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模式的调研

2021-03-02 01:06杨慕帆龙影张宇杰许靓雅王科军张诚志徐向阳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活垃圾垃圾分类

杨慕帆 龙影 张宇杰 许靓雅 王科军 张诚志 徐向阳

摘 要: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垃圾围城”现象愈发严重,为实现垃圾的有效回收和合理利用,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现对各类垃圾进行回收现状调查和模式优化。2020年5月北京市实行全面垃圾分类,8月起又发起了在京学生桶前值守志愿活动,旨在以高校为切入点,实现“先分类带动后分类”。本文针对目前四类代表性垃圾分类回收模式现状进行调研,后将视域缩小至高校,鉴于在校学生网购频率高,故通过展开关于快递垃圾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实证分析等方法寻找制约快递垃圾分类回收的因素,提出优化模式,对于高校实现快递垃圾的有效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模式;logistics回归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74

0 引言

由于垃圾成分具有多元化特性,不同种类垃圾的处理问题和处理方式均不相同,本文以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建筑垃圾的为标准把垃圾划分为四类,对北京市生活垃圾回收模式进行调研。本文以大学生为主体,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量化探讨,深入了解大学生快递垃圾处理方面的现状,探讨制约快递垃圾分类处理的因素,寻找最有效的高校快递垃圾处理方式。

1 有关垃圾回收模式现状概述

1.1 可回收垃圾

1.1.1 现状

北京市2019年常住人口达2153.6万人,节假日期间进出京客运量达4573万人次,人均垃圾产生量以1.2千克/天计算,人口密度对北京市垃圾产生量影响系数较大,目前的可回收的垃圾可达到700万吨/年,约占生活垃圾总比例的26%。对于垃圾回收处理能力而言,截至2019年底,全市垃圾处理设施处置能力为30331吨/天。其中,焚烧能力为16650吨/天,生化处理能力为5750吨/天,填埋能力为7931吨/天。

1.1.2 处理方式

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建立可回收物社区回收点和中转站,倡导采用“互联网+”、干垃圾收购等方式,扩大可回收物收取范围,将玻璃、瓦楞纸、包装盒、废弃电子件等可循环利用废弃物纳入回收体系;二是将垃圾中可回收成分挑选干净,再将其卖到垃圾回收站或者填埋场。

1.1.3 现存问题

关于可回收垃圾的处理,现在已经提出的诸如垃圾桶智能垃圾分类、光谱扫描分类等措施,面世时间较为短暂,存在着技术验证时间长的问题;而传统方式则需要较高的政策落实度和执行力。

1.2 厨余垃圾

1.2.1 现状

厨余垃圾的来源主要有餐饮业、高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等,近来外卖垃圾也是餐饮垃圾的新形势。2020年北京市目前餐厨垃圾产生量约1050t/d,占生活垃圾比例达50%到60%。

1.2.2 处理方式

(1)粉碎直排;(2)肥料化处理;(3)饲料化处理技术;(4)能源化处理。

1.2.3 现存问题

目前厨余垃圾有非常多的处理方式,但是这些处理方式,基于对前端垃圾的高度正确分类,否则处理效果大打折扣。

1.3 有害垃圾

目前的有害垃圾处理过程存在分拣回收体系的局限性。即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造成污染,让原本具有回收价值的垃圾无法被回收。

1.4 建筑垃圾

1.4.1 现状

建筑垃圾较为严重的地方是郊区,北京市郊区约80%的垃圾是建筑垃圾。北京市四环以内对于塑钢厂的限制,以及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散的政策下,塑钢厂业务转移至了辽宁、山东青岛等地,加剧了建筑垃圾在城区产生,而需要运往郊区进行回收处理的地域差异和运输困难带则来了建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建筑材料的运输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均是制约建筑垃圾回收处理的重要因素,其中运输问题已成为核心问题。

1.4.2 处理方式

固废利用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利用。

(1)干法分选;(2)韧性物料破碎;(3)再生骨料;(4)水泥窑协同处置发展;(5)京津冀尾矿在建材制造业的资源化利用;(6)再生混凝土;(7)城市固废大数据挖掘及全生命周期管控新技术。

1.4.3 现存问题

建筑垃圾回收产业链不完整、政策落实效果差等。

2 高校快递垃圾的深入调研

2.1 样本背景

针对北京地區高校较多,高教园区学生比例较大,同时学生群体偏好网购,及近来电商热度逐渐飙升,“618”“双十一”等购物节加剧了快递垃圾围校的状况。

今年6月国家邮政局下发《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对于绿色包装物循环使用次数建立起统计制度,对纸箱大小的选用根据内容物重量和体积做出了详细规定,本次调研同时作为新规实行率的初步调研。

2.2 样本选取

此次问卷涉及高校达25所,样本对象为北京地区高校在校生,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校区覆盖9个区,保障了样本的普遍性。样本数据来源为一手数据,按照填写数/问题数>10的比例原则发放,数据采集时间是2020年6月到8月,采用线上走访方式,通过问卷小程序进行一手数据收集,共发放260份问卷,回收率100%,排除无效问卷和不符合本次调研对象的问卷,经筛选有效问卷数为212份,问卷有效率达81.54%。

