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理论视角下图书馆编目员工作情境与行为模式研究

2021-03-06 08:46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流编目个体

金 华

(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134)

1 心流理论缘起

心流(Flow)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通过建设性视角来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模式,提升个体在人际互动、家庭生活、工作体验等方面的满足感,最终成就个体与社会的幸福感。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Csikszentmihalyi)率先提出了“心流”这一概念。他认为许多人在巅峰时刻那份灵思泉涌,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是一种流动的最佳心理体验,可以定义为心流,处于“流动状态”的个体完全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时,身心被发现的感觉所占据,意识不到外面的世界[1]。

心流是工作情境的挑战与个体行为技能达到平衡时出现的最佳心理体验。随着具体工作情境的不断变化,个体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也发生改变,为了维持流动状态中的最佳心理体验,个体技能与行为需要不断改进。心流体验与个体工作满意度是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满意度越高,心流体验对工作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大,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2]

2 编目员工作情境变迁与行为分析

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性的服务机构整体工作环境相对轻松,但编目工作却是相对独立且劳动强度高的。编目员与其他馆员的工作性质不同,与读者的接触比较少,通过描述、分析、整理文献信息,发掘每本书的文献价值,为读者提供检索服务。文献编目工作重复乏味,编目员在长期工作中容易滋生消极心理,阻碍个人职业成长。

2.1 早期图书馆的卡片目录

图书、期刊、报纸等印刷型纸质文献是早期图书馆的主要馆藏,文献编目的主要工作是搬运、清洁、分类、整理到馆文献,结合本馆需求与文献信息,定制书刊信息卡片。卡片上一般包括题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书刊编码、馆藏数量、馆藏分类等直观内容,辅助读者简单了解文献信息。编目作为馆藏服务的源头,负责文献资源的加工录入和排序输出,确立了编目业务在图书馆的核心地位。

对于编目员个人而言,早期的编目活动是一项繁杂、机械的重复劳动。图书整理的操作规则繁多,馆藏分类、索书号选取、创作者信息等内容的著录要遵守严格的程序,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粗心大意。这种低创造性的精细化图书整理劳动,消耗了编目员大部分的精力。低层次与千篇一律的工作是缺乏变化与挑战的,也造成了从业人员的懒散与厌烦。

2.2 社会化编目时期的书目管理

随着电子文献、音视频资料、综合性数据库等多种资源形式进入到图书馆,馆藏文献编目工作步入信息化的新时代。编目人员借助计算机设备,建立书目数据库,打破了馆藏资源检索的时空限制。编目工作日趋规范化与标准化,在文献分类、数据著录以及书目套录等方面不仅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而且要结合本馆馆藏,进行前后查重,构建本馆特色的书目数据。随着数据外包的开展,外包商通过简单的培训,扩大了编目员的从业人数。虽然这些图书加工人员著录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但也打破了编目员对于本行业的垄断。

编目员除了要在海量的文献资源中,选出精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及规范化的加工,提炼用户真正需求的信息;同时也逐步转移工作重心,从数据的加工者转移到对社会化编目数据的质量监管,尤其是对社会化编目数据的审校与评估,对于数据公司编目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对于馆藏整体数据质量的控制等方面。[3]

2.3 采编一体化时期的业务拓展

随着“用户服务第一,数据质量第一”服务理念的推动,馆际互借、在线试读、文献传递、信息查重、个性定制等多元化的服务在图书馆广泛开展,采编一体化、协同化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大数据手段,利用公开、共建、共享的政策,实现资源采购与编目的有机结合,完善从出版商到用户的数据对接。数据成为图书馆资源的重要构成,纸本书刊、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网络视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都可以用不同格式的数据来描述。

采编一体化的变革中,数据技术的研究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员,编目员处在技术变革的外缘,长期以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失去了使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编目员的工作很容易被取代,而伴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比重上升及资源与元数据合一的进展,编目业务本身也将萎缩乃至消失。[4]编目员应该主动参与技术变革与数据环境的发展,针对用户需求,积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除了多样化的数据编目以外,图书馆内部资源的流通与检索、跨馆域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出版社数据套录与馆藏信息的个性化协调都是编目员可以从事的新型工作内容。

