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序贯疗法在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2021-03-02 07:18徐文龙
当代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肠系膜意义

徐文龙

(福建省建宁县总医院儿科,福建 三明 354500)

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好发于冬季、春季[1-2],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发热症状、反复腹痛症状、反复呕吐症状等消化道症状[3-4]。有临床研究[5]显示,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重要致病原为柯萨奇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早期予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6-7]。本研究旨在探讨抗生素序贯疗法在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 例。研究组男29 例,女21例;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5.65±3.35)岁;病程2~26 d,平均病程(5.66±3.50)d。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5.55±3.50)岁;病程2~26 d,平均病程(5.50±3.65)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积极参与本研究工作者;经临床检查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者;治疗依从性高者。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齐全者;合并其他脏器疾病者;不愿意或不配合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全程静脉治疗,静脉滴注,每天2次,每次50~100 mg/kg,持续治疗7~10 d。

1.2.2 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抗生素序贯疗法,具体为:先给予头孢唑肟(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071)静脉滴注,每天2 次,每次50~100 mg/kg;待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正常且腹痛消失,则改用头孢克肟颗粒(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4020)口服,每天2次,每次3~5 mg/kg;持续治疗7~10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8]、临床血液检查指标[9]、临床实验室指标[10]及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划分为显效(症状均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进步(症状稍改善,但不明显)、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进步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血液检查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2 两组临床血液检查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blood test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临床血液检查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blood test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t值治疗前P值治疗前t值治疗后P值治疗后PCT(μg/L)1.35±0.45 0.40±0.22 10.895 0.000 1.30±0.50 0.65±0.25 6.680 0.000 0.427 0.671 4.313 0.000白细胞计数(×109/L)22.90±2.85 7.70±1.35 27.688 0.000 22.95±2.80 10.95±1.40 22.020 0.000 0.072 0.943 9.600 0.0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25±4.20 67.10±3.35 25.823 0.000 91.20±4.25 76.95±2.15 17.187 0.000 0.048 0.962 14.215 0.000

表3 两组临床实验室指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laboratory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临床实验室指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laboratory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D4+/CD8+0.80±0.20 1.60±0.65 6.758 0.000 0.85±0.15 1.05±0.20 4.596 0.000 1.149 0.255 4.646 0.000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t值治疗前P值治疗前t值治疗后P值治疗后CD3+(%)45.95±3.25 68.10±4.70 22.268 0.000 45.90±3.30 55.15±4.25 9.875 0.000 0.062 0.951 11.740 0.000 CD4+(%)30.85±3.25 57.25±4.60 26.926 0.000 30.80±3.30 45.30±3.80 10.550 0.000 0.062 0.951 11.505 0.000 CD8+(%)38.20±3.15 25.45±4.50 13.334 0.000 38.25±3.10 30.35±3.65 9.477 0.000 0.065 0.948 4.858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症,且以<7 岁的儿童为常见发病对象。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发热、咽喉痛、倦怠等各种前驱症状,后期可出现脐部及右下腹部疼痛,且可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给予积极治疗干预,以改善临床症状,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治疗前,两组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头孢唑肟药物、头孢克肟药物均为第3代口服头孢菌素,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杀菌作用,可改善疾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11-12]。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情况、身体状况及年龄特点,予以抗生素序贯疗法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实验室相关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肠系膜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生之意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诗里有你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