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的成功之道

2021-03-07 16:53
文化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奇遇真人秀明星

张 静

真人秀节目,泛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实展示,由制作单位全程记录,并通过剪辑加工形成的电视节目。规定情境中,参与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表现出与日常生活相似又更为典型化的“悲欢离合”[1],因此受到观众的欢迎。腾讯视频推出的具有人文内涵的沉浸式明星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是近年来的优质真人秀节目。该节目以“从探索世界中和自己相遇”为初衷,每期节目由主持人阿雅邀请一位明星好友共同踏上未知旅途,通过对当地生存状态的观察、交流与碰撞,引发对人生的重新思考。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在没有充足曝光的情况下,依靠新颖的制作方法和出众的口碑评价,迅速获得了一批观众的认可。这档纪实真人秀缘何与众不同,能够取得收视效能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是当下真人秀节目值得讨论的一个议题。

一、高向度的审美构建

(一)“生活在别处”的奇遇探索

《奇遇人生》倡导人们跳出舒适圈,从一段崭新的旅途中思索人生常态,通过他人反观自己,探寻生命的意义。譬如节目第二期明星嘉宾春夏前往美国追逐龙卷风,在广袤无垠的公路上驱车72小时,依然看不到龙卷风的踪迹。面对自然界的反复无常,她只能苦苦等待;即便出现了新的变化,又往往转瞬即逝、错失良机。这种不可受控的外在环境激发了人的挫败感,导致春夏情绪崩溃,产生罢录、抵触、消极心理。经过近一周的逐风之旅,春夏意识到所谓的看到龙卷风其实没那么重要,追逐的过程就像命运沉浮,人们能抓住的往往是一小部分,更多时候需要平静地与自己相处。经过旅行促使明星思考人生,并把这些感悟提炼成文字呈现在节目里,让旅途意义与节目诉求不谋而合,让真人秀内容有了高度。

(二)摆脱剧本模式的叙事策略

任何一部真人秀节目都离不开具体场景的设置,因此,许多节目会通过悬念制造、戏剧冲突、比赛竞技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奇遇人生》反其道而行之,弱化了节目的剧本设计,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只进行推演不直接干预,使其尽可能地接近于事实。在看似“流水账”的事件记录中又保留起承转合,用一种文艺电影的方式展现人物变化。在第一期阿雅与徐熙娣探访大象孤儿院的视频中,节目组安排了照顾大象环节,却意外地发生了两只大象走丢的情况,这是节目组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主持人、明星嘉宾都措手不及,他们联想到自己身为母亲发生孩子丢失的状况,在镜头前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而在后续拍摄中,大象又意外地被找回,这种自然发生的一波三折既保证了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为人类如何与动物相处提供了思考空间。

(三)从封闭到开放的场景延展

作为一档谈话节目,《奇遇人生》的主要场景均在户外,在冰山、草原、都市、乡村等不同地理环境中展开丰富密集的话题讨论。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过著名的场域理论,即人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到行动发生的场域影响。对于真人秀节目而言,这个“场”不仅包括在场的话语主体所说的语言、动作、表情、姿态,还包括谈话时的周遭环境、谈话氛围、风土人情等[2]。《奇遇人生》注重场景的作用,主持人和嘉宾不设定固定提纲,所有谈话内容的产生都基于具体场景,做到了应时应景;当场景发生突然改变,谈话主体亦根据场景变化作出新的反应,人物与环境始终保持一致。例如,歌手朴树进入陌生的南美国度古巴,在与当地音乐人合作过程中,坦诚做不到在语言障碍和机器跟拍状态下自然流露。受地理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双重压迫,朴树直接向节目组控诉:“录制节目是一件不自在、不舒服的事情;他需要的是自然的音乐交流,而不是鸡同鸭讲。”节目组将这一幕完整记录下来,镜头前的生气、迟疑、矛盾展现出朴树“真我”的一面,这种表达效果使得节目张力进一步彰显。

(四)嘉宾与素人的陌生化效应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这种手法在艺术作品中十分常见。《奇遇人生》集合了旅行、纪实、明星嘉宾等多种元素,产生出了不同于同类型节目的化学效应,这与其嘉宾选择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明星嘉宾不再是满身包袱的大众宠儿,他们剥离了荧幕前的精致形象,像普通人一样参与新的旅途,体会未知带来的刺激;另一方面,在旅程中会出现奇奇怪怪的人,他们或是只身守护大象的国际志愿者,或是醉心于乡村民谣的少数民族乐团,或是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勇者。这样,嘉宾和素人就出现了两个相互平行又有交叉的视角。在日本行一期中,嘉宾李诞在日本京都的参禅悟道与素人李小牧的竞选市长同步展开,而二者关于人生路径的选择又在相互介绍过程中不谋而合,这样嘉宾与素人就产生了三层意义的陌生化效果。

