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5年安徽省降水和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2021-03-01 01:52顾峰雪张远东李威郭瑞钟秀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降水量安徽省

顾峰雪 张远东 李威 郭瑞 钟秀丽

摘要 基于地面气象观测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干旱划分等级,分析了1980—2015年安徽省降水量和气象干旱发生频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降水的年际动态和空间差异均较大,秋季降水的变异系数最大,沿淮地区是降水变异系数最大的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异随着年代际的增长而增加;在研究时段内安徽省降水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江淮中部降水量下降最多;安徽省气象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是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平均干旱频率分别达到0.36和0.31,春、夏季分别为0.26和0.25,而干旱强度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了0.90和0.75;全省平均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是在1980—1989年最低,1990—1999年是干旱频率和强度最大的10年;36年平均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是从南至北逐渐增大,淮北地區是干旱频率最高的区域,而干旱强度在沿淮区域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内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策略制定、种植结构的优化与种植模式的调整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降水量;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频率;干旱强度;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1-0223-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1.059

Abstract Based on interpolated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climatological stations, we used 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Pa) to analyze trend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th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1980-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cipitation in Anhui Province had larg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precipitation in autumn was the largest, and areas along Huaihe River had the larg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precipitation decreased during 1980-2015 (low confidence), and central part of Yangtze valley plain had the largest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the drought frequency and severity were higher in autumn and winter than that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drought frequencies in autumn and winter were 0.36 and 0.31, respectively, and the drought frequency in spring and summer were 0.26 and 0.25. The drought severities in autumn and winter were 0.90 and 0.75, respectively;the drought frequency and severity were the lowest in 1980-1989, the drought frequency and severity reached the maximum in 1990-1999;the 36-year average drought frequency and severity increase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north of Huaihe River had the largest drought frequency, and drought severity was largest in areas along Huaihe River. The study can provide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planting structure and adjustment of planting pattern for water adaptation.

Key words Precipitation;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Drought frequency;Drought severity;Anhui Province

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1-2]。由于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变化,必然对区域水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3]。不同区域降水格局的变化、未来趋势以及空间分异特征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3-8]。降水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9-12],尽管很多区域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全球范围内暴雨、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却显著增加[2,13-14]。分析特定区域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及其空间特征可以为该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策略、生态保护、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的抗逆减损技术模式构建等提供重要依据[3,15-16]。

干旱是威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和最频繁的灾害之一。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气象灾害损失的50%,为各类气象灾害之最[17]。不同学科对干旱的定义有所不同,通常可以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4类。气象干旱是其他3类干旱的引发因素[18]。由于干旱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仅对干旱的定义和理解有差异,用于定量评估干旱的指标也多种多样[19]。选择合适的指标对区域干旱进行分析评价,阐明区域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20-35],可为该区域制定行之有效的抗旱措施、提高农业和社会经济抵御旱灾的风险能力提供理论支撑[36]。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净调出区域。但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多样且降水的时空变异大[5,37],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发[36,38-39]。长江和淮河流经该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大自然区[36],各区在地势、气候和作物种植结构等方面均有較大差异,淮河流域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尤其频繁[15,35,40-45],而江淮和江南地区的夏秋旱也是影响当地作物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46-47]。目前,安徽省存在着由于雨热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自然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为构建安徽省不同区域适水的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迫切需要对安徽省降水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开展研究,以期为省内不同区域的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调整、抗旱减灾政策的制定和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奠定基础。

1 数据与方法

1980—2015年逐日降水量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全国共756个台站,安徽省境内有18个台站。利用ANUSPLIN软件[48]插值到1 km空间分辨率,提取出安徽省的数据进行分析。季节的划分是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用直线回归斜率表示气候倾向率;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检验降水变化趋势的显著性,用变异系数(CV)表示降水量的年际变异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1980—2015年(季)的降水量均值,S为标准差。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06)[49]的定义,降水距平百分率(Pa)是反映降水异常引起的气象干旱的简单、直观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是某一时段的降水量,在本研究中是指1980—2015年各年和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量;是1980—2015年多年(季)平均降水量。

降水距平百分率将气象干旱共分为5个等级。在本研究中,笔者分别计算了1980—2015年各年(季)的干旱等级。为方便统计,将无旱定义为0,轻旱至特旱定义为1~4,将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干旱频率=发生干旱的年(季)数/总年(季)数(3)

