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书院中的建筑木雕探析

2021-03-04 08:25水庆庆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2期

水庆庆

摘 要:广东省广州市陈氏书院作为陈氏宗祠,在建筑屋顶、室内装饰上都采用了大量木雕装饰工艺,通过木雕表现方式构建了宏伟的历史故事场景。这与地域文化和当时社会生活环境具有很大关系。历史故事本身包含着浓厚人文精神,陈氏书院在木雕艺术上表现出陈氏族人对家族子孙后代寄予期望。以陈氏书院的建筑木雕《三国演义》故事题材为例,分析其中历史故事和文化审美的重要性,推动广府文化传承发展。

关键词:陈氏书院;历史故事场景;文化审美

在中国古建筑中,建筑与装饰构造上善用砖木结构。广州作为珠三角洲发达城市,自唐宋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沉淀,其传统木雕工艺随着社会发展将优秀文化沉淀流传至今,在广府地区体现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广州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广府地区对建筑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通过木雕、砖雕、陶塑、石雕、灰塑、彩绘等各种工艺手法,将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花纹图腾、历史故事场景表现在建筑的墙身、房梁、屋顶之上,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不仅规模大,其建筑平面也独具特色,主体建筑五间三进,平面犹如九宫格,形成独特的“三路三进两庑九厅堂”的平面布局。作为宗族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陈氏书院在建筑构造与装饰艺术上都融入了大量木雕艺术,通过广府独特的木雕工艺完整诠释历史故事内涵,表现传统的礼仪道德,迎合了陈氏族人修建祠堂的社会心理[1]。

一、《三国演义》故事场景

选题动因

陈氏书院建筑装饰里以木雕最为突出,木雕形态品类众多,主要以隔扇木雕、梁架木雕、装饰木雕为主,木雕上刻画的多是神话故事、历史场景等,如八仙庆寿、龍王八仙朝玉帝、王母祝寿、践土会盟、郭子仪祝寿、六国大封相等。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题材的木雕艺术,它包含“长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图1)题材,其中“曹操大宴铜雀台”(图2)题材最为突出。

《三国演义》故事题材的引用并非偶然,这与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人们会引用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并激励后人加以效仿。其一,清代时期盛行“神道设教”,非常重视祭祀活动,规模大的家族会为官运亨通、金榜题名的族人在祠堂设宴祭拜。其二,清末民初时期粤剧盛行,粤剧发源于佛山,曾活跃于广州荔湾区的西关片区,陈氏书院坐落于西关的中心地带,在此生活的人难免会受到一些粤剧文化的熏陶,所以陈氏书院在建造时,在建筑木雕装饰题材选用上很有可能会受到这种外界因素影响。

陈氏书院的木雕艺术《三国演义》在选题上尊重当时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国古代,封建伦理道德、礼学观念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这种传统道德宗法观念不仅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和为人处事,也影响着工匠在艺术创作时的题材选取。因此,陈氏书院在兴建时,对于建筑木雕装饰题材,会根据当时社会环境选取相应的历史故事题材,与建筑相互呼应。这种传统木雕艺术在选择历史故事场景内容时,会受到伦理道德、礼学观念的影响。

二、《三国演义》故事场景内容选取

故事传说是广府地区木雕艺术中采用比较频繁的题材内容。在广府木雕艺术作品中,人物故事题材的木雕作品数不胜数,这些故事类的内容与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民间口口相传的传说、传统礼俗、戏曲故事、茶馆说书的故事情节、神话故事和经典历史故事等等。这些多种多样的故事题材都可以作为木雕师们在创作时可供借鉴的元素范本。《三国演义》属于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选取的题材大部分都具有吉祥寓意、伦理道德的社会寓意。陈氏书院在木雕艺术的内容方面选择具有历史故事典故的《三国演义》作为题材,也是遵循了当时的客观环境要求。

陈氏书院木雕师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提取了《三国演义》历史故事中较为生动有趣的场景画面,例如用“长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曹操大宴铜雀台”等场景去做木雕装饰刻画。主要是因为这些历史故事能够相对集中地表现,在历史故事场景里也能够充分表达社会生活内容和历史信息,并让人从中得到深层次的启发。“长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曹操大宴铜雀台”这些历史故事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现状,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这些历史故事蕴含的深层理念也是陈氏族人在修建陈氏书院时对陈氏家族后代子孙的期望。

为了雕刻出蕴含广泛社会生活内容和浓厚思想文化蕴意的历史故事场景,木雕师会经常去看粤剧演出,从粤剧舞台上人物的面谱体态、服饰穿搭、舞台动作中寻找灵感,根据演员的肢体表演效果去雕刻塑造人物。因为在粤剧中,舞台上故事的展现是直观的,以真实动态的方式映入人的眼帘。粤剧中也会有反映传统道德宗法观念的历史故事演义,这对陈氏书院的木雕艺术创作是有利的。如此一来,粤剧的历史故事场景表达,顺其自然与木雕艺术融为一体,使木雕变得活灵活现,二者难解难分。这些历史故事借助人物活动的生动场面和特定的典型场景,表达了十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历史信息,也表现了中国古代砖木建筑的古典艺术之美。

历史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三国演义》的故事蕴含着陈氏书院建造者们对陈氏后人们的期望。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每一段历史故事都能给人一定的启发。《三国演义》的历史场景表达,涉及团结、英勇、忠心、知恩等理念。木雕师从《三国演义》中挑出典型场景作为建筑木雕的刻画题材,也体现出对陈氏子孙养浩然正气、具备越挫越勇的品德精神的希望。

