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改革创新打造审计融合发展高地

2021-03-01 09:16付林徐俊荆门市审计局
审计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融合

◆付林 徐俊/荆门市审计局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审计厅《关于推进全省审计工作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审计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效果迈进,荆门市审计局坚持以融合为路径,以创新为动力,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做到“条、块”“大、微”“内、外”兼顾兼融,有力推动了审计工作从松散型、碎片化、封闭式向紧密型、体系化、开放式发展转变,为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和更好服务区域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条”抓“块”统,多维度推进审计融合发展

(一)突出“条”形延伸,积极推进系统层级间资源禀赋相融合。一方面,自觉融入全国、全省审计“一盘棋”。以高度政治自觉,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审计委员会决策部署和上级审计机关工作要求,对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召开的重要会议、出台的重要文件、作出的重要安排,迅速学习传达、认真研究部署、坚决推动落实。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和述职制度,主动向省审计厅报送计划、报告、总结和要情。优先保障全国、全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实施,近三年,抽调精兵强将147人次,完成统一组织审计项目46个,红安扶贫审计、团风扶贫审计、民生大数据审计、孝南区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保康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13个项目查出重大案件线索,巴东县扶贫审计等4个项目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襄阳市医保基金审计、红安县扶贫资金审计等5个项目荣获全省质量评比表彰。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全市审计“一盘棋”。坚持审计项目统一组织、审计资源统一调配、优秀项目统一评比、审计质量统一检查、综合工作统一考核。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独具荆门特色的融合发展“四条路径”。一是大抓集团化规模培训。先后组织全市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到西南财大、南京审计大学、深圳市经理进修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大批次、集团化、大规模、集中式培训学习,累计办班4期,培训1280人次。二是力推公开化质量晾晒。每年选取2~3个重点审计项目在全市审计系统公开审理、质量亮晒,全方位接受大会公开审议,现场打分、现场点评、公开揭短亮丑,在压力传导中促进审计人员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倒逼提升审计质量。三是首创“交叉式”项目审理。打破地域界限,抽调全市审理人员在全市范围开展项目审理大交叉,既有效避免了思维定势,促进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又有效解决了“自己审自己”、基层审理力量不足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审理质效。三年来累计开展交叉审理项目35个,提出基础工作不规范、证据不充分、审计定性不准、引用法律法规不恰当等方面问题245个,提出修改完善意见300多条,有力促进了审计质量提升。四是构建“一对一”包联机制,一名市局班子成员包联一个县(市、区)审计局,建立起“定点包联、定期走访、定量解困”机制,要求每季度必须下基层走访一次,每年必须帮助解决1~2个实际困难。先后为基层审计机关解决了信息化建设滞后、领导班子队伍不强、编制数量不足等一批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此外,还面向全市开展审计铁军杯征文大赛、计算机审计等兴趣小组学习、审计经验做法集中交流展示、市优秀审计调研文章和信息宣传作品集结汇编等各种活动,全方位补短板、锻长板、强弱项,有力推动了市县审计上下一体、整体联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全市审计机关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全市5个县(市、区)审计局中就有4个跻身全省审计综合工作考核前10名,京山市审计局积分制考核“六双”模式创新、沙洋县审计局推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钟祥市审计局推行大科室制改革等10多项经验做法被广泛推广。

(二)突出“块”形壮大,积极推进审计职能发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融合。跳出狭隘的地域、部门职能思维定势看待审计工作的战略性调整,自觉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研判、谋划和推动审计工作,促进审计职能发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合拍、同频共振。近年来,紧扣“六稳”“六保”、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开展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紧扣“三大攻坚战”目标,扎实开展扶贫、金融和资源资产相关审计;紧扣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卫战、歼灭战,扎实开展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专项审计和监管;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开展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紧扣权力规范运行,扎实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审计,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仅2020年,全市审计机关共查出问题金额54亿余元,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19亿余元,移送案件线索40多项,共报送审计专报和审计报告157份,市县主要领导批示230多篇次,为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完善管理制度20多项。如针对审计揭示的全市分级诊疗政策执行、外诊、医保基金结算等方面的问题,市政府召开专题常务会议研究,不仅解决了3家医院医保基金欠款2亿余元的问题,填补了医疗经费缺口,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首诊、转诊和外诊的程序和要求,为解决“看病难”问题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二、抓“大”顾“微”,多层次推动审计融合发展