干旱强度=干旱指数之和/总年(季)数(4)

式中,发生干旱的年(季)数为研究时段内发生轻旱以上的年(季)数总和,干旱指数之和为研究时段内降水距平百分率气象干旱等级的总和。

2 结果与分析

2.1 1980—2015年安徽省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2.1.1 时间变化特征。1980—2015年安徽省的降水量均值为1 229.8 mm,以夏季降水最多,占到全年的47.4%,其次是春季,而秋、冬季最少,仅占全年的13.8%和11.0%。研究时段内,年降水量和春、夏、秋3季降水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气候趋势倾向率分别为-14.87、-12.18、-4.84和-8.48 mm/10 a,而冬季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其气候趋势倾向率为9.97 mm/10 a(图1),但年和春、夏、秋季降水量的下降趋势均不显著,冬季降水量的上升趋势显著。

安徽省降水量的年际变异较大,降水量最高的年份是1991年,达1 650 mm;2001年降水量最低,为929 mm,比平均降水量下降了24%,仅为最高年份的56%(图1)。相对其他3季,夏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波动范围最小,为-61.8%~32.4%,而春、秋、冬3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波动范围则较大,分别为-152.2%~193.9%、-164.9%~47.83%和-167.3%~37.45%。2001年和2011年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均低于100%,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低于100%的年份有1988年和1991年,冬季为1986年、1999年和2011年(图1)。

在年代际尺度上,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980—1989年和1990—1999年的平均年降水量相当,并且是降水量最多的时段,而2000—2009年降水量明显下降,2010—2015年后有所回升。春季是各年代际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最大的季节,降水距平百分率在-49.69%~50.41%变化,平均降水量在1990—1999年最高,2000—2009年最低。夏季是各年代际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最小的季节,1980—1989年平均降水量最高,而2000—2009年最低。秋季是1980—1989年降水量最高,而1990—1999年最低。冬季与其他季节均不同,1980—1989年降水量最低,而2000—2009年最高。

2.1.2 空间分异特征。在空间上,安徽省的降水量从南至北逐渐降低,降水量从江南的超过1 800 mm逐渐降低到淮北地区的低于800 mm,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研究时段内降水量的变异系数在空间上也有较大差异(图2)。沿淮地区在年尺度和夏季均是变异系数最高的区域,在其他季节变异系数也相对较高,说明沿淮地区降水量是省内降水量年际变异最大的地区。淮北地区在春、秋、冬3季的变异系数最高,其次是江淮地区。江南地区的中部在夏季降水量也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

由图3可知,在空间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也有差异。1980—2015年江南地区南部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并且各季节均表现为增加,其中冬季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淮北地区的东部也是降水量增加的区域,主要来源于夏季和秋季该地区降水量增加的贡献。除这2个地区之外,安徽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尤其是江淮中部地区,是降水量下降最为显著的区域,在春、夏、秋3个季节,该地区降水量均有显著下降。

2.2 1980—2015年安徽省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2.2.1 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安徽省平均干旱频率秋季最高,干旱频率达到0.32,其次是冬季。安徽省的气象干旱频率在研究时段的中期最高,其中1990—1999年是干旱频率最高的10年,干旱频率达到0.34,其次是2000—2009年、1980—1989年和2010—2015年,干旱頻率均为0.19。各季节干旱频率年代际的变化具有较大差异。2000—2015年春季的干旱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夏秋季均是1990—1999年的干旱频率最高,其次是2000—2009年,冬季则是1980—1989年的干旱频率最高,2000—2009年最低(图4a)。1980—2015年全省春、夏、秋、冬四季发生的平均干旱次数分别为9.37、9.12、12.97和11.21次,区域内秋季发生的最大干旱次数为18次,其次是冬季,最大次数为17次。重旱和特旱发生的次数在1980—2015年逐渐增加,1980—1989年重旱以上干旱发生的季节数从总季节数的27.5%逐渐上升到2010—2015年的50.0%,但重旱以上干旱发生的范围在1990—1999年最大,平均的干旱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41.97%,其中1991秋季全省均发生了重旱以上的干旱,尽管1991年全年降水是研究时段内最高的,但秋季降水则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