3 编目员职业变迁中的心态选择

传统的编目工作是利用本馆规则套用已有的编目数据,编目员往往只动手不动脑,编目是体力劳动;社会化编目注重文献内容的解释,对编目员的分析能力与细心程度提出了新要求,编目工作变得灵活,激发了编目员的积极性;采编一体化的编目工作,压缩了编目员的作用,更多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导致编目员个体的迷茫。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工作内容,编目员的心理建设也是有差异的。

3.1 编目员的心灵成长

编目作为早期图书馆服务的源头,编目员的工作态度,关系图书馆服务的好坏,因此各级领导给予编目员极大的关注与鼓励。这一时期编目员的荣誉感与自信心推动他们在业务工作中任劳任怨,在编目技术上不断精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编目员从书刊的初级加工者,转变为资源开发与数据规范的管理者。工作内容从早期的手动录入,发展为规范著录;从亲力亲为,发展为管理、整合书刊外包人员的数据质量。随着信息资源的描述与检索、数据整合与规范、数据库建设与维护等编目业务的开展,编目员的工作由传统走向现代,编目员的心灵也经历突破性的成长。

3.2 编目员的心理困惑

编目数据的规范化,对编目员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为了完成标准的数据著录,编目员开展终身学习,定期参与培训,随时关注编目规范的动态更新。书刊外包服务把编目员从最基本的书刊整理、数据著录中解脱出来,开始转向对书刊加工质量的审校,对外包加工人员的培训,对外包完成量的考核。编目外包环境下,编目员失去了行业垄断地位,但也脱离了简单重复的重体力劳动。

编目员曾经是图书馆发展的骨干力量,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编目环境下,编目员的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入职初期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开始对自身的能力、价值、前途等问题产生了怀疑、焦虑、甚至悲观的情绪,更有甚者影响个人正常生活。

3.3 编目员工作情绪选择的调节作用

图1 情绪选择对工作情境与行为模式的调节

如图1所示,选取八种常见的编目员心态对工作情境与行为模式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这八种心态分别是:厌倦、冷漠、担忧、焦虑四种负面情绪;觉醒、心流、控制、放松四种正面情绪。这八种情绪在工作情境与行为模式的选择中交叉相对,相互关联。心流是个体向上发展的驱动力,[5]它产生的依据是工作情境与行为模式的匹配程度:当行为模式大于工作挑战时,个体会产生放松、可控等正面的情绪,会有一些胸有成竹、平淡无奇的举动;当行为模式小于工作挑战时,个体会陷入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表现出心神不安、手足无措的举动;当行为模式与工作挑战处于低层次的平衡时,个体会出现厌倦与冷漠的情绪,表现出兴致低落、懒散无为的举动;当行为模式与工作挑战处于高层次的平衡时,个体会出现心流或者觉醒的体验,觉醒是心流体验出现的初级阶段,个体会表现出喜悦与满足的行动力。

四种负面情绪对应的行为模式都是低级的。随着编目业务的变革,编目员的情绪经历了对于卡片目录制作的厌倦、对于重复性机读目录制作的冷漠、对于外包时期编目技术外流的担忧、对于采编一体化、信息资源描述与检索的焦虑四个阶段,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是编目员忽略个人技能的提高,对于工作兴趣缺乏,应付了事。反观四种正面情绪,因为个人技能水平高,对于初期编目业务的精通与放松,对于机读目录与外包业务的控制得当与游刃有余。个体作为编目规则的制定者与参与者,依靠个人兴趣与业务凝聚力,沉浸于心流体验,可以适应各种工作情境。

积极的情绪可以应对工作的挑战与生活的困难,大部分人会陷入外界期望值升高与自身能力不足、外界环境不匹配的混乱中,只有少部分人愿意改变自己,接纳新鲜事物,依靠个人意志,提高生活水准,同时带给别人快乐。只有能够掌控情绪的人,才能更好地经营工作与生活,决定生命的高度与广度。