(一)宏观着眼,积极推进“四大融合”。一是推进审计事业发展与历史使命相融合。积极探索审计供给侧改革,围绕破解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产品供给不足、供给低效、供给错位等现实难题,研究提升供给质效、优化供给方式、完善供给体系的新路子新方法,促进审计“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有效协同,形成的调研报告荣获全省审计调研成果一等奖,被省厅门户网要闻、《荆门日报》等发表;积极推进投资审计转型发展,促成市政府出台《荆门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办法(试行)》,并配套印发《推进政府投资审计工作转型方案(十条)》,推进投资审计职责、制度、质量、能力、技术全方位转型,实现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单纯审价向提绩增效、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探索形成的政府投资审计“两全两分两双”新模式,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首肯,被省厅《审计工作通讯》印发推介;积极构建审计委员会统揽全局新格局,主动适应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变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市委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同时建立完善了市委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两个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审计委员会统揽全局的审计工作大格局日臻完善。二是推进审计工作与党建工作相融合。以打造“有思想敢担当的‘看门人’和‘守护者’”党建品牌为抓手,把党建元素和内容体现到审计工作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先后组建读书小组、计算机攻关小组、义工小组和突击队“四大载体”,成立乒乓球、篮球、瑜伽等9个兴趣小组,实施“无党员科室清零”行动,三年发展党员7名,力度空前,还出台《关于做好机关党支部工作的指导意见》《党支部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办法,切实推动党建工作由虚向实蜕变、由点向面拓展、由散向拢聚焦、由上向下延伸、由宽向严转变。持续推行“审计组+临时党小组”一线工作法,扎实开展“党员主题活动日+”系列活动,坚持审计组与临时党小组同步成立、业务开展与党建活动同步部署、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同步开展,党建工作与审计工作“1+1>2”效应不断放大。该局连续三年夺得全市“机关创品牌、支部创红旗、党员创五星”三创活动荣誉大满贯,“有思想敢担当的‘看门人’和‘守护者’”党建品牌连续三年入选全市“十佳党建品牌”,工作做法被《半月谈》《中国审计》《中国审计报》《湖北日报》等刊载。三是推进审计综合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严格执行审计项目“四同步”制度,坚持信息宣传、审计专报、案件线索、计算机方法及数据分析模型紧跟着项目走,要求四项指标任务与审计项目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完成,并纳入积分制重要指标内容同步考核,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同时,将计划统计工作深度融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做到有计划必有执行、有执行必有成果、有成果必有统计,还将理论调研成果作为项目实施的加分性指标,激励审计干部主动思考、潜心研究、提升层次、扩大成果,有力推动了审计业务工作与综合工作紧密衔接、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有效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四是推进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相融合。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紧紧围绕审计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式审计,承担的“审计绩效评估”、“打造湖北审计铁军的路径研究”等两个全省重大课题顺利结项;近三年全市审计机关累计有23篇调研报告和论文在全国、全省获奖,其中一等奖3篇;连续三年每年都有1篇论文成为全省唯一代表作品被中国审计学会论文集收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一盘棋”布局的探索与思考》一文荣获第四届全国青年审计论坛三等奖,原审计长胡泽君亲自为作者颁奖。

(二)微观入手,丰富“四大融合载体”。一是组建融合审计组。从“人格化”对待、组织化提升、精细化管理、立体化作战和专业化建设五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融合式审计组,通过“毛遂自荐”、公开竞争、公推公选、双向选择等方式,多维度、多角度优化审计组人员组合,实现财务、工程、计算机和法律等多专业融合,考虑成员间工作作风、个人性格、兴趣爱好投合,最大限度促进人岗相适,产生“混搭”效应。二是建立融合党支部。打破以综合性科室和业务性科室划分支部的界限,组建综合人员和业务人员相互嵌套的融合党支部,既破解了业务支部因党员长期赴外审计导致支部工作运转不畅等问题,又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跨界”交流和思想交流,为推进党建工作、综合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搭建融合大平台。将“智慧审计”理念融入审计分析平台建设,积极构建数据分析模块、预警监测模块及审计校验模块等相融合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对多个部门数据的一键采集、在线采集和即时采集。同时,利用模型分析、自助分析工具,积极对接政务办公系统,引入跨领域、跨层级、跨系统、多维度疑点数据分析模式,逐步实现了疑点生成由人工手动向程序自动转变、疑点核查由线下投送向线上直达转变,工作做法被《湖北审计通讯》推介。四是发展融合新技术。积极探索传统审计手段与大数据审计分析技术、各类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破解审计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难题,有效提升了审计查核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中,针对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类型多样、坐标系不一致的问题,探索将bigemap等各类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交叉融合、搭配使用,有效解决了审计人员对地理位置坐标系转换无法定位保障性住房现场的问题,该经验做法被推荐在审计署行业大会上交流。