2.3 探究问题与变量设定

进行快递垃圾现状调查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在212个受访者中,55.9%的受访者每月收到1-5件快递,还有13.3%的受访者每月快递达10件以上(排除特殊节日的情况)。但55%的受访者选择直接丢掉快递垃圾的处理方式,在其中,又有91%是直接混合丢掉不经过任何分类处理的,这种处理方式造成快递垃圾无法二次回收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关于快递垃圾过度包装的问题上,考虑到物流过程的风险及商品安全,过度包装现今普遍被认为理所当然。

探究制约垃圾分类的因素时,自变量分为宏观外部因素和研究对象内部因素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以环保意识(Q5、Q6、Q9-1、Q11、Q12)、分类知识为主(Q9-4),外部因素有分类成本(如距离、精力Q9-3、Q14)、配套措施(Q9-2、Q16)。因变量是分类行为(Q14)。

(1)环保意识:虽然高达96.7%的受访者均赞同快递垃圾中纸箱有较大的回收利用价值,但12.5%的人表示制约分类投放的因素之一是快递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价值不高,表明快递垃圾中的塑料包装、胶带、泡沫塑料等材料对纸箱的可回收价值产生了明显的制约影响,得出高校学生关于快递垃圾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分类知识:受制于环保意识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快递垃圾的关注度偏低,进而对于其是否应该分开处理纸盒、泡沫、胶带等思考与了解较少,致使九成以上学生选择混合投放。

(3)分类成本:分类成本具体分为距离成本和精力成本。关于距离成本,据调查与所在区相关关系较大,昌平区校园的学生担心物流公司回收点距离较远,普遍倾向于学校设立分类回收箱。精力成本指对快递垃圾进行分类所花费的时间体力等。

(4)配套措施:依赖于分类成本,在学校设置分类投放箱无疑是分类成本最低、最受学生群体青睐的垃圾回收方式。对送往回收点的快递垃圾支付一定报酬作为配套措施的补充方案,有效的弥补了分类成本给学生带来的对垃圾分类的抗拒心理。

2.4 计量结果分析

2.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次调查中环保意识和分类行为的问题均为量表化形式,可对此部分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本文采用Cronbach檢验、KMO检验、Bartlett检验的值作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指标,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系数为0.897,大于0.7,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KMO值为0.617,超过临界值0.6,Bartlett球型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05,表明问卷样本具有参照价值的效度。

2.4.2 差异性检验

在1%的显著水平下,性别与每月收到快递数具有显著差异,即女生购买的快递数明显多于男生,其余指标如年级、政治面貌等对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2.4.3 相关性检验

四个自变量中,环保意识、分类成本、配套措施与因变量分类行为之间在1%的误差范围内有显著关系,其中分类成本、配套措施和分类行为之间为强正相关关系(其中分类成本用了反向编码),即降低分类成本和完善配套措施能显著提高垃圾分类率;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行为为弱相关关系,即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垃圾分类的促进作用较小;分类知识和分类行为之间不具有显著关系,即掌握了分类知识也未必实行分类行为,故下一步在此方面不做相关分析。

2.4.4 回归分析

与上述相关性结果基本吻合,在95%的把握下环保意识对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大于99%的把握下,配套措施对分类行为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成本对分类行为显著负向影响。

3 主要结论和对策

3.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文献法和问卷数据相结合,文献法中对可回收、有害、厨余、建筑垃圾的现状、处理方式、现存问题进行汇总得知,我国正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回收,一些处理技术已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垃圾分类先进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普及,这就需要在对资源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形成合理战略设计、精准布局和投资、协同资源利用、政策落实的完整产业链。

可回收垃圾中的快递垃圾基于高校展开了问卷调查,采用交叉分析、卡方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logistics二项分析等方式,对高校快递垃圾现状、制约因素、方式优化等进行探讨。分析表明:(1)网购不断发展与普及化,快递垃圾的增量占比达到垃圾总增量的90%以上,是垃圾分类与回收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部分;(2)分类意识制约分类行为,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3)对送往回收处的行为给予一定报酬作为激励因子,能最大程度调动大学生垃圾分类积极性。

3.2 对策建议

(1)北京市高校共91所,高校学生在校总数超过89万人,占北京市总人口比例高达5.8%,学生占比较高,高校的垃圾构成主要有快递垃圾和就餐后的厨余垃圾,这两部分垃圾产生速度快、体量大,但高校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于常住居民,垃圾分类智能化有待进一步普及,以朝阳试点区为例,垃圾袋通过二维码溯源,志愿者根据终端分类情况联系居民,进行分类知识的二次普及;对于非常住居民,可通过硬性约束或意识培养等措施来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分类积极性。

(3)作为政府,充分考虑垃圾回收过程中的不同人群特点和不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谭秋亚,蒋雪梅,陈思陆,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济效益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山西农经,2020,(276):73-74.

[2]勾红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的优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0):111-113.

[3]昂.基于SPSS软件浅析垃圾物理成分与小区定位关系——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254):20-22.

猜你喜欢
生活垃圾垃圾分类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