4 心流视角下编目员角色转变与定位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状态。[6]这种体验带给身心莫大的喜悦,人们乐意为此付出代价。在编目变革的浪潮中,心流是编目员努力追求的工作心态,借此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4.1 心流的成因与功效

心流产生的前提是我们主动关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功能,通过大脑分泌“去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六种激素,不断产生心理的愉悦感。[7]当心流出现时,我们会感受到行动与意识的紧密融合,意识带来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专一领域,行动准确度提高,同时又推动意识与行动的交互流动反应。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流是培养坚毅意志的过程,心流带来专注、忘我和喜悦的精神状态,是人类最佳体验。心流在运动、艺术、学习等不同领域的推动作用,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除此之外,心流在个体的其他发展领域也很有功效。

心流引导个体确立活动目标。工作中的困顿,造成个体压力增加,空闲时间减少,借助心流模式带来的最佳心理体验,可以引导个体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与乏味,确定新的目标。心流促进个体自身意识与外在活动的高度融合。个体的外在活动受自身内部意识所驱动,心流体验作为内在激励,在情绪上督促个体有意愿从事某一外在活动,并且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心流推动个体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注意力受个体控制,随个体能量的变化而改变,决定人生的外观与内涵,甚至可以塑造完全不同的个体体验。注意力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能量”,通过这种能量可以创造全新的自我,提升个人能力。[8]心流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潜能,提高个体工作的满意度与绩效。

4.2 编目员个体心流体验的构建

大数据时代,采编一体化成为编目业务开展的主流。编目员在编目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不同的情感,可能是气馁、忧虑、消沉、迷茫、无助、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也可能是自信、喜悦、舒畅、陶醉、振奋、感恩、光荣等正面情感,或者是正、反两种情绪交叉出现。情绪是驾驭个体行为的重要力量,[9]对编目员的工作态度与业务能力起到调适作用。

4.2.1 编目员在技术革新中的心态分析

编目工作经历了各自为政、社会化统一标准,再到采编一体化模式的启动,编目员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主要取决于各位编目员不同的心理素质。编目员心灵成长主要有以下几种状态:状态A,从早期的任劳任怨,发展到新时期的欣然接受,但是不求进取。这是对于工作情境改变的本能反应,长期乏味的体力、脑力劳动,编目员懒得去思考如何改进工作;随着编目业务的改革,这类编目员只能默默接受;采编一体化的浪潮中,这种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既影响工作的开展与读者服务的推广,又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状态B,从任劳任怨到一蹶不振,新的职业挑战,消退了他们的热情,开始怀疑自身业务能力、社会价值以及个人前途,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消极的工作情绪,带来多重危害:一方面,影响了编目员的心理健康,破坏了他们对数据整理的细心,消耗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失眠,使人身心疲惫,在工作中力不从心。状态C,随着工作情境的推进,编目员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以及对工作的兴趣,直至心流状态。他们顺潮流而动,以敏锐开放的心态面对编目领域的变化,借助编目工作的理论基础,扩展参考咨询、读者服务、馆际互借等新的业务范围;同时不断汲取最新的编目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推进编目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沮丧的情绪之下,不但会阻碍个体健康心态与性格的形成,还会导致精神疲惫、头疼、失眠等不适症状,影响个体身体健康;在工作中应付差事,不关心数据质量的好坏与编目服务力度的深浅,违背对数据细心、对读者耐心、对建议关心的原则。心流体验能够帮助个体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甚至忘记自己的健康状况与生理需求,忘记时间的概念与自己所处的地域,忘记自我身份与社会角色,这种浸润体验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处的情景模式,合理安排个体的行为。

