无痛,10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

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A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

3 讨论

骨折具有破坏性强、肢体肿胀、疼痛剧烈、肢体畸形等特点,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6]。手术作为一种诊疗性措施,术后难免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肢体胀痛等现象,从而加重患者的生理反应,诱发焦虑、恐惧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延缓患肢功能的康复进程。既往研究指出,红外线具有促进术后切口早期愈合,预防切口炎症反应的效果[7]。

骨折术后由于局部形成血肿,患者往往有较为剧烈的痛感,从而产生多种不良情绪及躯体症状,不利于其康复及身心健康[8]。红外线穿透性较强,应用红外线灯照射骨折部位,可加快局部血液流通,增强细胞活力,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从而起到修复组织细胞的作用;红外线所产生的热效应能够扩张血管,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消炎止痛。人体吸收红外线后,一部分转化为热效应,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释放舒血管活性物质,使血流加快,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切口周围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提高细胞再生能力,继而加速切口愈合。切口愈合需要胶原纤维的合成,红外线利用其强热作用穿入组织,引起照射部位温度升高,可促进纤维母细胞再生,增强组织修复及再生能力,利于肢体功能康复。红外线还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患肢肿胀程度,利于患者早期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肢体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红外线灯照射应用于骨折患者中,对于促进切口愈合,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具有正性作用。另外,在使用红外线时需密切关注局部温度,以免温度过高,局部皮肤出现痛感或烫伤,增加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红外线灯照射应用于骨折患者中效果良好,能够改善其肢体肿胀程度,最大程度减轻痛感,加速切口愈合。

猜你喜欢
红外线患肢肢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红外线控制自动水龙头的设计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