研究时段内,安徽省秋冬季的平均干旱强度最高。在年尺度上,自1990—1999年后,干旱强度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在不同季节表现不一致(图4b)。春季在2000—2009年和2010—2015年干旱强度显著高于研究时段内的前20年;夏季干旱强度是研究时段内的中期最高;秋季干旱强度高于春夏季,尤其是1990—1999年干旱强度显著升高;冬季除2000—2009年外,干旱强度也高于其他季节,1990—1999年的干旱强度最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在研究时段内干旱发生的频率主要是波动性变化,但重旱以上干旱的频率在升高,重旱、特旱发生的时间和强度有很大的随机性,以秋旱和冬旱为主,但春旱的强度在增加值得关注。

2.2.2 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的空间格局。干旱频率和强度在空间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安徽省干旱发生的频率自南向北逐渐升高,淮北地区是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图5a)。唐宝琪等[36]对安徽省1961—2013年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也表明,安徽省旱涝灾害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的趋势,同时安徽中部也是易于发生旱涝灾害的地区。淮北地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受季风影响,降水充足但季节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淮北是冬小麦的主产区,干旱已成为该地区冬小麦生产的重要胁迫因子[50]。

不同季节干旱频率的分布也有差异(图5b、c、d、e)。春季干旱频率淮北地区最高,达到0.3~0.4,江南地区东部最低。夏季干旱频率淮北的东部和西部最高,其他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率均在0.2~0.3。秋季大部分地区的干旱频率都在0.3以上,在淮北北部和江淮的东南部干旱频率在0.4以上;相对于秋季,冬季干旱频率超过0.3的范围在缩小,淮北、沿淮和江淮东部的干旱频率在0.3以上。

在年尺度上,沿淮地区是干旱强度最高的地区,江南和江淮地区的西部丘陵干旱强度最低(图6)。秋季和冬季是干旱强度最高的2个季节,其中秋季除江南东部外,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强度超过了0.7,淮北地区是干旱强度最高的地区,平均干旱强度在1.0以上。冬季,江淮和江南地区的干旱强度均在0.7以下,干旱强度超过1.0的地区范围也大幅减少,仅在淮北中部的小部分地区干旱强度较高。春季干旱强度从南至北逐渐升高,而夏季干旱强度则是安徽省中部的沿淮和江淮中东部最高,且夏季的平均干旱强度要低于其他3个季节,干旱强度在0.5~0.7。

干旱强度自1980—1989年升高后又逐渐下降,1980—1989年为最低。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偏多[5],1980—1989年仅在1988年发生重旱以上干旱,发生干旱的地区面积仅占全区总面积的8%,北纬32°(长江以南区域)以南区域仅在个别年份发生了轻旱。1990—1999年有60%的年份发生了干旱,平均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56.7%,30%的年份发生了重旱以上的干旱,平均重旱面积达到 16.3%。2000年后干旱和重旱以上干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进一步增大。尽管1980—2015年安徽省境内的年平均降水量的线性趋势不明显[51],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降水波动振幅增大,降水的不确定性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增加,旱涝灾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51-52]。

3 结论与讨论

IPCC第5次评估报告[2]显示,全球降水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1901年以来有升高趋势,其他地区无论是下降还是升高趋势均不显著,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分异特征,在中国北方以下降为主,南方部分地区降水有增加趋势。1961—2010年中国区域降水趋势分析结果表明[8],不同区域的降水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降水下降的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南方内陆地区,安徽北部以降水减少为主,南部以增加为主,但趋势均不显著[8]。安徽省处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带上,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且降水年际变化大[36],旱涝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本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安徽省的降水量平均值为1 229.5 mm,略高于1959—2007年的均值[5]。1980—2015年安徽省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并且除冬季外,春、夏、秋3季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均不显著,与江俊杰等[5]对1959—2007年的分析结果相比,不仅在总体变化趋势上不同,且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异上也有差异。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一是研究时段不同,由于安徽省降水年际变异大,因此不同时段的趋势有所差别,且2个时段的降水量趋势均不显著,但相同时段内年际波动是一致的;二是江俊杰等[5]的分析是将安徽省16个气象站的数据进行平均得到全省的平均值,而本研究是首先将台站数据插值到1 km空间格点上,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造成降水量绝对值的差异。