4.2.2 编目员个体心流体验构建的进程

图2 编目员个体心流体验构建图

编目员个体心流体验构建图中显示,当个体不能胜任新的工作状况时,容易滋生痛苦失衡的心理,再加上生活中其他琐碎的事务,情绪容易陷入混乱之中。在工作与生活的混沌中,有的人心态难以改善,就会陷入重复痛苦的循环;有的人通过积极的心理建设,进入到心流体验,就可以平衡自身行动力与工作、生活的关系,保持心流通道畅通,最终形成坚毅的品格,积极应对人生的新挑战。心流,作为心理和情绪的积极体验状态,是个体面对痛苦失衡与混乱无助时的最佳心理建设。为了维持心流体验的“流动状态”,个体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来应对不同情境的挑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心流只能从真实活动中感受,对于巅峰的想象与回忆并不能产生心流体验。[10]当个体目标与自我价值意识发生冲突时,紧张、恐惧、悲伤、沮丧、郁闷、自卑等负面情绪就会产生,心流体验更加难以实现。心流体验产生的基础是喜悦、感恩、舒畅、满意、自信等正面情绪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良好自我意识状态的长期保留。

规律的生活以及对文体事业的热爱是心流体验产生的助力。规律的生活可以提高个体自身机能,帮助个体胜任各种工作状态。热爱并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事业,更容易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文体成就的巅峰状态可以转移到工作与生活,为个体带来心流体验。

工作与兴趣点相结合是激发心流体验的关键。从兴趣出发,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专注力,更容易从不同的工作情境中汲取先进的业务技能,并逐步渗透到工作实践中。[11]业务工作的开拓创新,会迎来同行的崇拜与夸赞,受到领导的表扬与信任,编目员个体也可以沉浸在自信与满足中。这种沉浸体验,表现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不假思索,知觉趋于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及时完成任务目标,保持心流体验。

专注力是心流体验产生的重要原因。编目员进入心流体验以后,在工作中有清晰的目标,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及时自我反思,提高个人技巧,平衡工作情境中的挑战。个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外界的干扰全部被自我意识屏蔽,个体暂时失去对自我的感知,跟从内心选择下一步的行为,不需要任何外部协调机制。[12]编目员经历心流体验时,会暂时忽略其他方面的外部目标,完全沉浸在愉悦的自我感受中。当心流体验结束时,个人的自尊心得到提升,自信心也加强,并且期望再次从事相同的活动,重获心流体验。

人际沟通是心流产生的契机。人是群体物种,人际沟通是前进的动力,人际关系是快乐的源泉,孤独的人容易沮丧、寂寞、自卑,懂得与他人相处才是生活的艺术。在人际互动中,把不愉快变成容忍、有趣甚至和谐,也是对自我积极心态的调解与提升。

经常感受到心流的人更容易体会坚强、喜悦、创造力、进取心与专注力。心流体验,在经历了“独特化”与“整合”的过程,会带来自我成长。独特化是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独一无二的发展;整合则是借助超越自我的观念与实体,与他人相连接,在连接中把心流体验的愉悦感传递出去。

4.3 编目员个体心流体验的传递与推广

编目员借助自身的健康机能与积极情绪,保持对编目工作的兴趣,努力凝聚专注力,开启个体的心流体验。心流体验带来的直观效益就行动力的提高,面对不同的工作情境,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达到编目员个体工作的巅峰状态。编目员通过个人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积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与健康的人生理想,创造科学的群体工作情境,实现心流体验的社会价值。

图3 心流体验与社会价值

4.3.1 个体心流体验的传递

编目员个体心流体验所带来的工作成就与价值是图书馆团体价值的一部分,个人与群体是相互促进的。心流体验与社会价值关系图中显示,个体与群体的一致性沟通,可以促进群体关系的和谐发展。编目业务的开展,关系到馆藏图书的采购与报批、图书的检索与借阅等多方面的业务。通过与图书馆内部其他业务人员的交流,促进积极情绪在群体中传播,帮助群体获取心流体验,创造群体效益。

