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课程建设的症结点:课程资源开发

2021-03-07 18:34毛道生
未来教育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银杏陶行知校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模式的直接表现,是学生成长的蓝图,是教师发展的舞台,因而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往往面临内容单一、师资短缺和场所局限等课程资源问题。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我们可以从陶行知课程思想中找到突破课程资源的研究方向,以提升学校课程质量。

从生活出发,丰富内容资源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素材都是课程资源,不仅限于课本或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将视野投放向书本之外的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七中实验学校的“智慧门”附近有一片银杏林,这不仅仅是“网红打卡地”,而且是课堂,更是课程资源。学校在小学部开发了“银杏课程”,在银杏叶黄的最美秋季,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门学科围绕银杏主题,结合特点和学科特色开发课程,如拼组英语字母、做银杏的自然笔记、创造银杏文创产品、发现银杏中的数学之美、原创银杏歌曲等,把学生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在亲近大自然中幸福成长。

陶行知认为教材是“活的书籍”,生活素材是否纳入课程资源的判断依据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等等。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口号号召下,有的学校陷入了校本课程越多越好的误区。理性分析有的学校所列出的上百门校本课程菜单,不难发现有大量重复性课程、粗糙低质课程、脱离教育目的的课程。最典型的就是研学旅行课程,丢掉了“研”与“学”,而只剩下了“旅行”。盲目追求课程数量的做法,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让老师误有可以随意开发课程的错觉。所以,不能为了所谓“内容丰富”“可选择性强”等原因,从而忽视了课程质量,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判断圭臬。

以能者为师,充实教师资源

课程的丰富性、前沿性和特色化与学校教师的有限性、保守性和单一性等有一定的矛盾和差距,这是制约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症结点。陶行知给了一个妙招,“凡改变我们的,都是先生”,即“能者为师”,只要能在某一领域有专攻和特长的人,都可以作为老师。

首先是眼光向内。“教师即课程”,本意是教师对任教学科的课程有着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实施,其实也就意味着教师的个性特长可以跨出任教学科的桎梏,别有洞天地开发出全新的课程。七中实验学校的日语选修课就是由德育处职员武巍和英语老师石泓等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学术辩论、文学写作等拓展性、研究性课程也是充分依托自有教师开设的,“校长约你面对面”课程则是由校长团队开设的。校本课程开发要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由被动的、不自觉的、隐性的课程开发者,变为主动的、自觉的、显性的课程开发者。

其次是眼光向下。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开发旨在提供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另外,根据陶行知倡导“小先生”制,学有所长的学生也可以经过学校审核和评估后开设课程,尤其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

最后是眼光向外。在课程开发中,可以借助外在力量来弥补自有师资的不足和课程资源渠道狭窄的局限。学校可以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广泛联系开设“名人讲坛”,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开展“校友讲坛”等课程。另外,随着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起,学校“购买课程”之风渐浓,专业校外机构开发的课程逐渐走进学校,如STEAM课程、积极心理课程、人工智能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当然,绝不能重“购买课程”而轻“开发课程”,要把借助校外专家的指导、专业机构的辅助和依靠自有教师的主动作为结合起来。过于依赖“购买课程”,就会导致教师丧失专业追求欲望,成为旁观者或搬运工,课程开发能力无法得以提升。

社会即学校,拓展场所资源

陶行知认为:“课程为社会需要与个人能力调剂的工具;编制课程要考虑社会的种种需要,将他们分析起来,设为目标,再依据儿童个人心理之时期,能力之高下,分别编成最能活用之课程,使社会需要不致偏废,儿童能力不致虚耗。”课程不仅仅要满足社会需要,还要把整个社会纳入到课程的实施场所范围之内,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

“社会即学校”,只要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地方都是课程实施的地方,而不局限于围墙内的学校。由外自内看,“须把社会上的一切的事,拣选他主要的,一件一件的举行起来”,把学校办成“具体而微的社会”,表现为学校的模拟法庭、微型消防站、学生自治组织等,但这有无法包罗万象的局限。自内向外看,“社会是大的学校”,“以宇宙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要走进社会各个场域去开展教育,如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打破学校物理围墙的局限,充分融合贯通学校和社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修身养德、陶冶情操、提高沟通和协调能力等,从而更加丰满和谐地发展自我。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开展的“走进四川十大文化名人”课程、“鱼凫文化”课程;初中部开展的“青春梦想”课程;高中部开展的“立志成才”课程,都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社会实践课程,深受学生喜欢。

总之,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程质量,虽内容、师资、场地等资源匮乏,也有不少局限,但我们可以充分借鉴陶行知所倡导的“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的主张,开门办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办学活力,可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银杏陶行知校本
活化石——银杏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银杏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陶行知教育名录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论银杏的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