三、《三国演义》历史故事场景的艺术表现

木雕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艺术必然会有自身的表现形式,通过合理地刻画内容、运用材料来体现出思想情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塑造出了许多经典人物,对后世读者影响深远。

(一)以刀代笔的艺术表现

在雕刻《三国演义》历史故事时,木雕师以刀代笔,以木代纸,通过雕、磨、锤、打将历史故事场景画于木材之上,使雕刻的画面具有国画的艺术效果,同时体现了木的简洁硬朗、凹凸有致,赋予木材以情感。《三国演义》涉及兄弟情谊、战争军事等场面,所塑造的人物富有个性。历史故事是具有连贯性的,在雕刻时木雕师会根据祠堂空间位置大小、故事篇幅尺寸决定内容的摆放,达到画面整洁,提高木雕的整体艺术效果。

(二)因色取巧的艺术表现

《三国演义》历史故事场景在刻画过程中,如“曹操大宴铜雀台”为高浮雕技法,“长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为镂雕、通雕、浮雕技法并用。在木雕选材上颇为讲究,木料大部分是采用从东南亚进口的坤甸木。

坤甸木,中文学名为坤甸铁木,樟科(Laura ceae),铁木属,乔木,主要产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加里曼丹岛上[2]。心材与边材均为黄色,木材均无特殊气味,久则材色转呈黄褐色或者深红褐色,朴素幽雅。坤甸木纹理平顺清晰,木质坚硬耐腐且不怕潮湿,遇水则硬,干燥慢。在用坤甸木制作木雕时,首先将木料表皮除掉,直到看到木材里色泽为止,由外向内,逐步除去废料,慢慢将题材雏形刻画出来。在构图和设计上做了简化人物与场景轮廓处理,体现出画面的硬朗挺拔,巧用木色突出《三国演义》历史故事场景的雄伟画面和蕴含的传统思想情感,达到层次清晰、色彩分明的艺术效果,这样更能显现题材的主题性。陈氏书院的木雕历史故事场景全部都是人工徒手雕刻制作,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佳作。

(三)异曲同工的艺术表现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中国画、版画、剪纸画、木雕等都流传了数千年,同时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种工艺的艺术表现都有着独特韵味,但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达着“形”的象征意念,讲究画面的整体性、连续性、无形性、功能性,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从古代至今,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会通过“形”的表现借以传达蕴含的精神意义,“以形传神”“借物咏志”[3],如《三国演义》历史故事作为重要题材就时常被运用在传统艺术创作中。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通过传统工艺刻画传达故事中的意念精神。例如,以《三国演义》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中国画、版画、剪纸画、木雕等传统工艺,刻画题材不在于重物象的肖似,而是重画面的虚实关系和形态的表现(图3、4)。中国画中运用笔墨力度去展现画面人物与場景的故事意境,体现出刚柔并济的人物场景;版画中运用阴阳雕刻来烘托、反衬突出人物故事,硬朗的刀刻线条展现出画面的厚重感;剪纸画中运用一剪到底的技术,烘托出故事画面的连贯性,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木雕中运用刀法技艺将题材刻于木材之上并注入生命,以木材体现场景厚实感、画面的意境感和连贯性。这也说明中国传统艺术注重体现形态的表现,不同的工艺具有共通性。

四、《三国演义》历史故事场景的文化审美

唐孝祥教授在《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提到,“建筑的审美就在于建筑的适应性,是对人的生存、生活和情感需求的适应性,包括建筑的自然、社会、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4]。陈氏书院《三国演义》历史故事场景的木雕艺术,是适应岭南地区多雨气候和为防止白蚁侵蚀而设计的。广府木雕为陈氏书院建筑增添了客观性的补充,体现的是当时广府社会的发展,反映的是当时的地域民俗文化。陈氏书院建筑木雕对于故事场景的呈现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形式,从社会学角度看,还具备一定社会功能。

在当时社会中,陈氏书院《三国演义》木雕艺术上反映的故事场景都蕴含着积极正面的社会道德与文化,蕴含着陈氏族人期望家族兴旺、褒忠贬奸等社会道德观念,在无形之中为陈氏书院建筑增添了历史意义。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客观教育,通过自身的历史感去吸引陈氏族人。广州属于华侨城市,许多华侨归国后见到陈氏书院建筑木雕中历史故事场景,会联想到本土文化。

《三国演义》木雕蕴含着一种无形的理想化寓意,它用历史故事场景去代替表征的符号,在文化教育传递的过程中渗透人们心中,逐渐固化、沉淀、稳定,然后深深地将这种客观文化扎根到人们的意识脑海里,以最真实朴素的造型去表现陈氏书院对现在和未来的追求,激励后人树立德才兼备的理想。陈氏书院木雕艺术不仅仅提升的是建筑的美观度,也提升了宗祠的文化内涵,做到外表与内在并存,同时还体现了在清代时期广府地区建筑与木雕装饰艺术的兼容性。

五、结语

陈氏书院的建筑木雕作为清代广府地区杰出建筑木雕艺术的代表,在体现广府传统工艺文化应用的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场景塑造木雕并赋予建筑新的生命。《三国演义》历史故事场景充分体现了封建文化、传统礼仪道德与岭南传统建筑、雕刻的完美结合。陈氏书院建筑木雕艺术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与内涵,促进了广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发志.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的历史故事场景[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89-92.

[2]李旭伟,肖逸生.坤甸木在潮州广济桥修复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9(3):42-46.

[3]赵持平.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设计[J].装饰,2003(8):46-47.

[4]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3.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