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在促进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

2021-03-01 06:22关瑜
医疗装备 2021年24期
关键词:治疗仪偏瘫康复训练

关瑜

天津市海滨人民医院 (天津 30028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出现麻木、无力或出现意识障碍、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1]。康复训练作为常规治疗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单一应用见效慢,且患者难以长期坚持,应用效果不佳。目前,神经肌肉电刺激已成为国外治疗卒中偏瘫患者的一项较为成熟的康复技术。该技术可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患者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可加强其肌肉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在促进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2~80岁,平均(68.7±5.2)岁;病程6~22 d,平均(14.5±4.2)d。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1~80岁,平均(69.5±4.8)岁;病程5~22 d,平均(14.5±4.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3]中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单侧肢体瘫痪,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损伤等;首次发病。排除标准:合并颅脑损伤;精神、认知、行为障碍;既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史;伴有骨折等。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床上训练:以良肢位摆放及肢体活动为主,良肢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每40~60分钟更换1次体位;被动活动肘、髋、手指等关节,从大关节活动到小关节,逐渐过渡至肢体主动活动,锻炼20 min/次,2次/d。(2)床边训练:首先,协助患者从床上坐起,随后移至床边,双脚下垂,待其准备好后缓慢站立,保持双脚与肩部同宽,左右晃动身体,注意做好保护工作,5 min后使用辅助工具进行迈步训练,10 min/次,2次/d。(3)强制运动训练:使用手夹板固定健侧手,并使用吊带限制健侧上肢运动,然后进行患侧肢体训练,如进食、翻牌、打电话、取衣物等,训练40 min/次,2次/d。(4)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日常康复训练期间穿插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刷牙等,逐渐增加提拉物品训练,训练40 min/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丹麦丹密特公司,TS-6000型)干预:使用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仪器使用方法、作用、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等;清洁消毒仪器的专用电极,上肢选背伸肌、腕伸肌、三角肌、冈上肌,下肢选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腹肌处,根据患者的感觉和受影响肌肉的范围确定应用电刺激的强度;电流强度从较低水平开始,逐渐调整至患者最大耐受度,以患者有明显的肌肉收缩为宜;设置电刺激参数,波形为双向脉搏波,频率为20~30 Hz,1次/d,开断时间为1~5 s,使用15~20 min/次,1~2次/d。

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持续干预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3、10周评价两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内容包括大便、小便、修饰、如厕、吃饭、步行、穿衣、转移、洗澡、上下楼梯10项,分值0~100分,ADL评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越好。(2)肢体运动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进行评价,包括能否做出反射活动、能否进行屈肌协同运动、伸肌能否共同运动等,分上肢及下肢两部分,上肢分值0~66分,下肢分值0~34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3)神经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上肢运动等15项,分值0~42分,分数越低表明神经功能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3、10周,两组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FMA、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MA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FMA、NIHS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等特点,治疗后患者仍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原因为,血栓形成导致患者体内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异常,进一步影响其肌力和肌张力,致使其肢体运动不协调。因此,在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根据其病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4]。

临床普遍认为,卒中后偏瘫患者恢复上肢功能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11周内,此时如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配合相应的物理仪器,可以更好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5]。研究发现,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通过电刺激可诱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肉运动,减轻周围组织水肿,改善肌肉功能,并可促进患者的淋巴静脉回流,提高关节活动度,缓解肌肉痉挛,还可增强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协调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促进其肢体自主运动恢复,抑制偏瘫后肢体异常形态[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第3、10周,两组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郑萍和盛夏[7]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干预,其效果优于常规药物结合Bobath疗法,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两组FMA及NIHSS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感觉功能,有利于改善其预后。其原因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使用过程中可通过低频电流刺激肌肉,促使肌肉被动收缩,继而增强肌肉力量,减轻肌肉痉挛,利于扩大肢体活动范围,从而较好地完成各项康复训练,增强康复训练效果;同时,康复训练可通过肢体感觉刺激,将运动感觉和肌肉收缩信号脉冲传递给大脑,刺激大脑功能的重组,激活封闭的神经通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从而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运功功能及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治疗仪偏瘫康复训练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