安徽省的降水量年际波动大,变异系数在秋季可以达到0.44,年均0.18。淮北地区是降水波动最大的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达到0.20,与祁宦[40]的研究结果相近。安徽省淮北平原泗县气象站观测到的降水最大极差可以达到1 151.5 mm[40],而淮北平原的年均降水量在800 mm以下,由此可以看出,淮北平原旱涝频发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稳产的重要因素。

安徽省境内干旱普遍发生,干旱发生的频率平均达到0.27,干旱强度达到0.40。而在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超过1/3的年份发生了旱灾,与以往的研究一致[47]。重旱以上干旱,过去36年在全省均有发生,且重旱以上的频率在逐渐增加。安徽省在过去36年干旱频率逐渐升高,2000—2009年达到最高,2010—2015年有所下降,而干旱强度则是1990—1999年最高,后逐渐下降,但均高于1980—1989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极端气候事件也频发。通过对安徽省过去36年降水数据的分析发现,安徽省降雨日总数极显著下降,而暴雨日数却增加,极端降水量和日降水强度均显著上升[5,37]。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涝渍灾害发生的风险,同时也增大了干旱发生的可能性。

安徽省以秋旱为主,秋季无论是干旱发生的频率还是强度均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干旱在淮北地区的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夏季干旱扩展至江淮平原北部,但江淮平原中部干旱强度最大;秋季干旱在全省境内频率均较高,而干旱强度在淮北地区和江淮平原北部最大。不同年代干旱频率和強度的空间发生特征有所不同,但平均来说,无论是干旱发生的频率还是干旱的强度,均是从南到北逐渐升高,淮河流域是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区域。淮河流域旱灾频发,旱灾已成为制约流域内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2]。谢五三等[38]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分析也发现,淮河流域干旱日数北部多于南部,且过去50年干旱日数没有明显突变。郑晓东等[52]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干旱发生面积逐渐递减而发生强度呈增强趋势。淮北的冬小麦种植区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50,53]。安徽长江以南地区,秋季降水分布不均,有时也会出现区域性干旱[46]。同时,干旱也是江淮和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的主要灾害[54]。

参考文献

[1]王英,曹明奎,陶波,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6,25(6):1031-1040.

[2]FIELD C,BARROS V,MASTRANDRREA M D.Climate change 2014:Impacts,adaptation,and vulnerability:Working Group II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278-287.

[3]ADLER R F,GU G J,SAPIANO M,et al.Global precipitation:Means,variations and trends during the satellite era(1979—2014)[J].Surveys in geophysics,2017,38(4):679-699.

[4]CHEN F H,HUANG W,JIN L Y,et al.Spatiotempor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J].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1,54(12):1812-1821.

[5]江俊杰,孙卫国.1959—2007年安徽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2,33(1):27-33.

[6]王红霞,柳小妮,李纯斌,等.甘肃省近42年降水量变化时空分布格局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4):384-389.

[7]SUN Q H,KONG D X,MIAO C Y,et al.Variations in glob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or the period of 1948 to 2010 [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4,186(9):5663-5679.

[8]陈洁,刘玉洁,潘韬,等.1961—2010年中国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地表干湿状况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1):2440-2453.

[9]BRADLEY R S,DIAZ H F,EISCHEID J K,et al.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 over Northern Hemisphere land areas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J].Science,1987,237(4811):171-175.

[10]HULME M.A 1951-80 global land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for the evaluation of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J].Climate dynamics,1992,7(2):57-72.

[11]VAUTARD R,GOBIET A,SOBOLOWSKI S,et al.The European climate under a 2 ℃ global warming [J].Envri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4,9(3):1-11.

[12]JIANG D B,SUI Y,LANG X M.Timing and associated climate change of a 2 ℃ global warm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16,36(14):4512-4522.

[13]HOUGHTON J T,DING Y,GRIGGS D J.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99-181.

[14]SUI Y,LANG X M,JIANG D B.Projected signals in climate extremes over China associated with a 2 ℃ global warming under two RCP scenario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18,38(S1):e678-e697.

[15]马晓群,陈晓艺,姚筠.安徽淮河流域各级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1):25-30.

[16]李险峰,朱海霞,李秀芬,等.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干湿气候的时空格局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47(12):73-78,99.

