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探索公共艺术课实施工匠精神养成教育

2021-03-06 07:00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立德工匠职业院校

梁 冰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20)

公共艺术课是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蕴藏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元素。在国家大力倡导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及工匠精神进校园的背景下,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开展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充分体现树人与育才的特征要求,做到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从职业学校内部来说,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紧紧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2]。

2 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涵

2.1 工匠精神培育是当代职业教育的深切呼唤

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既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又拥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较高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今,工匠精神已成为国家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而提出的新人才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德国、日本是制造业强国,早就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价值,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范围,塑造和培养准职业人的这一重要职业素质,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渐消失,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利好的局面。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倒逼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相应做出调整。民众的学习观念、就业观念以及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离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待还有一段距离。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专业技能运用得不够娴熟,工作中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是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职场的生存状态。职业教育若要乘势而上,长远发展,就得用心探索和实践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映射。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的“强心剂”,是职业教育的新机会、新挑战、新起点和新方向。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刻不容缓。职业教育应紧跟这股潮流,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戒骄戒躁,认真思考如何做“精”、做“细”、做“强”,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2.2 工匠精神培育是“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在职业教育中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入课程、进课堂,是一种更清醒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与意义、更清楚地看到职业教育的方向和未来的表现,也是在开展课程思政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中勇于担当、敢于实践的表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有机渗透,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价值观:技能是效率,是品质,也是劳动之美,崇尚技能、培养技能、强化技能是当代职业人的永恒追求,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初心所在。归根结底,工匠精神回归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规律所要求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职业院校只有让工匠精神入课程、进课堂,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培养出能工巧匠,才能实现我国的制造业以工匠群体、工匠精神作为动力支撑,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伟大中国梦之一。这个重任理应由职业教育自觉承担,并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身上。

2.3 工匠精神培育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形式

在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思政,以及通过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系列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专业特点和德育现状,结合课程特色,采用有效的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将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形式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我国,从古至今,工匠精神历史文化深厚,孕育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工匠精神是有形的精神食粮,看得见、摸得着,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因践行工匠精神而取得突出成就、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职业劳动者不乏其数,他们是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等工匠精神培育,实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目标,进而把他们培育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职业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中,除思政课程外,其他课程的教学标准中,要设立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便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和课程思政有效实施,达成目标。

3 公共艺术课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培育元素

公共艺术课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中职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3]。

3.1 《公共艺术·音乐》中蕴藏的工匠精神培育元素

《公共艺术·音乐》融合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赏析和音乐实践能力。该教材中所列举的国内外著名的乐器生产企业和音乐大师,他们的成功,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大师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赏析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分析这些成功企业和音乐大师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以工匠精神对产品质量和艺术完美的不断追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程内容适时渗透工匠精神养成教育。

3.2 《公共艺术(美术篇)》中蕴藏的工匠精神培育元素

《公共艺术(美术篇)》[4]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包括美术与人生、美术表现、中国美术赏析、外国美术赏析等内容;拓展模块包括设计、构成基础、设计表现、设计简析等内容。该教材编写从学生实际出发,图丰文简,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通过经典性、代表性、富有时代感的作品与分析,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作者、内容、表现形式、审美特征,体会其与社会生活、文化、情感以及和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提高审美品位,提升生活品质。教材中,国内外美术大师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他们在创作时的废寝忘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最终才得以形成一幅幅绝世之作,成为人类社会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等等。这些蕴藏在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元素,教师要勤于挖掘、精心组织、善于应用,使课程教学自始至终有机渗透。

4 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艺术课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实施

4.1 思想高度重视,实现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目标

“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优秀传统,教育与教学历来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整体。职业院校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育才的功能,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职业院校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同时,应自觉“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自觉把立德与育人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等要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2 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

课程思政主要通过课程和专业教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其隐性教育性质。课程思政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兴奋、愉悦和暗示下接受熏陶,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具有榜样示范性、交流平等性、知识专业性和方式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一些不足。课程思政教育没有统一模式,需要结合各种专业、各门课程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宜的方式,更需要思政课程的方向性引领。推进课程思政,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如此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所具有的目标追求一致性、教育教学方式接近性和教育教学效果互补性,以利于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在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上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3 研究课程内容,挖掘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教育内涵

有效实施课程思政,除了专业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生态共同体之外,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专业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内容,并通过合理的途径适时地在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就公共艺术课程而言,音乐和美术均蕴藏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素材,包括人物、作品、故事等,教师应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文本或数字资料,制定公共艺术课渗透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目标和实施方案,采用合适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有计划地巧妙地在课程教学中渗透。

4.4 修订课程标准,制订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实施方案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公共艺术课中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教师要根据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目标及课程的具体内容,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标准进行修订,在新的教学标准中体现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等,以保证课程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猜你喜欢
立德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