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归因与治理研究

2021-03-07 17:48任超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3期
关键词:治理问题

任超

摘要:目前而言,首都工业文化遗产仍存在工业文化遗产的“场所精神”消失、工业遗产中“红色基因”挖掘不足、工业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落后等问题,分析认为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大众对遗产价值认知缺失,这包括对历史记忆价值的认知不足对以及文化载体认知不足;缺少政策支持。针对具体问题,文章建议应制定“空间融合、文脉融合、功能融合”的保护原则。并建立遗产的发掘机制、改造机制与宣传机制等具体措施,通过系统的治理解决首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关键词:工业文化遗产;问题;治理

一、引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化自信,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优秀思想价值观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面对青年人他再一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并指出: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基石,更是我们深厚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追求。因此,深入系统的挖掘优秀文化以此提升文化自信,在当前,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首都工业文化遗产作为首都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反映出首都近现代的工业历史以及共和国工业发展足迹。一方面,它蕴藏着自近代以来与我国农业文明相延续的近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我党和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不屈外辱、自强不息的“红色精神”。它与首都传统历史文脉相成相符,体现着深深的民族特性与深深的文化自信。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多的工业遗址沦为服务城市经济建设的工具,它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被忽视、被遗忘。这也造成很多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消失,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红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文脉发生断裂。因此,当前对工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除了要进行经济功能上的转化以外,更应深入发掘其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以此实现社会、文化、生活等多种功能,这也是首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

已有的研究尽管对工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与如何保护进行了讨论,但这些讨论忽视了首都工业文化遗产与首都文化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间的联系,割裂了它与首都传统文脉之间的关系,同时缺少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共时性与系统性的思考。因此,针对当前首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本研究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问题一,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下,首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着何种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在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首都历史文化的传承、城市面貌的有机更新的基础上,通过何种措施做到首都工业文化遗产与首都文化脉络相接、文化空间相承、文化景观相符的系统性保护策略。

二、首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归因

1、城市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約

第一,北京的城市化带动工业遗址的区位价值提高。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北京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许多工业遗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动,以成为城市的重要核心区域。由于受益于周遭整体配套措施的齐备,区域内的土地价格大幅攀升。其经济价值已经远远高于其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这导致原有的文化历史价值让位于经济价值,成为首都工业遗产保护的制约因素。第二,工业遗址的盈利价值是首要目标。北京很多工业遗址本身经历了“去功能化——再功能化”的演进过程,但其遗产的功能转化主要是以经济生产为目标。在去功能化过程中,工业遗址脱离原有的生产制造、文化生活等的功能,新的商业、文旅、住宅等新的经济功能被赋予。首钢在其中是一个突出代表,由于北京城市的转型,原有的首钢作为工业文化遗址得到重新的改建与功能转化。现在的首钢遗址已经成为北京西部最大的工业遗址公园,其园内原有的工业设施,以及具有科技特色的数字创意体验馆、空中F1、首钢极限园等都但带动了其文旅产业的发展,目前,首钢公园的游客接待量超过8万人/年。同时,公园的建成与完善使其成为区域内心的文化消费中心,间接的为本区域作出经济贡献。可见由于对经济价值的过度关注,导致很多工业文化遗址很难形成文化意义的工业遗产从而受到保护,它们更多被转变为创造经济价值的商旅场所。

2、大众对遗产认知因素的制约

北京的工业文化遗产是北京的工业史,更是北京的社会发展史。工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特性。它的存在为后来的人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更让后人们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物质形式与精神风貌,城市生产结构的转型带动城市人群价值观与文化认知的转型,原有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正被人遗忘。

对历史记忆价值的认知不足。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这个城市曾经存在过的文化形式的一种记述,更是一种对过去历史进行追溯的回忆场所。无论是解放前的双盛合啤酒工厂、首钢,还是建国后的电报大楼、华北电子厂,它都已一种建筑空间的形式承载着过去北京曾发生过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建筑共同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建筑的场景中回首过去。对于处于城市中的个体而言,这些工业遗产是经历者与过去的沟通,更承载着那个时代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如北京电报大楼。完工于1958年是为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它也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电报大楼,是北京通信历史的见证,更是那代北京人的集体回忆。在对航天五院早已退休的李珉启访谈中,他说北京电报大楼是他一辈子的回忆,当时从大学毕业留在北京,由于离家远很当有需要时只能去电报大楼发电报与家人联系。电报大楼成为他与家人沟通的精神场所。随着2017年电报大楼的彻底关停,对于很多年龄较小的北京人来讲,这种历史记忆正面临着集体失忆的困境。

对文化载体认知不足。工业遗产的精神性往往蕴藏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之中,并形成对城市的情感寄托。北京在1949年到1983年间,经历过城市的工业化改造。这让北京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和相关设施,并且成为北京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由于几十年间不断的工业化进程,其工业方式连同建筑载体影响了几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并最终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社会记忆。而与北京工业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就是北京工厂大院,工厂大院作为北京工业化的象征,它暗含着工业所承载的精神与情感特质。在北京工业发展期间,北京产生了大量的工厂大院,具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以前存在的大院超过300余个,其大院形式不仅有科研院所、机关单位还有工厂企业等各个门类,可以说,单位大院是工业文化的组织形式缩影。正是由于大院存在,让人们在身份上产生彼此认同,由于单位大院的人性化与公平化特征也让人们产生了情感依赖,但随着城市化改造与人们对它们的功能认知不足,让这些精神载体逐渐消失。

