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瑟茜》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探讨

2021-03-07 19:11孙若萱
文化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神族克西原语

孙若萱

一、引言

恢弘的雅典卫城,残破的宙斯神庙,壮观的酒神剧场,无一不是希腊神话的具象化体现。希腊神话作为爱琴海文明的缩影,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经过数年的发展变迁,英语吸纳了很多希腊神话典故并化为己用,演变成英语语言、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一)背景信息

《瑟茜》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希腊神话故事中甚少出现的一位女神瑟茜,讲述她的成长、神力的发现、人神关系的处理。该书的作者玛德琳·米勒因希腊神话系列《阿喀琉斯之歌》赢得橘子大奖,有了这一鼓励,她决定延续该系列,创作了《瑟茜》,以女性的视角改写希腊神话中对瑟茜的描写。

(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瑟茜》中文化特有词的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对等”“忠实”的刻板印象,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注入新活力。该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活动,着眼于翻译目的[1]。汉斯·弗米尔将翻译目的划分成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性原则”。翻译目的决定了目的语文本的走向[2]79。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进一步彰显了翻译目的和翻译行为的关系,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文化、风俗、语言习惯,用更妥帖的方式传译给译入语文化的受众[2]。《瑟茜》作为表达型文本,其翻译目的是尽可能再现原作的“美学或艺术元素”[3]。受此启发,译者试图将原作中文化特有词的风韵保留下来,虽不至一一对应,但尽量做到传神。目的论因此成为《瑟茜》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的一种选择,将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传译给译入语读者。

(三)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分类

纽马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碰到文化负载词,而这些词汇很难做到字字对应[4]。有许多学者都探讨了这一翻译问题,随后,艾克西拉将这些词汇总结为“文化专有项”[5],即任何导致目标单语使用者对原语文化产生理解困难的词汇。笔者使用艾克西拉的定义——“文化专有项”来讨论在原语和译入语文化中很难对应的字词,包括具象、抽象概念。文化专有项的定义不同,产生的分类也不同,本文将根据纽马克的分类,着重分析“艺术思想”中包含的神话元素和“生态”这两种文化专有项,讨论其在《瑟茜》中的运用和翻译方法。

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文化元素会遇到很多语言层面的困境。为解决该难题,不同的翻译学者总结了多种方法来处理文化专有项。在戴维斯之前,艾克西拉总结了两种适用于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即保留法(conservation)和替换法(substitution)[6]。就前者而言,译者对文本的操控更少,这种方法还包括了“repetition, orthographic adaptation, linguistic translation, extratextual gloss, and intratextual gloss”[7]。而后者替换法,又可分为“synonymy, limited universalization, absolute universalization, naturalization, deletion and autonomous creation”[8]。受到艾克西拉的启发,戴维斯进一步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分为七种:保留、增译、省略、全球化、本地化、转化和自创[9]。戴维斯的保留法和艾克西拉的相似,重点都是主张保留原文的风采。戴维斯的增译法,可在原语、目的语文化无法对等时使用文内外注释增添适当的说明[10]。与艾克西拉的有限世界化、绝对世界化翻译法相似的是戴维斯的全球化翻译法,他们都主张使用更为全球化、普遍化、大众化的词汇来替代文化专有项。与该种方法相对应的则是本地化,艾克西拉称之为“同化”,即在目的语文化中找一个拥有高度相似指示意义的词汇来替代文化专有项,从而避免翻译目的的缺失[11]。

本文将使用戴维斯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法,但并不会涉及转化和自创法。原因有二:第一,就笔者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将戴维斯的“转化法”看作是“全球化”或“本地化”的分支;第二,“自创法”极富创造力,译者干预程度较高。在这种方法中,为了使译文更易理解,译者可以自己发明原文中不曾出现的文化专有项。笔者认为基于目的论框架,《瑟茜》的主要翻译目的是介绍希腊神话,因此并不会使用自创法。总结来说,文化专有项作为文化的一小部分缩影,定义和分类的方式也千变万化。因此,译者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贴合语境和读者群体,最重要的是要符合翻译目的。

二、瑟茜中包含神话元素的文化专有项处理

神话是展示自身文化特性的交流手段,有着很强的文化专属性。通常神话的特殊性表现在无形的抽象概念中,但有时无形的抽象概念暗藏于有形的词汇之中。《瑟茜》中的艺术思想大多和神话元素相互交织,有些表现为希腊神话中特有的具体物品,囊括众神的生活、自然现象;还有些表现为众神的名称。因此笔者将在目的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希腊神话具体物品和众神名称的翻译。

希腊神话中,具体的物品和专有名称通常和典故有关。神话典故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有两个,即互文性和交流性。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典故承载了特殊的使命,译者应更加注重神话元素的翻译。