编目员在个体心流体验下完成的编目数据是完整有序的。一条精准的数据可以带给使用者舒适的检索体验与愉悦的情感体验,[13]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驾驭用户行为,提升信息检索效果。信息检索的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与认知分析,读者用户依据明确的检索目标,通过合理的操作路径,检索到所需资源,准确定位书目位置以及无纸化资源的获取途径,圆满完成各自领域的研究。

不论是编目员与其他馆员的一致性沟通,还是编目员对读者用户的统一化服务,都属于编目员心流体验的一部分。工作情境的更新,带来整体场域的变化,群体中融合了不同的新个体,他们各自的心流体验虽然不同,却形成新的凝聚力,促进群体之间的融合与提升。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心流体验,借助心流体验中的抽离模式,个体之间实现同频共振,拓展了群体效益。借助心流体验中潜意识的浸润作用,透过行为模式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激发学生建立精神潜意识,带动心流体验的推广,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实现图书馆立德树人、服务师生的初心。[14]

4.3.2 个体心流体验下工作情境的拓展

依靠自身的业务素养,开展跨部门合作,是编目员工作情境的新拓展,也是编目员行为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跨部门的合作可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扩大个体心流体验的群体影响力。

元数据服务:传统编目与元数据结合构成元数据服务(Metadata services),元数据作为图书馆资源的基本类型,将替代现有资源存在形态,其类型与格式趋于多元化、语义化发展[15]。编目数据从规范化著录逐步发展为数据关联化著录,借助RDF语言描述信息资源,提供检索点,并揭示资源之间的关联,任何数据元素都可以应用于索引、查找和检索以及创建有意义的记录显示方式[16]。借助元数据服务,通过对数据的充分利用,实现数据生产与完善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关联知识的多途径查询,揭示与用户需求高度契合的资源信息。

特色数据库建设:开展本馆特色数据分类整合,建立特色资源库,细化本馆特色馆藏的内容与组织形式,建立数据关联是现代图书馆重要的业务。借助外来数据源,对本馆特色馆藏进行电子信息化的编目,编目员要制订和创新编目方法、编目流程以及本馆特色编目细则,利用技术手段批量整合馆藏特色资源、进行编目数据的处理。编目员要成为软件处理专家,能够为特定的用户提供目标聚合、区分子集、规范记录。[17]

文献传递服务:在文献传递工作中,需要通过文章的某一部分或是书目的章节来确定需求度,辨识各章节与整本图书的关系,是重要的图书馆服务。[18]在新的技术环境下,细化文献实体的各个知识单元,结合读者需求,进行书目设计:增加书目的聚合功能,把单一图书馆的资源与虚拟图书馆资源关联起来,进行书目整体与部分的检索;增加书目的辨识功能,添加书目内容提要、与著者信息等内容,方便用户准确定位所需图书。

阅读推广服务:图书馆是“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阵地,编目员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引导读者体验系统的阅读服务。借助编目员个体心流体验,利用“潜意识”推广优秀图书导读,对于优质书目的重复推荐,强化读者潜意识里对于书目的熟悉度。另外,馆员与读者可以开展一对一单线连接,清晰且针对性地提供图书推荐,通过生动的指导性语言,在适当的环境下激发读者兴趣。

开展第二课堂:借助个体心流体验,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以兴趣为前提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引导学生建立专注的目标。在活动中,编目员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借助语言鼓励、强化心理暗示等手段,让学生获得愉悦的体验,为心流体验的推广创造契机。

5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服务逐步向个性化、移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拓展。编目员以敏锐的、开放的心态关注工作情境、信息环境、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牢固树立“用户服务第一,数据质量第一”的服务理念,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模式。心流体验满足了编目员对于行为模式的追求,这种行为模式也推动心流体验的循环持续性。随着知识储备、工作技能、业务兴趣的拓展与心流体验的构建,编目员可以胜任编目规则的制定者、数据质量的管理者、馆藏资源自动化的推广者、多元化馆际服务的参与者等角色。

猜你喜欢
心流编目个体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试析图书馆编目的边缘化与编目馆员的转型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心流中的音乐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