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在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2021-03-02 04:48陈海英马河州林永明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急诊科分区成功率

陈海英,马河州,林永明

(台山市人民医院 广东台山529200)

缺血性脑卒中(CIS)病情凶险且发展迅速,据报道,CIS发病率每年以8.7%速度递增,现已成为中老年人群死亡危险因素之一[1]。CIS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开通堵塞血管,静脉溶栓是首选手段,公认时间窗为4.5~6.0 h。有研究显示,缩短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把握最佳救治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的关键[2]。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急诊流程对保障CIS患者生命安全、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急诊护理措施是仅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病情评估并根据病情给予对应干预与治疗,而忽略缩短急救用时的重要性,导致干预效果不佳,致残率及致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3]。分级分区护理可使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程度按要求分诊患者,主动巡视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可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救治处理,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4]。虽然目前关于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应用在急诊CIS患者中的效果有一定研究,但各研究结论尚未统一,护理的流程与方法也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我们将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应用于CIS急诊救治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CIS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指南》[5]中CIS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脑血管检查等确诊者;②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均完整者;③患者对本次研究资料的阅览知情;④均在本院完成治疗及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或肺等重要脏器病变的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原发性、继发性痴呆的患者;④合并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收治完成治疗及随访的CIS患者121例作为对照组,男65例、女56例,年龄49~72(63.32±5.28)岁;体质量指数(BMI)17.1~25.7(22.64±1.14);合并高血压31例,高血糖21例,血脂异常16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8例,高中或中专52例,大专及以上31例。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收治完成治疗及随访的CIS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男67例、女59例,年龄50~73(63.44±5.31)岁;BMI 17.2~25.2(22.50±1.11);合并高血压33例,高血糖26例,血脂异常1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0例,高中或中专53例,大专及以上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伦理学相关规定。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对发病6 h内的患者立即启动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患者入院后至急诊预检台分诊,挂号后在急诊内科就诊,病情严重者进入抢救室抢救;急诊神经科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式,同时开具检查单,抢救室内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且在溶栓治疗前需获得血糖检测结果;同时联系神经内科医生会诊,确定患者无溶栓禁忌证后实施治疗;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监护,给予吸氧、吸痰等干预,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合理的饮食及生活指导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①急诊分级管理。患者入院后根据初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患者病情较危急,经检查无脉搏、呼吸或脉搏、呼吸微弱,有急性意识障碍,需气管插管,随时可能死亡,此级别患者于入院后需立即抢救,应开启绿色通道,节约抢救时间;B级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存在潜在生命危险,表现为急性意识模糊、心绞痛,存在定向力障碍或者多发性损伤,可能进展为A级,此级别患者于入院后需提供平车,必要情况下通过监护设备治疗;C级患者脑卒中症状明显,存在头晕、头痛、吐字不清等症状,但患者意识相对清醒,无认知功能障碍,此级别患者需积极实施头部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后,根据结果适当给予降压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发展情况;D级患者稍感不适,属于轻度症状,通过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发现仅有轻微出血,给予常规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②急诊分区管理。根据CIS急诊科室工作日常需求,可将急诊区划分为红、黄、绿3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其中红色区域主要用于收治A级、B级的患者,属于重症监护区域,可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为CIS患者节省宝贵救治时间;黄色区域主要用于收治C级患者,属于观察诊疗室,该区域护理人员可根据CIS病情及就诊时间合理安排患者的诊疗;绿色区域属于普通病患的观察诊疗区,主要用于收治D级患者,可观察CIS患者病情进展情况。患者入院后,急诊科护理人员统计患者具体姓名、性别、年龄、主诉症状等基本情况,通过监测血压、心率、意识等评估患者病情,根据分级标准将患者送至相应区域并与护理人员做好工作交接;急诊大厅巡回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协助医生完成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抢救成功率:CIS患者存活,生命体征较为稳定,则为抢救成功。②急诊救治用时:记录并比较两组候诊时间、预检分诊至治疗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于护理前、随访结束(随访3个月)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该量表共包括11项内容,总分为0~42分,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④不良事件:比较两组漏诊、医疗纠纷、致残等不良事件发生率。⑤护理满意度:出院前,患者通过填写本院自制护理满意调查问卷评估对护理人员护理实施的满意度,该表重测效度为0.786,主要内容包括:接诊流程、护理操作、交接情况、应急能力等,总分为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122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6.83%(122/126);对照组109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0.08%(109/12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4.632,P=0.031)。

2.2 两组急诊救治用时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救治用时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CIS是常见的危急重症,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发病期间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神经系统、脑循环系统等造成严重损伤,不利于预后[7]。目前,临床治疗CIS主要手段为溶栓治疗,溶栓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仍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表现[8]。有研究显示,CIS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救治时效性,患者及早接受治疗是改善预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关键。此外,急诊科室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急诊救治流程,在短时间内完成评估、救治等工作,对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预后有着重要意义[9]。

一直以来,急诊科对CIS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主要包括常规检查、病情判断、提供呼吸支持、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溶栓治疗等[10]。有研究显示,给予CIS患者常规抢救措施无法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在急诊救治过程中还需结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救治获益最大化[11]。以往常规护理干预仅遵医嘱进行常规急诊流程,如指引患者挂号后,在医生开具相关检查、付费后进行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明确病情后实施溶栓治疗,虽可确保救治效果,但过程中浪费较多时间,患者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整体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CIS急诊需求[12]。分级分区护理可帮助护理人员快速评估危重症患者病情,根据病情将患者划分为A、B、C、D四级,将不同等级患者送至相应急诊分区就诊,可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率,争取有效治疗时间,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13]。

本研究将分级分区护理模式用于急诊CIS救治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急诊救治用时(患者候诊时间、预检分诊至治疗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提示实施分级分区护理可缩短急诊救治用时,提高急诊CIS抢救成功率,对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常规护理模式中CIS患者需常规挂号,在医生开具检查后方可进行常规检查及诊治,过程中消耗较多时间,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机[14]。而分级分区护理的实施,护理人员通过初步评估急诊患者病情程度并将其分为A、B、C、D四级,利于护理人员对急诊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识别、准确分诊,且对于不同级别患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避免急诊科室就诊时拥堵现象,利于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及治疗等待时间等,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15]。此外,分级分区护理模式根据CIS急诊科室工作日常需求,将急诊区划分为红、黄、绿区域,不同区域用于收治不同病情级别的CIS患者,分诊护士可动态观察各区域患者病情状况,利于维持急救环境稳定,保证抢救措施快速有序进行,进而缩短急救用时,保证救治效果,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还发现,随访结束时,观察组、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IS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救治措施后,神经功能均可得到改善,但护理措施对其具体恢复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影响,分析这一原因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随访时间等有关,具体结论还需日后临床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分级分区护理在急诊CIS救治中的应用价值高,较常规护理干预更利于缩短急救用时,提高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急诊科分区成功率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大型数据库分区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