二、高水准的制作形式

(一)引入纪录片概念

《奇遇人生》的一个亮点是采用了纪录片与真人秀相结合的制作形式。首先,节目体现出纪录片常见题材的偏好,如环境变化、动物猎杀、失独人群等,利用明星效应增加大众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好奇心。其次,节目全程采用冷静克制的创作理念,包括摄影、音效、剪辑、后期,摆脱了当前真人秀市场艳丽浮夸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当嘉宾对身边事物有感触时,镜头会无限地推进拍摄人物,捕捉表情变化;当嘉宾沉浸于个人情绪时,导演又会将镜头推远,留给嘉宾更多个人的空间[3],这是十分典型的纪录片镜头语言。再次,节目过程中添加了大量旁白,由主持人阿雅表述旅程概况,丰富视频的信息含量。可以看出,纪录片这一载体保障了节目内容的客观性,而明星参与的真人秀提供了一定的娱乐效果,使得《奇遇人生》这档节目不是一个快速消费品。

(二)独特的影像视听

在纪录片的基础上,《奇遇人生》对真人秀节目的视听效果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整季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近乎纯素颜出镜,用一种近似真实的粗粝感还原生活本来样态。在展现具体环境时,出现了许多看似无意义的空镜头,如皑皑白雪的查亚峰、空旷寂寥的冰山群岛、广袤无垠的非洲沙漠、静谧古朴的京都寺院,但这些悠长的画面都能够把观众带入具体情境中。节目对于声音的记录也是另一个创新点。《奇遇人生》把人物同期声和旅行主题紧密结合,让观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界的动态,如凛冽的风声、淅沥的雨声、忙碌的脚步声,凸显出纪实感;而这些声音的利用又会由声及人,反映出当时明星嘉宾的内心活动,因景生情,这种效果在探寻龙卷风一期中尤为突出。嘉宾反复追风而不得,节目则通过记录层次丰富的风声,勾勒出人物的心理波动,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卓越的制作团队

《奇遇人生》的成功背后,不仅有覆盖年轻群体的腾讯视频播出平台背书,而且囊括了国内卓越的导演、编剧、主持人以及摄制团队。节目总导演赵琦在着手拍摄《奇遇人生》之前,在中央电视台担任过长达10年的纪录片栏目制作人,有成熟的节目制作经验,其作品《归途列车》《中国市长》更是屡屡获得国际纪录片大奖,在业界享有很好的声誉。摄影指导孙少光长期从事纪录片的拍摄,对镜头处理和人物把控有着敏锐的直觉。而作为串联节目的核心人物主持人阿雅,在我国台湾地区长期参与节目制作,拥有很好的观众缘和良好的口碑,并且这是她产子后的重新亮相。阿雅一改年轻时代的鬼马形象,转变为温柔感性的知识女性形象,面对不同明星嘉宾时能够从容应对,保障了节目的可看度和信服度。总之,优质的幕后团队保障了《奇遇人生》的节目品质。

三、高品位的价值引领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奇遇人生》总导演赵琦在访谈中曾提到,节目的根本目的是“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也就是将关于自我的审视和提升作为节目的价值追求。人对自我的认知建立在与他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奇遇人生》提供了探险机会,让明星嘉宾卸去表演成分,回归成为一个普通人,展示出最真实的自我。在节目中,明星嘉宾不是对风景的简单停留,而是通过观察他者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思考许多从未触及的话题,倾听内心的真实声音。观众则从这种代入感中引发思考,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生值得坚守。就像年轻演员春夏拼命地想要见证龙卷风袭来,大自然完全不会因某个人的想法改变,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后,她开始明白:追逐的过程要远比看到龙卷风更有意义,就像人生阅历要远比人生成就更富有价值。由此,节目上升到人生意义的讨论,凸显出比同类节目更高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议题的深度思考

在主题设置上,《奇遇人生》把奇遇本身作为出发点,由明星嘉宾带出许多社会层面的深远思考,如与动物和谐相处、照顾失智老人、艺术与现实的冲突、大山儿童的精神关怀等,赋予真人秀节目内容深度。《奇遇人生》并没有刻意地标榜何种价值观,也不会用一种教条式口吻阐释观点,而是相关问题会跟随画面逐一出现。在主持人引导下,嘉宾提出个人看法,网友也可以通过发送弹幕,针对这些奇遇背后的社会现象交流个人看法,节目则会选择优质的评论内容在片尾处展示。透过节目,观众获得的不仅是身心的放松,更是对社会的窥视及反思,凸显出一个好的节目应有的引领精神、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功能[4]。

四、结语

《奇遇人生》的出现无疑为真人秀节目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纪实的内容风格、精良的制作水平以及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奠定了一档网络综艺节目的热播与走红。未来,真人秀节目不应再把娱乐作为唯一导向,重视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让观众在娱乐中产生更多思考。

猜你喜欢
奇遇真人秀明星
祷过山奇遇
奇遇
狐说——祷过山奇遇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我与猫的午后奇遇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调查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