三、通“内”达“外”,多方面推动审计融合发展

(一)向内挖潜,最大限度促进内部融合。一是促进内部资源整合。优化全市审计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分析、卫星遥感影像图斑对比、地理信息数据等方面的设备共建共管、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加强全市审计系统技术联合攻关,以此打破资源流通壁垒和审计查核制约瓶颈。二是促进管理制度吻合。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废改立释”,每年对100多项制度开展一次集中“会诊”和专项清理,有效解决了制度之间“打架”以及不衔接、不配套、不系统的问题,促进了管理制度更加系统完整、成熟定型、实用管用。坚持以“积分制”统揽各项考核,按照科室(局)、个人、审计项目三条轴线,划分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审计项目效能三大考核模块,细分三级指标80项,基本实现了工作任务、管理事项全覆盖。每年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指标体系和考核权重,及时修订分项考核办法,既确保考核的“指挥棒”导向更明、靶向更准,又确保各项考核有机衔接、无缝对接。还开发了积分制考核系统,实现了实时考核、动态考核、在线考核以及考核结果在线汇总、一键生成。三是促进多种方式结合。把“两统筹”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审计项目管理全过程,重点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单项审”与“结合审”相结合,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行政事业、农业、投资等专业审计内容融为一体,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多个项目,采取“一拖N”捆绑方式进行审计,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进点,集中取证、分类报告、分别处理,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二是“送达审”与“现场审”相结合,对资金量较少、适合账面审查的被审计单位,优先安排送达审计,对有疑问的事项和问题,分门别类记录在案,根据具体情况再深入到被审计单位,进行现场核实、取证和延伸调查,最大限度提质效、降成本;三是“线上审”与“线下审”相结合,采取“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连续多年对市直200多家预算单位开展大数据分析,还重点组织对市本级医保基金、市直所有医疗机构医疗经费等开展大数据审计,系统化分析疑点、查找漏洞,做到了线上、线下审计有机结合;四是“分级审”与“联合审”相结合,集中全市审计系统优势兵力实施“上下联动”的“大兵团式”作战,对扶贫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等重大项目开展联合审计,加强合力攻关,着重对上下层级之间重大资金分配、重点资金流向、重要项目实施等进行立面剖析、立体追踪,有效防止了审计上下脱节、审用脱节等问题。

(二)向外拓展,最大力度促进外部融合。一是与市委审计委员会及各种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融合。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沟通协调机制和联络员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荆门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形成了荆门独创的联合抓整改检查、联合抓整改考核、联合抓整改问责“三联合”工作机制,有效增强了整改工作合力。2020年,市本级通过加强审计整改,促进收缴财政资金2.67亿元、收回出借资金1.02亿元,督促拨付资金0.9亿元,有效发挥了审计“治已病、防未病”建设性作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联席会议作用,集中整合利用职能部门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推动审计与其他职能部门专业大融合、大共享、大整合。近年来,先后整合利用扶贫办、国土、环保、林业等职能部门的扶贫骨干、测绘测量骨干、矿产监管骨干等专业力量以及GPS定位测量仪、“林调通”、小型无人机等专业设备,有效缓解了审计在部分政策性、专业性较强领域力量不足的矛盾,为有效适应新时代审计发展新要求开辟了新的路径。二是与纪检监察等其他监督贯通融合。主动与市纪委监委建立计划共商、力量共助、信息共享、“门诊”共建、监督共进的“五共”机制,加强全方位的联动配合。在查处大案要案过程中,探索审计先行进驻机制,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精准“点穴”式监督核查提供准确“靶向”。加强巡审对接联动,在审计项目安排上充分征求巡察意见,选派3名审计骨干,常驻巡察一线,将各类审计发现的问题与巡察办充分共享,并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切实做到政治体检与经济体检“双剑合璧”。三是与内部审计相融合。积极整合内审力量资源,组建内审专家智库,先后有30余名内审优秀人才入选智库,参与各类审计40余人次,为缓解审计力量不足开辟了新通道。加强内审培训指导,先后深入内审单位开展专题培训10余场次,组织内审人员参与审计机关各类培训1000余人次,并深入开展全市内部审计优秀论文评选、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有效提高了内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激发了内审工作活力。深化内审成果利用,将内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审计监督重点,对重大违规屡查屡犯的问题,以及无视整改意见的单位或相关责任人员,及时移交、严肃处理、形成震慑。四是与社会审计相融合。加强社会审计资源整合,通过公开招标,积极组建社会中介机构备选库,入围中介机构21家,吸纳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等高层次人才参与审计130余人次。加强社会审计监管,组织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依法开展抽查核查,聚焦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严查舞弊行为和质量问题等,有效促进了社会审计机构依法诚信执业,有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投资审计抽审,对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的工程造价结算审计项目,加大抽审核查力度,二次审减工程造价资金3000余万元,并揭露和纠正了中介机构工程计量不实、高套项目单价、不按规范进行结算审核等问题,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五是与其他审计机关相融合。加强与先进地方审计机关深度交流互鉴,促进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拓展思路、共同发展,先后与上海长宁区、江苏盐城审计机关建立常态化对口联建机制,与西藏山南市审计局、新疆精河县审计局建立对口援建机制,赴武汉、襄阳、荆州、菏泽、潍坊等审计机关学习取经,为破解发展难题、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自身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智慧源泉。

[图片新闻]

黄石市审计局在该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聚焦市民出行“行路难、行车难”问题,通过审查资料、实地踏勘、比对工程图纸等方式,重点关注建设项目实施效果、工程质量、便民利民等情况,服务市民便捷出行,助力美好城市建设。图为审计人员在现场核查有轨电车正线配套道路立交工程建设情况。

(尹晓玲 叶晨曦 摄影报道)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探索农旅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
《融合》
“Judy’s&柏”融合餐厅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