(一)具体物品的翻译

对于具体物品的翻译,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将戴维斯的保留法和增译法相结合。例如,“ichor”“nectar”“tripod”分别指“神族的血液”“神族佳酿”“三脚器皿”。作为希腊神话特有词,译入语读者对它们非常陌生,为了兼顾翻译目的和读者理解程度,译者将这三个词处理成“灵液”“仙露”“三脚祭器”,并分别给予脚注:1)神族之血,混合了金色蜂蜜、仙露和仙馔密酒;2)希腊神话中,nectar是众神喝的酒,可永葆青春、长生不老;3)用于祭祀的三脚器皿,类似古代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祭器。由于译入语读者可能对希腊神话缺乏一定背景知识,译者做出适当调整,使用艾克西拉提及的文外注释法[12]。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tripod”一词的翻译,脚注中不仅解释了该词在希腊神话中的含义,同时还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了类似的物品(商周时期的青铜祭器)进行补充说明。

(二)人名的翻译

人名在希腊神话中是和主线故事紧密相连的,译者有义务向读者“解密”背后的故事。通常译者会使用保留翻译法,即“to keep the name unaltered”。与翻译具体物品类似,可用保留法和文外注释的翻译策略来处理“dryads”“oreads”“Fury”,直接翻译成“树宁芙”“山宁芙”“复仇女神”,并在脚注中加以解释。这些人物名称流淌着浓浓的希腊神话气息,可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希腊神话故事。基于此,翻译目的也进一步得到了保障,吸引了潜在读者的兴趣,增加了后续阅读希腊神话相关内容的可能性。

但是,处理专有人名也可以使用全球化,如“Allecto”的翻译。全球化的意思就是用更一般化的概念,也就是“Allecto”的上位概念,来替代本义,即将“Allecto”翻译成复仇女神。但《瑟茜》第一、二章中并未出现阿勒客图这个名字,前文使用的是“Fury”而非“Allecto”。为了保持上下文的连贯性,笔者认为全球化也不妨是一种解决办法。因为对于读者来说,文中是首次出现阿勒克图这个人名,也许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让读者以为阿勒克图和复仇女神是两个人。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全球化仍然符合目的论连贯原则的语内连贯。

三、意象的重组

为了符合目的论的语内、语际连贯,意象翻译有时需要重组。在重组的过程中,翻译目的对意识形态、诗学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操控作用。文学作品中,意识形态和诗学是影响意象翻译的两大要素。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了人们认知、思考自然的方式。它通过独特的情感活动产生,想象力丰富,抒情性强,概括性高,语言简洁,从而形成意象。但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比起意识形态和诗学,译者要优先考虑翻译目的。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决定采用原语意识形态导向还是译入语意识形态导向的翻译方法,有选择地保留或重建原作中的意象。因此在《瑟茜》的翻译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其实是次要决定因素,主要决定因素则是目的论三原则。

(一)形容词的翻译

在翻译生态文化专有项(形容词)时,可以使用全球化的方法。如“horse-shouldered”“fish-white”。原语用“马”和“鱼”这两个意象作为形容词,分别描述河神的肩膀和海宁芙的肤色。全球化策略是用更一般化的意象替换原语,降低文化特殊性,可将“horse-shouldered”“fish-white 译成“高大强壮的”“皮肤白皙的”。同时,翻译也要符合译入语文化中的美学因素。在译入语文化中,很少有人把神的肩膀描绘成马,或者把女神的皮肤描绘成鱼白色。由于受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不对等的诗学因素的影响,保留意象无法体会原语文化的文学性。译者可在译文中添加注释,解释原作中使用的意象,以及译者一般化原意象的理由。最后,原意象的词性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对主线内容影响不大,因为翻译中的语境对等比意思对等更重要。翻译中所使用的全球化策略,只是出现了英语语言层面上的不完整,但却没有出现希腊神话语义上的缺失。

(二)名词的翻译

接收者对于希腊人如何感知世界的原意象的转化、传递必须得到译入语文化的认可。例如“云”的意象,实际上是希腊神话特有的文化概念,将自然物体和奥林匹斯山联系起来。但若是脱离特定的文化环境,“云”就仅是普遍的概念,是一种大气现象,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文化中。译者可采用文内策略的策略,添加“云”的外延来解释原意象。此外,“云”的翻译方法也受到诗学元素的影响。意象是文学手段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增添了主观的想象。例如“The word was they had already held their own private session of torment in the clouds”,“clouds”标志着奥林匹斯神族的绝对统治,在原文—译文的转换中,意象应该保持对等。译者可将“云”(名词)译成“位于云巅之上的”(形容词)。由于这种形容词形式为中国人所普遍接受,使得目的语读者认识到奥林匹斯神族在泰坦之战之后的绝对权威,补充解释了“云”和“奥林匹斯神族”之间的关系,巩固了翻译目的。

四、结论

本文旨在揭示希腊神话中的文化专有项在英语语言及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讨论其翻译策略。《瑟茜》极具表现力,从女神的角度叙述希腊神话,填补了希腊神话的空白,其翻译在文化传播、处理神话概念和意象重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比前人研究,笔者发现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和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为了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涉及神话概念和意象的文化专有项可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猜你喜欢
神族克西原语
神族谱系
英画家称就想毁掉作品
巴音克西格所藏托忒文eng uridiyin orošiboi::angxan uridiyin orošiboi::之影印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四两拨千斤,Life&Parting决战台北漫展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叶尔克西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性研究——以《永生羊》为例
周航 IG.iAsonu
San教你演绎世界第一PVZ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