[17]王殿武,迟道才,梁凤国.区域旱涝特征分析及灾害预测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18]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干旱图集:1956—2009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19]李柏贞,周广胜.干旱指标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34(5):1043-1052.

[20]魏凤英,曹鸿兴.长江流域旱涝趋势的主分量预测模型[J].气象,1990,16(8):20-24.

[21]杨成芳,薛德强,孙即霖.山东省近531年旱涝变化气候诊断分析[J].山东气象,2003,23(4):5-9.

[22]苏同卫,李可军,李启秀,等.天津市及周围地区近500a旱涝变化分析[J].干旱气象,2007,25(1):21-24.

[23]李永华,高阳华,唐云辉.重庆城区近百余年旱涝变化[J].高原气象,2008,27(1):162-168.

[24]任朝霞,陆玉麒,杨达源.近2000年黑河流域旱涝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4):90-93.

[25]黄晚华,杨晓光,李茂松,等.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近58 a演变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50-59.

[26]陈莹,陈兴伟.福建省近50年旱涝时空特征演变: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3):57-63.

[27]郭华,张奇,王艳君.鄱阳湖流域水文变化特征成因及旱涝规律[J].地理学报,2012,67(5):699-709.

[28]佘敦先,夏军,杜鸿,等.黄河流域极端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多变量统计模型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20(S1):15-29.

[29]高超,陈实,翟建青,等.淮河流域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J].水科学进展,2014,25(1):36-44.

[30]李常德,陈少勇,李晓霞,等.黄河中上游8月旱涝变化及环流异常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4,34(2):22-29.

[31]王米雪,延军平,李双双.1960—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11):2307-2315.

[32]曹永强,曹阳,徐丹.1961—2010年黄淮海流域旱涝时空变化特征[J].资源科学,2015,37(10):2068-2077.

[33]郭纯青,周蕊,潘林艳.中国西南岩溶区1900—2012年旱涝灾害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26(2):12-15.

[34]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1960—2013年北京旱涝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6):951-962.

[35]张平,延军平,王文静,等.1960—2014年淮河流域5省旱涝变化[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44(3):345-353.

[36]唐宝琪,延军平,曹永旺,等.安徽省重大旱灾对称性特征及其趋势判断[J].地球与环境,2015,43(6):660-666.

[37]丁建隆,汪海歐,董召荣,等.1960—2013年安徽极端降水特征研究[J].干旱气象,2016,34(2):252-260.

[38]谢五三,田红.五种干旱指标在安徽省应用研究[J].气象,2011,37(4):503-507.

[39]温华洋,田红,卢燕宇.安徽省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71-6774,6777.

[40]祁宦.近50年安徽淮北平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2):138-142.

[41]冯志刚,梁树献,徐胜,等.近60年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J].水文,2019,39(6):85-89.

[42]陈小凤,王再明,胡军,等.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6):20-24.

[43]谢五三,田红,王胜,等.基于CI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特征研究[J].气象,2013,39(9):1171-1175.

[44]曹永强,邵文婷,曲本亮,等.基于修正Z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特性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4,12(4):344-348.

[45]杨娜,段凯,刘梅,等.淮河流域气象干旱风险的区域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11):188-193.

[46]孙秀邦,王伟宏,严平,等.安徽长江以南农业干旱遥感监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305-309.

[47]孙秀邦,严平,马晓群,等.安徽省长江以北干旱预警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78,10580.

[48]HUTCHINSON M F.A new objective method for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from irregular networks applied to the estimation of monthly mean solar radiation,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windrun[C]∥Need for climatic and hydrologic data in agri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Canberra:CSIRO,1989.

[49]张强,邹旭恺,肖风劲,等.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17.

[50]王勝,田红,杨玮,等.基于灾损的安徽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1):195-204.

[51]王胜,鲁俊,吴必文,等.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51(7):2870-2873.

[52]郑晓东,鲁帆,马静,等.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演变特征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4):102-106.

[53]张宏群,马晓群,陈晓艺,等.基于GIS的安徽省冬小麦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146-150.

[54]张建军,盛绍学,王晓东.基于水分亏缺指数的安徽夏玉米干旱特征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13:99-104.

猜你喜欢
降水量安徽省
1958—2019年新兴县汛期降水量的气候特征
成都市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黄台桥站多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