3、政策支持因素的制约

北京的工业文化遗产是特殊时期形成的工业景观。它是理解那个时期北京城市的重要工具。它承载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精神意识。但北京而言,工业遗产不如传统文化遗产那样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这造成工业遗产在政策保护过程中,让位于传统遗产的保护。同时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也仅在意经济价值挖掘。上文说到的缺少系统性保护问题的原因就是缺少政策支持。同样,对于已有工业文化遗产的改造也缺少政策保护的延续性。

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街道,总占地面积大约60万平左右。原为1958年东德援助我国建立的全中国第一个电子元件厂——华北联合电子元件厂,内部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德国包豪斯风格。为了满足城市的新发展新定位。798厂发展为艺术街区。在众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家进驻之后,逐渐发展出众多的画廊、工作室和设计公司。在这里原有的工业遗产,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审美意义。原798的包豪斯风格所具有的线条明朗、装饰简洁、叠拼渐变的风格方式,以及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建筑功能和经济效益的主张恰恰与当时的年轻艺术家的审美价值融为一体,工业艺术价值与人们的审美之间通过这些残旧的工业建筑形成了对话。也正是在这种工业文化遗产与青年艺术家们的对话中,形成了798共识,形成LOFT这种居住与工作融合,满足简单实用的生活方式。在2018年以前,这里作为工业遗产转化成功的代表。但随着艺术区的租金上涨,艺术区严重的商业化导致大量的艺术家外流,很多工作室已经空置,艺术家方蕾说:“当前的798已经缺少了艺术气息和工业气息,这里已经被商业消解掉了,它挺可惜的”。显然,对于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少了相关的政策支持让原来工业艺术街区转变成了商业街区①。总之,北京的工业文化遗产具有着多元的城市价值,它记忆着城市的过去,也曾依靠自身功能与工业审美为城市人们提供物质与精神养料。但当缺少对其价值的认知和政策支持,其文化场域很难形成与传承。

三、完善首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通过上述的讨论,北京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应是“片段化”“个体化”孤立的行为,它应从时间、空间与城市发展三个维度,制定的一整套系统的保护策略。本研究根据当前首都工业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与其主要原因,提出以“三融合”為根本保护原则,以“三机制”为具体保护手段的系统性保护策略。

第一,制定“空间融合、文脉融合、功能融合”的保护原则。(1)北京工业遗产更多呈散点分布,那么在保护过程中,不能盲目的“片段式”改造,要结合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以及社区层面的“区域性”地理空间样态,因此,在空间层面要进行系统地、层次性地、区域综合改造。(2)要遵循城市文化发展规律,保持城市文化肌理的完整。就要把传统文化遗产与工业文化遗产进行协同保护,以此让城市文脉呈现完整性与连续性特征。(3)遗产必须承载起新的城市功能,让其价值回归社会利用于民,融于区域性居民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如此才能使遗产保护得已持续且“活态化”,以此构建多元融合型的北京保护模式。

第二,建立遗产的发掘机制。对工业遗产进行有效判定。第一,制定符合北京城市发展的工业遗产评判量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为工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提供理论依据。第二,从城市工业遗产时间序考量。城市的每一个时期都会因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因此,在与城市传统文化分开研究时,还应建立城市内不同时期工业遗产的时间序列,以此维度发掘各不同工业遗产的主要特点、背景与价值。第三,从整体城市空间考量。围绕工业文化遗产进行重点分层,区分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工业文化遗产,在城市空间内,制定出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网络。

第三,建立遗产的改造机制。工业文化遗产的改造首先要遵循两个前提,其一,满足首都城市发展。其二,服务于首都人民生活。在这两个前提下,就要把握住改造中的宏观与微观。在宏观层面,把工业文化遗产放到首都的文脉大的背景下进行考量,把工业文化与首都文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工业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建筑有序衔接,把三者放在时空脉络内进行规划与开发利用。在微观层面,要把遗产、区域文化与人们生活特征融入到一起。做到遗产服务于社区、服务于城市居民,不是一单独建筑或,而是一个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景观与文化空间。

第四,建立遗产的宣传机制。民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关键。因此在建立遗产保护体系时,要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宣传路径。鼓励民众参与保护,提供民众参与的保护路径都是重点内容,在民众参与同时,以怎样的方式把遗产活态化也是考虑的重点问题。总之,首都工业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合理保护,本质看只有把遗产利用起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城市居民创造文化、社会与经济价值,它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才能真正做到“遗产”的有序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新哲、周荣喜,工业文化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张燕,北京工业遗址调查,北京学研究文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黄磊,城市社会视野下历史工业空间的形态演化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8(01).

注释:

①艺术中国,798艺术区,乌托邦的没落,m.sohu.com/a/135205731,2017.4.20

1726501186222

猜你喜欢
治理问题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避开“问题”银行股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