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自信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2021-03-07 22:17杨延文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歌唱声乐

杨延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文化自信及文化繁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阶段,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于如何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跨越性提升。基于此,笔者将在文章中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方法进行有效分析,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出发,将歌唱教学作为载体,助力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文化自信,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提供参考。

由于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及普及,学前教育人才需求的缺口逐渐增大。目前社会所需幼儿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还要能为幼儿全方位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服务。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舞蹈、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现阶段,高职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学生大部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零起点,少部分学生具备基础乐理知识和音乐素养,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入学新生音乐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较低。如何才能在规定学制内培养出与国家需求相符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笔者将就此问题以学前教育歌唱教学为例进一步深入探讨。

文化自信的渗透意义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是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共有三点:首先,文化自信能够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文化自信建立的前提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解。其次,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主要动力,而音乐教育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再次,加强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

我国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革命音乐文化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后人的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对传统音乐文化保持清醒认知,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实现高职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现阶段,高职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育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义务。近几年,新时期教育改革越发强调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提升及培养的意义,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深化载体,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实现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1]。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中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审美,探索本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元素

将民族特色声乐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应深入研究文化自信,积极研究学习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策略内容,与帮助学生树立声乐文化自信的相关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歌唱教学需要以民族语言为素材,体现民族音乐特色风格,对民族情感艺术形式进行有效表达,同时高度关注民族音乐的发展。

高职院校是声乐人才的重要培养平台,助力国家全面推进民族声乐教育发展,以及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本民族音乐素养的学前教育人才。在教学中教师需挑选具有民族典型性的曲目进行民族教学演唱。例如,在《红旗颂》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作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聆听全曲并引导其想象。聆听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变化和音乐所展现的画面内容,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在此基础上为班级学生讲解《红旗颂》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在体验、感受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特色的认知及理解,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国旗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2]。

(二)多开发民族课程相关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培育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声音为媒介,对地方人文特色的情感及现实生活进行情感表达,从而实现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掘、整理,弘扬及保存。我国各民族民歌艺术种类繁多,涉及的地域广阔,具有较强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成功地实现了“无声不歌”的艺术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独具魅力[3]。在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适当引入本地民歌和其他地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歌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高职院校作为人类文化的教习和传承的场所,需要通过自身优势实现本地民族音乐的开发及利用,将民族音乐逐渐引入到歌唱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多层次教学,并逐步实现教学的成熟探索。声乐教学属于具有可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可以为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作出贡献。

其次,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对教材和课堂进行有效的补充,高职学校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及选择利用,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归类和优化。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视听资源和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授课,做到课堂中既有直观形象且规范的示范演唱,还有声音、体态、表情等各种情境画面的结合,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学习,从各个方面感染和渗透,使学生形成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正确的声音审美习惯。因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选择过程中,教师需要打破音乐局限性,在校本教材中增加音像教材、图画教材等丰富教学资源。同时,课堂教学中应包括发声器官、结构、人体学原理及不同发声器官的审美观念、表现方法等,教师应向同学们介绍并深化发声方法及原则,从而使同学们实现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能够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实现声乐演唱的营养吸收。

最后,课程资源不仅要包括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还要包括歌剧选段、不同地域的民歌等课程资源,教师要以此为基础进行情境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如把歌剧选段有效地加入场景,对理解、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在《伤势》歌剧中的选段《一抹夕阳》等经典曲目属于高职学生学习及升学的必唱曲目,其讲述了明辨是非的人生哲理,在体验歌剧伤心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歌剧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歌剧选段《一抹夕阳》是我国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曲目。声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选择和运用这些曲目,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水平及自身嗓音条件为其选择不同的声乐作品实施有效教学[4]。

(三)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培育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首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应将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与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声乐教学。教师要给同学们介绍不同时期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历史事件背景,为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注重音乐表现的内容及真实情感的表达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在讲解《我和我的祖国》这首作品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曲作者张藜创作这首作品的背景。这首作品是张藜在张家界出差中偶然谱写,眼前的姹紫嫣红、青山绿水让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涌上心头,创作出《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对民族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时代、不同背景创作下的民歌精神文化,能够加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并加以有效学习,同时还能具备较强的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使民族精神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优秀专业技能人才。

其次,以模仿体验作为歌唱的教学基础。声乐学习主要是模仿学习,在过去不具备视频及音频的条件下,教师一般利用口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实现民族精神的有效培养,教师需要利用易唱、易学且具备明显地域特征的歌曲实施教学。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通过模仿学习各种方言的咬字吐字、不同地域的唱歌发声技巧特点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同时,受地理条件影响,中国的歌曲形式、地域风格及类型较多,教师可结合这些因素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综合培养。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歌唱声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